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風雨百年顯巨變 繪就“三農”新畫卷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青島農村經濟社會也煥發勃勃生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土地改革的成功,讓農民實現了期盼已久的夢想;改革開放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全面實施,給農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別是跨入“十三五”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視察山東、視察青島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作戰攻勢和突破平度萊西攻勢,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積極實施富農工程,率先實現全面建成較高水平小康社會目標定位,繪就“三農”發展新畫卷。

    一、建國前青島農村經濟發展概況

    解放前,青島的農業基本上是靠天吃飯,采用千年不變的耕作方式,大多數農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青島地區氣候溫和,雨熱同季,光熱資源比較充足,為各類作物生長提供了較好的條件,但是由于青島靠山臨海,山丘、海灣、沙地等旱薄土地面積較大,且地下水貧乏,對農業生產也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20世紀30年代初,當江南農家已用風車扇除糠秕時,青島農家仍以揚塵方式去屑。由于耕作技術落后、管理不善、財力不足等原因,青島地區的糧食、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及勞動力資源遠達不到保障本地需求的發展水平,青島市區所需要的大部分農產品只能依靠從市外購買來維持。

    1922年至1937年,蔬菜生產出現了專業經營戶。到20世紀40年代,一般的蔬菜生產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在德日殖民政府、北京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統治青島時期,均設有從事農業生產技術試驗、示范和指導的專門機構,并從國外引進部分良種進行繁育推廣,但并未改變青島農業的落后狀態。1949年末,青島市耕地面積985.6萬畝,其中糧田面積864.1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7.7%。

    二、青島農村經濟實現從恢復階段到全面小康騰飛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青島農村經濟社會先后經歷了恢復發展階段、改革初始及縱深推進階段、全面提升階段,“十三五”時期邁上新臺階。

    (一)農村經濟社會恢復發展階段(1949至1978)

    從1949年到1978年,我市農村經濟社會獲得了恢復性發展,實現了從“耕者有其田”到人民公社體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一是成功地進行了農村土地改革。建國后,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青島市農村開展了大規模的、徹底的土地改革運動,到1952年基本結束。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實現了從地主土地所有制到“耕者有其田”的農民土地所有制的制度變遷。土地改革在隨后幾年的農業增長中表現出巨大的制度績效,1952年與1949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3.9%,糧食產量年均增長10.2%,油料產量年均增長17.6%,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是從初級合作社到高級合作社,基本完成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為幫助農民擺脫困難,走上富裕之路,黨領導農民在自愿互利的原則下,經過互助組、初級合作社和高級農業合作社三個步驟,用四年的時間,引導農民廣泛開展互助合作運動,到1956年全市農村成立12.2萬個互助組和7819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有80%以上的農戶近85%的土地加入互助組、合作社,基本上完成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實現農業合作化。

    三是確立農村人民公社制度。在農業合作化的基礎上,1958年全市實現人民公社化。1962年頒布《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規定農村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集體經濟體制。

    1978年農業總產值12.15億元,是1949年的7.4倍,年均增長7.1%。1978年糧食總產量190.1萬噸、水果產量8.3萬噸、豬存欄165萬頭、家禽飼養量469萬只、水產品產量13.9萬噸,分別是1949年的2.6倍、8.3倍、16.5倍、3.2倍、10.3倍。

    (二)農村改革初始階段(1979年至1984年)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拉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廣大農村也迎來發展機遇,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解放了束縛農業發展的羈絆,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改革春風吹起農村發展新希望,農村經濟邁向正確發展的軌道。

    這一時期,我市農林牧漁增加值從1978年的8.73億元增加到1984年的19.7億元,是前者的2.3倍,年均增長14.5%。全市糧食產量不斷創新高,1984年,我市糧食總產量245.0萬噸,比1978年增加54.9萬噸,增長28.9%。在糧食增產的同時,農、林、牧、漁業生產全面振興,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產值分別年均增長13.1%、19.8%、17.2%和6.1%。

    (三)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階段(1985年至1992年)

    1985年以后,經濟體制改革縱深推進,農村改革在繼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的基礎上,重心是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培育市場經濟,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促進非農產業的發展等方面。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發展步入快車道。

    1992年,我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43.92億元,是1984年的2.2倍,年均增長10.5%。糧食總產量267.6萬噸,增加22.5萬噸,增長9.2%;蔬菜產量203.0萬噸,增加80.0萬噸,增長65.0%;水果產量34.1萬噸,增加18.8萬噸,增長1.2倍;肉類產量17.3萬噸,增加7.9萬噸,增長82.9%;水產品產量34.4萬噸,增加23.2萬噸。

    隨著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我市一批剩余勞動力走出耕地,在非農產業領域尋找出路,推動了鄉鎮企業為代表的農村二、三產業迅速崛起,從根本上扭轉了農產品和工業消費品長期短缺的局面,提升了農村產業結構,促進了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開辟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渠道,繁榮了農村市場。到199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29元,比1984年增長1.3倍,年均增長10.8%,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72元,恩格爾系數下降8.3個百分點。

    (四)跨入總體小康階段(1993年至2002年)

    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標志著一個改革新階段的進入。自1993年起,經過繼續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等方面的改革,我市農產品市場調節機制全面確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全面穩定的提高,農村非農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并成為推動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2002年,我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145.94億元,是1992年的3.3倍,年均增速12.8%。鄉村從業人員254萬人中,從事農業人員120萬人,占47.2 %,非農勞動力比重達到52.8 %,比1992年的38.0%提高14.8個百分點。從1993年至2002年10年間,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破2000元、3000元和4000元三個整數關口,至2002年達到4195元,比1992年增長3.1倍,年均增長15.1%。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1820元,年均增長19.4%;人均家庭經營收入2186元,年均增長12.2%。

