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百年青島煥新顏 居民生活譜新篇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青島市歷經百年,經濟實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實現跨越式增長,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從貧困走向富裕,百姓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紅利成效顯著。

    一、居民收入顯著增長

    (一)解放前,收入基本維持溫飽。據《膠海關十年貿易報告(1912-1921)》統計,青島木工日工資為0.9元,瓦工日工資為0.5元,石匠日工資為0.8元,爐工日工資為0.6元。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后,銀元價格低落,捐稅繁重,物價普遍激增。1924-1928年,青島的工資指數變化無幾。1930年,由于工潮迭起,棉紡織工人工資始增5%-10%?!赌z海關十年貿易報告(1922-1931)》統計,普通每人每月收入約為銀元10-30元不等,其中2/3的收入用于滿足生活需求,此外還可稍有積儲。1933年《青島指南》記載,青島各項職業工資約與津滬等處相仿佛。

    (二)解放后,收入呈現階段性增長。1948年12月1日,第一套人民幣正式發行。新中國成立后,隨著青島經濟快速發展,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完善,居民就業渠道不斷拓寬,增收形式更加多元,城鄉居民收入實現跨越式增長。據測算,青島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144元,增長到2020年的55905元,增長了387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42元,增長到2020年的23656元,增長了562倍。

    1.計劃經濟時期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受歷史因素制約,建國之后政府逐步加強對經濟活動的行政指令性管控,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建立。解放初期,青島經過三年經濟恢復和“一五”計劃的順利完成,青島各行各業得到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獲得初步改善。1957年青島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元,相較于1949年增長了44.4%。此后,計劃經濟的弊端逐步顯現出來,過度依賴行政命令,排斥商品經濟和市場調節,經濟發展受到嚴重限制。1965年青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元,與1957年相比,8年間僅增長了8.7%。計劃經濟下收入分配帶有明顯的平均主義色彩,嚴重限制了勞動力的生產積極性。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濟體制改革逐步鋪開,收入分配逐漸凸顯效率的重要性,強調將“先富”與“后富”有機統一起來,在促進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體現社會公平。由于分配方式的改變釋放出巨大的生產潛能,1978年到1992年間,青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36元增長到213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1991年首次突破千元大關,達到1021元。

    2.市場經濟時期居民收入快速增長。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確立。1993年到1995年間,青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同比增幅分別達到24.8%、45.4%、38.1%。1995年青島城鎮居民人均支配收入為5357元,比1992年增長了1.5倍;199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25元,比1992年1029元增長了1.2倍。90年代青島市政府東遷,五四廣場落成開放、嶗山區大開發為青島經濟的騰飛發展創造了空間條件,2000年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則為青島作為北方大港奠定了外部條件。在此期間青島政策穩定連續,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穩定增長,略有上下波動,平均增速達到12.0%。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更加注重質量和效果,積極應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青島居民收入增幅逐漸回落,穩定維持在7.5%-12%之間,市民能夠充分感受到改革發展帶來個人生活的巨大變化。

    (三)改革開放以來,居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

    1.收入來源更加多元。計劃經濟時期,青島市居民的主要就業選擇多為國有和集體企業員工,工資性收入幾乎是收入的唯一來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居民就業渠道不斷拓寬,非公有制經濟規模逐漸壯大,各種新興行業不斷涌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政策的出臺拓寬了居民的就業渠道,使得居民收入由單一的工資性收入向以工資性收入為主,經營性凈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為輔的多元收入模式。

    “十三五”以來,青島市居民收入構成四大類全面增長,收入結構逐漸優化。具體表現為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逐年下降,相比于2015年分別下降了1.5和1.0個百分點,轉移凈收入、財產凈收入比重不斷提高,分別提高了1.7和0.8個百分點,收入結構更加合理。

    2.就業選擇更加多樣。收入的增加有賴于就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計劃經濟時期,受限于戶籍制度及城鄉二元結構,人口流動受限。改革開放后,青島作為地區中心城市,經濟發展對周邊地區具有較強的輻射效應,吸引著周邊居民來此落戶。2017年青島社會就業603.9萬人,較1978年256.7萬人增長了1.4倍,較2007年505.8萬人增長了19.4%。近十年,青島就業總量在穩步增長,黨的十九大提出“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就業質量受到更多關注。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供給側結構改革不斷深化,青島新舊動能轉化全面起勢,較為完善的市場管理機制為青島居民擇業提供了更多選擇機會。1978年青島市生產總值中第二產業占52.7%,處于絕對優勢地位;2017年青島市第二產業占41.2%,第三產業則占據了55.4%,為青島市經濟發展貢獻了更多價值,成為青島消化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支柱。產業結構的優化使得從業人員不再僅局限于農業、工業、建筑業等傳統行業,個體經營、自主創業逐漸成為青島特色經濟的新風潮,新業態經濟以其更靈活的從業方式吸引了更多年輕擇業者的目光。

