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蘭是一位深受紡織女工們熟悉愛戴的廠醫。
1954年,李素蘭從山東醫學院護士學校畢業后,先到青島市立醫院進修小兒科,同年被分配至青島國棉六廠醫務室當了一名廠醫。
第一次走進車間時,她被深深地震撼了!女工們以嫻熟的技巧、快捷的動作、驚人的工作量在流水線上忙碌。尤其細紗車間的女工,每次交接班都要早來晚走,每個班8小時在機器喧囂、毛絮飄舞的車間里,一路小跑,全神貫注地巡視在飛速旋轉的紗錠車之間,生怕紗線斷頭出廢棉。吃飯、如廁、交班都不能停車,一天下來能跑十幾里路,個個渾身沾滿棉絮,眼睛和鼻腔里也全是白毛……國棉六廠作為一個有4000多工人的大廠,其中女工占了80%多,李素蘭在深受感動的同時也深知,做好她們的保健醫生責任重大。
當時廠里實行車間醫師負責制,醫護人員每天都要到車間巡視,以檢查防治常見病、職業病為主,同時也為女工送到托兒所里的孩子們服務。李素蘭看到,很多女工發燒、婦科、胃痛、風濕關節炎,但為了全勤工資和獎金,卻很少休班。流感期間大批女工被傳染,有的發燒到38攝氏度仍堅持上班。對此,李素蘭和同事們就分頭下車間,按時為患病女工送水、送藥,以保證女工們的治療。
1956年,李素蘭配合山東大學醫學院的教授對廠里的女工首次進行婦科疾病全面普查。這是一項艱巨繁瑣而又范圍浩大的工作。經過數月緊張的忙碌,查出了數十位子宮肌瘤、宮頸癌初期患者,大量婦科病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療,解決了一些女工為此不孕不育的難言之隱。自這次女工婦科疾病普查之后,青島對女工實施了定期查體制度,對婦科疾病做到了早發現早治療,減少了癌癥的發病率。
李素蘭在廠醫務室里工作了36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對廠托兒所的護理保育,因為只有做好這項工作,才能解除一線女工的后顧之憂,使她們全身心地投入勞動。那年月,女工的產假只有56天,而懷孕到六個月才能被照顧做輕工作,上班后就把嬰兒放在托兒所小班里,每個班有兩次半小時喂奶時間。無奈媽媽來喂奶時經常遇到孩子在酣睡,而媽媽流淌的奶水已浸濕了衣衫,只得喚醒孩子硬把脹痛的奶頭塞進孩子的小嘴里,此時已過去十幾分鐘。待孩子本能地醒過來,拼命含著奶頭吸吮時,規定的半小時已到點了。媽媽只能狠心拔出奶頭,扔下大哭的孩子含淚跑回車間。這時,李素蘭與保育員就要趕緊抱著孩子哄、輕輕拍打其后背、揪耳朵,為的是怕孩子哭鬧嗆奶。襁褓中的嬰孩不會說話,哭聲就是呼喚,要趕緊過去看,因為眼淚流進耳朵里會引發中耳炎或濕疹。她只要在廠內,每天必須去托兒所檢查。先到小班,查看嬰孩的全身衛生和精神狀況,如果孩子淚眼模糊或脖子上有奶漬,或尿布濕了,小屁股發紅有臊味,就會毫不留情地批評保育員,對她們扣分罰獎金。查完小班再到中班大班查看衛生情況,嘗嘗小食堂的飯菜是否營養可口,炊具餐具是否潔凈……
李素蘭回憶道,那些年醫療條件落后,人們對疾病預防不夠重視,經常會爆發流感、腮腺炎等傳染病,這些病對學校、托兒所是很可怕的。為了孩子們的健康,讓媽媽們能安心上班,醫護人員竭盡全力保護孩子。她每天6點多就去趕公交車,早早地到托兒所和醫生們一起為數百個孩子一一測體溫、看眼睛、看嗓子,有時還要檢查大小便等。如果有孩子查出病就馬上送隔離室觀察治療。國棉廠的醫院非常正規,醫生都是大專畢業,責任心強。廠醫院內有急診室、化驗室、治療室、住院處,而且隔離室的衛生設施、飯菜質量不比大醫院差。在隔離室,醫護人員日夜守護在患兒的身邊,無微不至地關愛孩子們的吃喝拉撒、洗澡換衣、打針喂藥,還給孩子們唱歌講故事,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孩子,孩子們也親熱地把她們當做媽媽。女工們經常含淚感慨說,孩子生病了放在隔離室比在家里還放心。她們用大紅紙為李素蘭寫上“不是母親勝似母親”,貼在醫務室門口。對此,李素蘭深知,這都是大家的功勞,她們所作的一切能使孩子們身體健康,女工們安心工作就是對自己最大的獎勵。
李素蘭回憶說,那時,物質條件雖不是太好,但她和同事們憑著對女工和孩子們高度負責的責任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女工和孩子們最滿意的服務,在她與那些年輕的母親和孩子的互動交往中,她和同事們獲得了信任、快樂,以及勝似親人的深厚感情。那些事雖然過去了幾十年,還常常泛在眼前,好像就在昨天。那溫馨、感人、富有人情味的畫面是永遠不會忘記的,女工們感激她,孩子們愛戀她!一轉眼,她從青春美少女到花甲白發老婦,再到耄耋之年……
1961年,李素蘭被市里選派進醫療隊去膠州農村治療當地的水腫病。她對老鄉們無微不至地關懷和診療,為農村產婦耐心專業地接生,因其事跡優秀而被評為山東省醫療大隊先進隊員。李素蘭后來又在國棉三廠醫務室工作多年直到退休。
現在,廠里那些早已退休的老姐妹們還會經常來看她,共話當年,一起回憶那些難忘的日子。80多歲的李素蘭開始寫回憶錄——她為自己平凡的生命能融入這個為人間創造溫暖與美麗的紡織女工的偉大群體而自豪!她要為那些“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紡織女工們寫下默默奉獻的不平凡歲月。
文/劉啟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