    (五)農村經濟社會全面提升階段(2003年至2010年)

    自2004年起,以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新農村建設、建設現代農業為主題的農村改革邁出重大步伐,開始涉及城市對農村土地使用權干涉的問題,農業稅取消的問題,以工哺農的問題,農村政策逐步與工業政策、城市政策發生統籌和融合,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從農業生產看,2010年青島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276.99億元,是2002年的1.9倍,年均增長8.3%;從農民收入看,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550元,比2002年增長1.5倍,年均增長12.2%;從農村社會事業看,2010年我市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到93.8%,比2002年提高40.2個百分點。

    (六)農村全面小康實現騰飛階段(2011年至2020年)

    “十二五”時期,我市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實現創新發展,以現代農業十大重點工程、“藍色糧倉”建設為著力點,大力推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建設,農業“規?;藴驶?、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力。同時,農村民生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繁榮發展不斷改善,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12年,我市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到94.3%。比2010年提高0.5個百分點。

    2016年進入“十三五”以來,我市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積極實施富農工程,不斷拓寬農村居民增收渠道,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三農”發展邁上新臺階。2020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453.21億元,是1978年8.73億元的51.9倍。

    1.轉方式調結構,農業生產穩步增長。2020年,在抗疫情、保春耕,克服干旱、倒春寒、風雹等不利因素影響下,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304.6萬噸,連續三年穩定在300萬噸以上,分別是1978年的1.6倍、1949年的4.2倍。“十三五”時期全市糧食年平均總產量為301.7萬噸,較“十二五”時期276.7萬噸增加24.9萬噸,年平均增速1.1%。2020年蔬菜產量達到655.8萬噸,連續四年穩定在600萬噸以上;“十三五”時期全市蔬菜年平均總產量為629.1萬噸,較“十二五”時期596.1萬噸增加33萬噸,年平均增速1.8%。2020年水果類產量116.5萬噸,分別是1978年的14倍、1949年的116.5倍。全市水產品總產量101萬噸,是1978年的7.3倍、1949年的74.8倍。年末生豬存欄169.2萬頭,家禽存欄4531萬只,全年家禽出欄1.98億只。2019年,全市肉蛋奶總產量103.4萬噸,生豬、蛋雞、肉雞的規?;史謩e達到18.8%、38.9%、79.9%。

    2.居民持續增收,農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20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萬元,比2015年增長41.4%,年均增速7.2%;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36:1,相比于2015年的2.41:1降低0.05,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笆濉逼陂g,青島市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從2015年的1.11萬元提高至2020年的1.51萬元,年均增長6.4%。2020年青島市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6%,較2015年下降1.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3.打造宜居生態,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全市統籌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組織“百鎮千村萬巷”環境集中整治,清理農村生活垃圾37.2萬噸,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98%,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村莊占比提升至49.5%,無害化衛生改廁普及率達95%,300戶以上自然村公廁全覆蓋。建設市級以上美麗鄉村示范村476個,村莊平均綠化覆蓋率達到30.4%,23個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美麗庭院示范戶創建率達25.2%,美麗庭院示范戶村莊覆蓋率達到100%。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實現全市村莊通戶道路硬化。集中供水人口覆蓋率達到95%,開展縣域一流配電網建設,完成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改造19.5萬戶。

    三、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取得初步成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十三五”以來,青島積極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精準到戶、精準到人,開發式扶貧與“兜底”式幫扶并舉,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聯動,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扶基礎、扶民生,“兜底”保障;扶產業、扶能力,帶動拉動;扶班子、扶生態,鞏固扶貧成果,形成長效機制,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2014年,青島市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535戶、63887人、省級貧困村200個、市級經濟薄弱村310個、經濟薄弱鎮10個。2016年底,貧困戶全部脫貧;2017年底,貧困村全部摘帽;2018年底,經濟薄弱鎮全部出列。從2018年開始,青島市脫貧攻堅進入鞏固提升階段。當下,青島正聚焦“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努力探索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相銜接的新路徑,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展現青島擔當。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2020年,全市緊緊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重要指示精神,在全省全國率先發起鄉村振興攻勢,啟動創建西海岸新區、萊西市兩個省部共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10個市級齊魯樣板示范片區。堅持以土地規?;⒔M織企業化、技術現代化、服務專業化、經營市場化為引領,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土地規?;洜I率達70%,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農產品年出口420億元,城市排名全國第一。率先在全國開展農業技術職稱“民企直評”和“鄉村振興英才獎”評選,高素質農民達到13.5萬人。10個區市全部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以上文明村鎮覆蓋率達82.4%。深化拓展“萊西經驗”,構建“一統領三融合”農村基層黨建新格局,青島做法入選全國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四、展望 “十四五”青島農村社會發展新畫卷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十四五”時期,青島將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總抓手,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緊緊圍繞“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牢牢把握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在產業增效、產品提質、生態改善、要素培優、制度創新等方面切實發力,著力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上實現重大進展,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一)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保持現有幫扶政策整體穩定,繼續落實好各項針對性幫扶措施,突出做好庫區、林區、糧區等重點區域幫扶工作,持續深化東西部協作,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二)毫不放松抓好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的穩產保供。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把現代種業打造成青島市農業新的增長點,持續豐富農民群眾“菜籃子”,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持續穩定。

    (三)持續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規?;洜I,加大農業項目建設力度,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積極推進農業發展園區化,堅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四)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聚焦重點、難點加大投入力度,科學推進鄉村規劃建設,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不斷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五)進一步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繼續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斷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激活農村資源要素,破除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障礙,激發強勁內生動力。(特約撰稿:劉連玫  青島市統計局農村統計處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