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一百周年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青島市商品流通和消費品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消費市場蓬勃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居民消費能力持續增長,消費模式日新月異,尤其是“十三五”時期,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小康生活品質躍升,全市人民闊步走在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上,共享美好生活品質。
一、百年商品市場發展的主要歷程
縱觀全市商品市場百年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不同的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從1921年--1949年):消費低迷期
1921年—1949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處于積貧積弱的混亂時代,戰亂給中國人民留下的是一個混亂不堪、生產力低下、商品極度匱乏的市場格局。日本侵占青島時期,日偽當局為支持其侵略戰爭,實施戰時統制經濟政策,強行吞并一些商業企業,改組商業社團組織,并通過日商控制的統制團體限制紡織品、五金、交電、建材、文化用品、醫藥、食糖等22類商品出境,嚴重阻礙了青島商品流通,扼制了商業的發展,消費市場低迷。1945年9月日本投降,南京國民政府接收青島,官僚資產階級依靠國家權利進行商業壟斷,通過對熱銷商品的統購統銷和專賣制度控制市場、操控物價,對一般工商企業大肆進行盤剝。國民黨政權發動內戰,對解放區實施經濟封鎖,陸路交通中斷,物資缺乏,工廠停產,通貨膨脹。1948年底較年初物價上漲2340倍,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商貿企業不堪重負,紛紛歇業或倒閉。
第二階段(從1949年--1978年):探索發展期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受傳統體制的影響,青島市基本上實行統一計劃、統一控制、以行政辦法自上而下層層分配調撥為主的封閉型計劃流通模式。194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45億元,本地常住居民人均年消費品購買力27.8元。通過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5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億元,本地常住居民人均年消費品購買力56.6元。197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億元,比1949年增長7.5倍,本地常住居民人均年消費品購買力146元,比1949年增長4.2倍。主要消費品零售量均比1949年有較大增長,其中,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等商品增長百倍以上,呢絨、汗衫背心、棉毛衫褲、膠鞋、肥皂等十種商品增長10倍以上。
第三階段(從1978年--2002年):消費市場壯大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通過認真貫徹黨中央剔除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我市大力發展集體與個體商業,實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消費品市場發展步穩蹄急,逐步走向現代化商品市場模式。八十年代前,“自行車、手表、縫紉機”等老三件主導消費品市場;八十年代后,“洗衣機、電冰箱、彩色電視機”等家電耐用消費品逐步進入尋常百姓家庭,2002年,從城市住戶家庭主要耐用品擁有量來看,洗衣機、電冰箱、彩色電視機每百戶擁有量分別為89臺、93臺、123臺,與居住有關的家用電器類占據全市消費品市場主導地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步入高速增長通道,2002年實現社零額546.5億元,1978年至2002年年均增速18.3%,開啟青島消費品市場發展的新征程。2002年全市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共262戶,其中國有和集體企業戶數占比為37%,私營企業的迅猛發展,打破了國營商業獨家經營的局面,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格局為商品市場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四階段(從2002年至今):高速發展期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的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我市搶抓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開拓城鄉市場、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市場信息化建設,消費品市場呈現穩步攀升的發展態勢。商品種類更加多樣化,豐富多樣的消費品進入千家萬戶,極大地滿足了人們不同層次的生活需求。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轉變,消費升級步伐加快。汽車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全市城市住戶每百戶家庭汽車擁有量由2003年的1輛提高到2020年的62輛。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居民服務類消費比重逐步擴大,2020年我市全體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3012元,較2015年增長64.6%,年均增速10.5%,增速列八大類消費支出首位,成為助推我市居民消費增長的強勁引擎。2020年我市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30294元,消費水平再上新高,首次突破3萬元。2020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203.5億元,總量規模是2002年的9.5倍,從2002年到2020年,全市社會消費品總額年均增長率為13.3%。
二、百年消費品市場發展取得輝煌成就
進入新時代,我市譜寫了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經濟社會穩健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消費需求不斷釋放。
(一)消費品市場蓬勃發展,小康生活富足充裕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消費規模不斷擴大。建黨以來,尤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我市消費市場蓬勃發展,消費需求強勁,購銷活躍,消費總量持續擴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78年的10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5203.5億元,年均增長16.0%。其中“六五”時期年均增長15.4%,“七五”時期年均增長16.5%,“八五”時期年均增長29.1%,“九五”時期年均增長12.3%,“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5%,“十一五”時期年均增長17.4%,“十二五”時期年均增長13.4%,“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長8%。
