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國家發改委召開7月例行發布會。國家發改委政研室主任、新聞發言人金賢東,綜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袁達,價格司司長萬勁松出席發布會,就市場關心的經濟形勢、大宗商品走勢以及豬肉價格等方面回答了媒體問題。
國家發改委表示,隨著國家保供穩價措施持續見效,大宗商品價格將逐步回歸合理區間。下一步,將繼續分批組織開展銅、鋁、鋅儲備投放,進一步緩解企業生產經營壓力。
在豬肉價格方面,國家發改委稱,必要時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調控調節力度,防止生豬和豬肉價格大起大落。
圖片來源:國家發改委
將繼續分批組織開展銅、鋁、鋅等儲備投放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萬勁松表示,5月中下旬以來,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密切跟蹤監測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多措并舉,持續發力。聯合約談鐵礦石、鋼材、銅、鋁等重點企業及行業協會,多次赴有關交易中心、地方及重點企業進行聯合調研和專項調查,督促企業守法合規經營,持續加強期現貨市場聯動監管。組織完成首批銅、鋁、鋅等國家儲備投放。
“目前看,上述一系列舉措取得了初步成效。”萬勁松表示,近期,大宗商品價格總體呈回落態勢,鋼材、銅、鋁等價格比5月份的年內高點下跌3%-14%,帶動6月份PPI環比漲幅比上月大幅收窄1.3個百分點。市場普遍預計,隨著國家保供穩價措施持續見效,大宗商品價格將逐步回歸合理區間。
萬勁松指出,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繼續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大宗商品價格監測預測,組織好后續批次銅、鋁、鋅等國家儲備投放,密切關注市場價格異常波動情況。持續加大期現貨市場聯動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哄抬價格、囤積居奇等違法違規價格行為,維護正常市場秩序。
袁達補充稱,7月5日,國家發改委會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通過網絡公開競價方式投放了第一批國家儲備共計10萬噸,其中銅2萬噸、鋁5萬噸、鋅3萬噸;200多家有色金屬加工制造企業參與競價;成交價格比當日市場價格低約3%至9%不等。目前看,此次投放初步達成了預期目標。市場普遍認為,儲備投放釋放了國家開展大宗商品保供穩價的積極政策信號,穩定了市場價格預期;下一步,將繼續分批組織開展銅、鋁、鋅儲備投放,進一步緩解企業生產經營壓力。
生豬價格過度下跌勢頭得到初步遏制
對于豬肉價格,萬勁松表示,今年以來,受供應顯著改善、需求有所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生豬價格大幅下跌。6月2日,國家發改委與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 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預案發布以后,根據市場變化情況,按照預案規定,國家發改委于6月16日、28日兩次發布生豬價格過度下跌預警信息,提示養殖戶科學安排生產經營決策。在進入一級預警區間后,國家發改委會同商務部等有關部門立即啟動豬肉儲備收儲。7月7日、7月14日,已完成兩批中央儲備收儲,7月21日還將組織第三批中央儲備收儲。
同時,國家發改委積極指導各地做好收儲工作,形成“托市”合力,穩定市場預期。目前看,生豬價格過度下跌勢頭得到初步遏制,6月底以來價格出現明顯反彈,目前價格較前期低點回升15%以上,豬糧比價短暫跌破5:1以后迅速反彈,上周已回升至5.85:1,養殖戶信心有所恢復,集中出欄現象有所緩解。
萬勁松表示,隨著收儲“托市”效果逐步顯現,加之今年1-2月新生仔豬量減少,經過約半年左右的育肥期,會對7-8月生豬出欄產生影響,預計未來一段時間生豬價格可能將繼續呈階段性反彈態勢。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持續跟蹤能繁母豬、生豬存欄變化與豬肉價格走勢,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達到預案規定及時開展收儲,積極引導養殖戶合理安排生產,必要時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調控調節力度,防止生豬和豬肉價格大起大落。
支持企業赴境外發行綠色債券
對于中資企業赴境外發行綠色債券,袁達表示,近年來,主要呈現出三方面特點:
一是發行量顯著提升。2020年中資企業在境外共發行19筆綠色債券,總規模約85億美元。今年上半年,中資企業已境外發行29筆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約102億美元。今年境外綠色債券市場迅速升溫,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提供了更多優質資金支持。
二是品種不斷創新。近年來國際上支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債券品種日益多樣化,除了傳統的綠色債券、氣候債券、可持續發展債券,近年來又衍生出碳中和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創新品種,債券募集資金的用途相對靈活。目前已有2家中資企業赴境外發行3筆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募集資金約15.5億美元。
三是債券期限拉長。據市場機構統計,今年上半年中資境外綠色債券5年期以上債券發行量和占比均有所提升,超3成企業發行期限為5年期以上,有助于企業進一步優化財務結構,為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提供穩定的中長期資金支持。
他指出,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求,支持綜合經濟實力強、國際化經營水平高、風險防控機制健全的企業赴境外發行相關債券,著力引導外債資金用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進一步發揮好綠色金融的支撐作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