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7月份的到來,2021上半年正式結束。二季度與2021年第一季度相比,這個夏天2021屆畢業生的加入再次為全省就業人才流動增添了更多活力,這股年輕血液的流淌方向,不但能體現出各地區當前的就業機遇與發展潛力,以及未來幾十年的發展質量,還有當下整個就業市場人才的流動趨勢。齊魯人才網近日對山東省市場化就業人才流動做出詳細分析。
二季度人才跨區域流動加快,高校畢業生流動活躍高
上圖數據可知,2021年一季度有87.25%的山東省市場化就業人才選擇在省內流動,為近一年最高值;2021年二季度山東省市場化就業人才跨區域流動加快,省內人才留存占比下降,選擇省內流動的就業人才占比為80.39%。
16地市人才“朋友圈”一覽,流動總量“濟青”雙雄爭霸
從上圖2021上半年山東省市場化就業人才16市流動軌跡來看,人才流動量最大的城市是濟南,泰安、濟寧、德州、聊城、菏澤、淄博、臨沂、東營、棗莊9市市場化就業人才省內流動首選濟南。青島就業人才流動量位居全省第二位,從人才流動軌跡來看,濟南、濰坊、煙臺、日照、威海與青島間的人才流動更為密切。
蹄疾而步穩,濟南人才吸引指數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注:人才吸引指數=當地就業人才凈流入量/全省就業人才流動總量,人才吸引指數反映出一個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指數為正數表示該地人才凈流入,指數為負數表示該地人才凈流失。
根據齊魯人才網數據統計,在 2021上半年山東省市場化就業人才吸引指數城市排名中,濟南成為最具吸引力城市,人才吸引指數為 13.03;青島位居山東第二,人才吸引指數為12.22;煙臺、濰坊人才吸引指數為6.59和2.31;日照排名全省前五,人才吸引指數為1.39。
人才是城市發展的底氣,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像濟南、青島、煙臺作為山東省內經濟發達地區,產業結構更優,許多新興職業有廣闊的就業前景,可供各種人才一展宏圖,深受就業人才青睞,一直存在著“求職不出市,市內擠滿人”的現象,從而導致這些地區吸引力大。
黑龍江、河南人才流入占比超3成,人才流出呈現“就近流動”趨勢
從2021上半年流入山東的省外市場化就業人才來源省份看,黑龍江省位列榜首,就業人才占比達19.06%;河南省、河北兩省市場化就業人才流入量也相對較高,占比分別為14.54%和9.08%;吉林和遼寧兩省位列第四、第五位,占比分別為7.56%和5.64%。山東作為北方的經濟強省,對周邊省份人才依然具備較強的吸附能力。
從省外流向看,到江蘇(18.38%)、北京(16.24%)、上海(10.10%)、浙江(8.08%)、天津(6.96%)就業的人數相對較多,整體來看,山東省市場化就業人才流出呈現出就近流動、沿海流動的趨勢,“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個城市群展現出較強的區域人才“虹吸”效應。齊魯人才研究院陳主任對此解釋道;“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往往是人們在選擇就業地區時最關注的因素,而現在最能夠聚集人才的往往是互聯網、金融等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這些產業的資源,幾乎為經濟發達城市所壟斷,山東在這方面吸引力是有所欠缺的,在競爭逐步加劇的情況下,人才向經濟發達城市轉移的意愿加強。不過對比近幾年數據來看,山東人才回流態勢初步形成,這折射的是山東日益優化的人才發展環境?!?/p>
打造聚才“強磁場”,高學歷人才流入山東比重穩步上升
由上圖數據可知,2021上半年流入山東就業市場的大專學歷、本科學歷、碩士及博士學歷就業人才占比分別為41.15%、46.04%、12.81%。人才的集聚和遷移,是“用腳”對一個地區的“投票”,同比2020上半年來看,本科學歷、碩士及博士學歷就業人才流入量所占比重均有上升。
調整偏“重”的產業結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已成為近年來山東經濟建設的重中之重,當前山東省相關行業積極整合各項資源,正由勞動密集型逐步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產業結構的升級也使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由生產制造型向創新研發型轉變,為高學歷層次人才來魯就業創業搭建了廣闊舞臺。
注:截止日期為2021年6月30日,文中人才流動數據為齊魯人才網正在發生交易的市場化人才流動數據,涵蓋社會化就業人士以及應屆畢業生人群,僅供參考。
來源:齊魯人才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