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愛的激素(催產素)可以緩解或消除焦慮的痛苦” 新聞發布會在青島國際院士港召開,公布了卓敏院士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催產素消除焦慮、治療慢性痛的作用機制。
慢性痛是一種嚴重的臨床疾病,除單純的疼痛感之外,還會引發焦慮、抑郁、恐懼等負性情緒,進而反向增加患者的疼痛感,形成疼痛-負性情緒-深度疼痛的惡性循環,極大損害患者身體健康、增加社會經濟負擔。據了解,全世界約20%的人口長期遭受該病痛的折磨。
此項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是驗證了大腦皮層的前扣帶回區域(ACC)突觸前LTP (pre-LTP) 在慢性痛相關焦慮中起關鍵作用;發現了催產素抗焦慮的作用機制,即催產素通過抑制皮層pre-LTP產生抗焦慮作用;為藥物研發和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即通過激活催產素受體,或者通過抑制下游的Ca2+依賴的腺苷環化酶AC1(抑制pre-LTP)可以治療慢性痛和相關焦慮。
卓敏院士團隊研究發現,慢性痛可以引起大腦皮層的突觸可塑性變化,這些變化與慢性痛的痛覺和焦慮行為密切相關,而大腦皮層的前扣帶回區域(ACC)突觸傳遞的長時程增強(LTP)則是慢性痛重要的分子機制。2015年,卓敏院士團隊在Neuron雜志刊文發現,成年小鼠的皮層突觸存在一種突觸前LTP(即Pre-LTP),依賴于突觸前紅藻氨酸受體(KA受體)而不依賴于NMDA受體。在突觸水平上,Pre-LTP增強神經遞質的突觸前釋放,導致突觸后受體的敏化,增強了慢性痛的突觸傳遞,進一步導致焦慮和引起疼痛感覺加劇;抑制Pre-LTP的表達,則可以減弱慢性痛動物中的焦慮行為。此前,該團隊研究發現,催產素可能通過下行的抑制系統產生這種鎮痛作用。
催產素(Oxytocin,OXT),是一種經典的神經垂體激素和神經調質,主要由下丘腦的室旁核(PVN)和視上核(SON)的神經元合成,在哺乳動物的各種生理功能中發揮重要作用。一項針對兒童和成人參與的臨床研究發現,焦慮水平較低的參與者的腦脊液和血漿中催產素濃度比較高。另據報道,抑郁癥患者中催產素的水平在夜間會降到最低。諸多研究均表明,催產素可以減少人們的焦慮,增強社交能力,提高人們的幸福感覺,因此也被稱為“愛的激素”。但“愛的激素”消除焦慮、緩解與治療慢性痛的作用機制一直處于科研盲區。
此項研究(Cell Report, 2021)成功破解了這一難題。該團隊綜合利用轉基因小鼠、光遺傳學、電生理學、以及藥理學等技術研究發現,催產素可以選擇性的消除慢性痛導致的焦慮行為和焦慮相關的Pre-LTP,這種作用很可能是通過皮層里面的抑制性神經元產生的。
在腓總神經結扎(CPN)的慢性痛小鼠中,用高架十字迷宮(EPM)和曠場實驗(Open field test)可明顯檢測到小鼠的焦慮行為。在ACC微量注射催產素時,可顯著減少慢性痛導致的焦慮行為。進一步用光遺傳方法激活內源性催產素在ACC的釋放,也可顯著降低慢性痛相關的焦慮行為,而抑制內源性催產素的釋放則無此影響。通過電生理研究發現,外源或內源性催產素選擇性地抑制ACC神經元Pre-LTP的維持,而對Post-LTP沒有影響。催產素興奮抑制性中間神經元從而增強抑制性突觸傳遞,該作用受到GABAA受體和G蛋白偶聯受體調控的信號通路的調節。此外,在慢性痛動物中,還發現PVN的催產素濃度和ACC的催產素受體的表達都上調,催產素可以進一步改變興奮性和抑制性突觸傳遞的平衡。
作為青島國際院士港重點引進、傾力扶持的項目,卓敏院士團隊長期致力于人類腦健康領域的新藥研發,腦疾病預防、治療與康復,在疼痛、藥物成癮、焦慮、抑郁、阿爾茲海默癥等腦疾病領域擁有10余項國際新藥專利,在國際技術合作和成果轉化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本次研究成果進一步證明了ACC的突觸前LTP在神經病理性痛產生的焦慮中扮演的重要作用,為未來通過激活催產素受體,或者通過抑制Ca2+依賴的腺苷環化酶治療慢性痛導致的焦慮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與實現路徑。
該項研究工作通過國際合作得到了西安交通大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多倫多大學、青島永展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的支持。
據介紹,青島國際院士港,是李滄區委、區政府堅持創新驅動和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打造院士聚集區。青島國際院士港正式運作以來,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院士引進工作。青島國際院士港通過院士創新創業活動,培養出一批科技創新和創業人才,轉化出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出千億級產業鏈。實現"引進一個院士,帶來一個團隊,落地一個項目,帶動產業優化"的連鎖效應,將李滄區打造成為國內院士聚集區、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成為全國知名的研發之城、創新之城、設計之城和智慧之城。
記者 李倚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