    3.收入差距穩定可控。計劃經濟時期,由于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奉行平均主義,雖然經濟發展總量低、增長較為緩慢,但此時居民收入差距相對較小。改革開放后,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倡導先富帶后富,收入差距逐漸顯現。根據計算,1979-1985期間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快速從2.48回落至1.29,隨著市場經濟發展,逐漸在1996年達到2.29此后便始終穩定在2倍到2.5倍之間,雖略有波動,但整體穩定。在奔向小康的路上,繼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釋放潛在的生產力,將經濟這塊蛋糕做大做實,優化居民收入結構,提供多種多樣的增收機會,才是實現全面小康,共奔富裕路的題中之義。

    二、生活質量大幅提升

    據1928年《膠澳志》記載,青島鄉民終歲辛勤所得70%-80%用于食物,衣服所費不過10%-20%,居住則更占少數。至于市內工匠、勞動力的衣、住兩項開支較鄉民為大,大約食費占4-5成,衣服占2成,居住占1成。解放后,隨著社會各項制度不斷完善,人民生活面貌得到了徹底性轉變,城市基礎設施從解放初期一無所有到如今已基本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求,伴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穩定增長,青島市居民的消費觀念在逐漸轉變,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生活環境明顯改善,消費水平大大提高??傮w消費方式呈現三大趨勢:一是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享受型消費轉變,二是從物質消費向精神消費轉變,三是個性化消費理念逐漸凸顯。

    (一)消費水平持續提高,恩格爾系數穩定下降。

    1.消費支出持續增加。1957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6元,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35936元,較1957年增長了182.3倍。1978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9元,2020年人均消費15138元,較1978年增長了137.9倍。

    2.恩格爾系數穩定下降。建國初百廢俱興,人民生活以吃飽穿暖為主要目標。改革開放后生產力迅速發展,食品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仍占有重要地位。1996年之前青島城鎮恩格爾系數始終高于50%,此后呈下降趨勢,2016年青島城鎮恩格爾系數首次低于30%下降到29.96%,標志著我市城市居民平均生活水平達到富裕程度,2020年繼續下降為27.9%;農村恩格爾系數在1998年首次突破50%,在2017年首次低于30%下降到29.9%,標志著我市農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達到富裕程度,2020年繼續下降為29.6%。居民恩格爾系數的下降標志著居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二)消費內容多樣豐富,優化升級滿足需求。

    1.健康靚麗成為消費普遍需求。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溫飽已不再能滿足人民的追求,健康、舒適、美麗成為消費新的風向標。注重膳食結構均衡,從吃飽向吃好轉變,更加注重營養均衡、粗細搭配。2020年青島城鎮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支出10025元,比2004年3424元增長了1.9倍;農村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支出4476元,比2005年1403元增長了2.2倍。食品支出的內部結構也發生了質的變化,肉禽蛋、水產品、蔬菜、鮮瓜果及奶制品消費增長顯著,在外飲食成為日常。衣著方面,隨著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人們對服裝的要求從保暖御寒逐漸向凸顯個性需求過渡,更加注重材質、款式、花色及文化價值,品牌意識增強。2020年青島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分別為3306元和1096元,比2005年的1042元、342元分別增長了2.2倍。

    2.升級換代成為消費基本常態。從計劃經濟時期“三轉一響”,到改革開放初期以彩電、洗衣機、電冰箱為代表的的老三件,再到如今家用汽車、電腦、智能電話、微波爐、洗碗機、空氣凈化器等現代化耐用消費品的大規模普及,顯示青島居民的消費生活在不斷更新升級。耐用消費品經歷了從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為主的階段已經過渡到更加注重個體需求為主的階段,消費數量從少到多、種類需求從無到有,注重美觀與品質,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特點顯著。1981年青島城鎮住戶每百戶擁有洗衣機12臺、彩色電視1臺、照相機2架;2020年青島城鎮住戶每百戶擁有電冰箱(柜)111臺、洗衣機100臺、熱水器101臺、空調127臺、彩電105臺、計算機82臺。彩電擁有量增長了104倍,洗衣機增長了7.3倍,人民生活日新月異。

