近年來,萊西市沽河街道黨工委堅持黨代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服務定位,認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不斷拓展黨代表發揮聯系服務群眾的平臺和渠道,通過黨代表工作室聯系群眾、黨代表下地頭上炕頭服務群眾,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徐國義是萊西市第十四屆黨代會黨代表,也是沽河街道莊扶新村前進自然村黨支部書記。任職以來,他忠實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以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幫助群眾解決困難為己任,積極化解信訪矛盾,強化村莊基礎建設,通過一系列實際舉措,切實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滿足感。
2020年,莊扶新村某自然村村民于某乙的妻子數十次撥打政務熱線,反映其大伯于某甲占據雙方父親房子后的半分地種植蔬菜問題。該自然村支部書記多次協調解決效果不夠明顯,最多時一個早上連續撥打數次,不僅占用了寶貴的熱線資源,也給新村、街道工作造成了被動。徐國義了解到情況后,以鄰村老大哥的身份把此事主動攬了過來。有人告誡他,這是人家兄弟倆的事,就是半分菜地的小事,你是黨代表,還是別的村莊書記,千萬別因為這事碰得灰頭土臉,失了威信。徐國義堅持認為,群眾之事無小事,現在看是半分地的小事,但搞不好就會成為影響村莊穩定的“大地雷”。
徐國義認為,要想排除這顆不穩定的“雷”首先要找到“雷”。為此,他先后數次分別上門和兄弟倆拉家常,通過嘮嗑,他摸清了雙方矛盾的起因,兄弟倆因土地相鄰,有一年哥哥種植玉米時將玉米種到了兩家分界壟上,弟弟氣不過將哥哥的玉米用鐮刀全部割掉了,至此相親相愛的兩兄弟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徐國義探明當初兄弟倆埋下的“雷”后,經過充足準備后把兩人聚到一起?!拔医o大家講個‘孔融讓梨’的故事……”“再講個‘三尺巷’的故事……”“你們的老爹還躺在床上,你們兄弟倆這樣能讓老人放心嗎?不怕被人戳脊梁骨嗎?大家的日子現在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很多人下地都開著小汽車了,你們倆卻忙著信訪不搞生產,不怕被人看不起嗎?”兩個小故事,幾句反問讓兄弟倆低下了頭,見倆人態度緩和,徐國義又趁熱打鐵:“兄弟之間起爭執很正常,上下牙齒還有打架的時候呢,我們不要去糾結于那一壟的玉米、半分的菜地,要把精力放到生產上,把日子過好。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通過一番開導,倆兄弟終于前嫌盡釋,兩雙手又緊緊握到了一起。
徐國義還注重村莊民生工程建設,協調第一書記拉來資金,先后為村莊完成了通村南北主路鋪設瀝青、修砌道路兩側排水溝、鋪設自來水管道等工程,有效提升了村莊的硬件條件,村民的幸福感指數直線上升。2021年3月,沽河街道首個黨代表工作室建成,徐國義開始每周定時“坐班”,接待群眾來訪。沽河街道通過開設黨代表工作室,建立健全黨代表聯系群眾工作常態化機制,架起了黨代表與村莊黨員群眾的“連心橋”,畫出了黨代表和黨員群眾的“同心圓”,群眾有問題第一個想到黨代表,第一時間找到黨代表,黨代表在第一時間幫助協調解決。
徐國義積極化解信訪矛盾是沽河街道推動黨代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幫助群眾機制建設的一個小縮影。近年來,全街道21名黨代表深入田間地頭、群眾家中,面對面、零距離地與群眾交流,協調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村莊道路整修、信訪矛盾化解、自來水管道鋪設等涉及村莊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通訊員:王振兵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