市場主體變革巨大,經營主體多元化發展。2020年,我市限額以上批零住餐業企業中私人控股企業2509戶,占比為80%,是消費品市場發展的主要力量。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中私營企業數量占比達81.4%,比2015年提升7.9個百分點;限額以上住宿餐飲企業中私營企業占比73.1%,比2015年提升12.7個百分點。港澳臺投資和外商投資企業數量也明顯增加,港澳臺商和外商控股企業115戶,占比為3.7%。國有和集體控股企業240戶,占比為7.7%。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商品流通體系日益完善。
城鄉市場協同發展,消費差距不斷縮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城鎮化率不斷提高,城市人口增多帶動消費需求增加和消費升級,對消費的快速增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在居民消費能力不斷增強和消費環境持續優化等多因素帶動下,城鎮消費品市場保持較快增長。2020年,我市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94.4億元,比2015年增加1185.3億元,同比增長38.1%,年均增長6.7%。與此同時,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農村地區交通、物流、通信等消費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促進農村居民消費潛力持續釋放,鄉村消費逐漸升溫,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2020年,我市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9.1億元,比2015年增加304.5億元,同比增長50.4%,年均增長8.5%。從增速看,城鎮市場與鄉村市場基本保持同步發展,鄉村增速快于城鎮,城鄉消費差別逐步縮小。
(二)消費結構逐步優化,全面小康品質躍升
消費水平顯著提高,升級類商品快速增長。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消費結構不斷改善,居民消費從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追求質的提升。生存型消費支出比重下降,發展型、享受型消費支出比重上升。2020年全市居民食品煙酒支出占比為28.1%,更加接近聯合國劃分的20%-30%的富足標準。2020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7.9%、29.6%,遠低于小康社會恩格爾系數40%水準。耐用品消費增長較快,2020年我市每百戶居民家庭汽車擁有量59輛,較2015年增長25.5%,每百戶居民家庭電冰箱擁有量110臺,較2015年增長13.4%。
消費結構持續優化,服務消費快速增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市場供給端的長足進步,居民消費由實物型向服務型轉變。文化娛樂、休閑旅游、大眾餐飲、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健康養生等服務性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點,體驗類消費快速發展。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294元,伴隨消費支出的增長,居民消費觀念更新,對生活質量要求提高,消費結構呈現出升級態勢。據調查,2020年全市人均消費支出中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務五大類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39.3%,比2015年提升0.9個百分點,居民服務類消費比重逐步擴大。
大眾餐飲成為消費藍海,餐飲消費潛力凸顯。消費者對安全、健康、特色、體驗的消費需求不斷升級,連鎖店、特色店、婚慶喜宴以及商場餐飲等大眾化餐飲已成為引領餐飲行業發展的主力。移動互聯網技術推動餐飲業商業模式以及營銷方式發生變化,快餐、團餐、休閑餐飲、特色小吃、商場餐飲等業態快速發展,線上線下餐飲模式發展迅猛,外賣市場規模不斷壯大。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餐飲收入517.8億元,在有公共網絡營業額的限額以上餐飲業企業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餐費收入占其總餐費收入的25.6%。
(三)新業態消費方興未艾,小康生活色彩繽紛
新興業態蓬勃發展,網絡消費加速崛起?;ヂ摼W、人工智能等技術進步產生強大的牽引力,催生消費模式日新月異。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和網絡覆蓋范圍的擴大,網絡零售規模不斷壯大,成為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2020年,我市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零售額420.8億元,是2015年的3.2倍,“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26.2%,占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27.4%,比“十二五”末提高16.5個百分點。“十三五”末,全市通過公共網絡零售的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共2600戶,比“十二五”末增加1005戶,企業戶數增長63%。
精神文化消費需求擴大,旅游消費持續升溫。隨著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持續提高,居民消費熱點由滿足物質生活需求的實物消費向體現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務消費轉變,休閑旅游成為新的消費熱點,購物游、節慶游、親子游、養生游等旅游服務深受歡迎。據文旅部門數據顯示,2020年,我市旅游總收入1019.3億元,比2010年增長75.7%。2018 年以來,市、區(市)兩級文旅惠民活動累計發放政府文旅惠民消費補貼8300余萬元,直接拉動文旅消費3.3億元,間接實現經濟效益116.3億元,充分發揮文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數字化商業模式壯大,移動支付帶動消費活力強?!笆濉逼陂g,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快速成長?!爸腔坶T店”快速發展,作為智慧新零售代表的便利蜂連鎖店已在我市開設15家門店,盒馬鮮生開設6家門店??缇畴娚绦铝闶燮脚_、海爾食聯網、海爾三翼鳥體驗中心、特色餐飲街等新業態新模式創新居民消費體驗,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2020年我市城鎮和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數量分別達到235部和231部,隨著移動手機的普及以及O2O模式的發展,更多的生活場景將被納入移動支付范疇,實現“支付+商業”模式的協同發展,促進消費者支付行為習慣向現代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縱觀建黨百年,我國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消費結構不斷轉型升級,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起到重要作用。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新業態繼續快速增長,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居民購物模式和生活消費習慣悄然變化,小康生活更有品質。(特約撰稿:徐凌云 青島市統計局外經貿易統計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