    3.技術革命助推消費便利化。改革開放初期社會各項基礎工程剛剛起步,交通通訊尚不便利,人們主要依靠自行車、公交車出行,依靠信件進行遠距離溝通交流。90年代后摩托車以其省力快捷的特點而迅速普及,大哥大、BB機等新型移動終端開始出現。2000年后,基礎設施建設迅速推進,信息產業和汽車工業飛速發展,移動電話和家用汽車迅速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2020年青島市城鎮住戶每百戶家庭擁有汽車62輛,相較于2005年的4輛,增長了14.5倍;2020年每百戶城鎮家庭擁有移動電話235部。2005年城鎮、農村居民交通通信人均消費分別為988元和381元,2020年二者分別為5154元和2659元,分別增長了4.2倍、6.0倍。2020年交通通信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14.3%,僅次于食品煙酒和居住支出。

    4.精神享受成為消費新熱點。改革開放前青島各項公共服務事業剛剛起步,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教育需求獲得極大重視,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出臺,2006年和2015年又先后對其進行修訂修改,青島教育事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教育投資意識不斷提高、教育結構不斷優化、教育形式更加多元。改革開放后,青島充分利用自身地理環境優勢,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積極發展文化娛樂產業,推動文化事業迅猛發展,健身旅游成為消費增長新熱點?!笆濉睍r期,青島市按照“率先發展”的戰略定位,推動全市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學前教育普惠率從2015年的72%提高到90%,比全國和山東省目標高出10個百分點。新建或改擴建的幼兒園、中小學分別有338所、210所,4所高職院校獲批運行,21所高校項目簽約并正式運行。2018年以來市、區(市)兩級文旅惠民活動累計發放政府文旅惠民消費補貼8300余萬元,惠及群眾500余萬人次,直接拉動文旅消費3.3億元,間接實現經濟效益116.3億元。2020年,青島市城鎮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3608元,較2005年的1435元增長了1.5倍;農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1412元, 較2005年的464元增長了2.0倍。

    5.醫療保健成為拉動消費新的增長點。1995年青島市醫療保險首先在四方區和兩個縣級市進行試點,1996年在全市推開。社會保障制度逐漸從計劃經濟時期的低層次保障向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過渡,使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進一步加大,社會保障待遇標準不斷提高。青島市自2015年1月起實施城鄉統籌的醫療保險制度,在全國率先建起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補充醫保+醫療救助”的多層次全民醫保體系,持續推進支付方式改革,減輕群眾就醫負擔,扎實落實各項醫保扶貧政策,實現了低保、特困、建檔立卡貧困戶三類人員參保率、補貼率、政策落實率三個百分百。2020年青島市城鄉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分別達1977元和880元,相比于2005年的804元和203元分別增長了1.5倍和3.3倍。2020年,青島市城鎮和農村居民醫療保健支出同比增幅分別達4.4%和2.7%,均位居八大項消費支出首位。

    (三)生活環境更加宜人,居住條件極大改善。

    1.住房面積不斷增加。改革開放后,青島城市建設及房地產市場迅速發展,住房政策逐漸從福利分配住房過渡到以商品房為主,保障性住房為輔的住房供應模式。十八大以來,青島市政府嚴格按照中央要求,積極探索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讓住房回歸居住需求本身,合理引導投資需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2020年青島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3.4平方米,比1990年的14.2平方米增加19.2平方米,增長了1.1倍;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8.0平方米,比1990年的19.6平方米增加18.4平方米,增長了93.9%。

    2.住房條件與配套設施極大改善。計劃經濟時期居住環境較為簡陋,沒有獨立的衛生間、廚房是大多數居住環境的寫照。近40年隨著商品房的開發建設,與住房相配套的房屋設施、衛生設備已經成為需求者選擇住房時必不可少的條件,住房質量、室內裝修、居住安全成為現今更多人選擇住房的焦點。2015年青島城鄉居民人均居住消費支出4584元,2020年人均居住消費支出7173元,增幅達到56.5%。

    回首建黨百年風雨歷程,青島市居民生活各方面都取得了輝煌成就。新時代已經來臨,站在潮頭浪尖的青島將緊抓歷史機遇,著眼當前工作緊密謀劃未來,為青島民生發展續寫新的篇章。(特約撰稿:王春華 馮怡馨  國家統計局青島調查隊住戶調查處)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