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經濟成就,就是青島企業和青島經濟的一部發展簡史。
從2011到2021,除了數字的進位,還有產業的迭代,以及在這一過程中,那些激流勇進的個體及群體。
他們共同成就了青島過去十年的星光璀璨。
假如用新經濟的視角來審視2011年,那注定是一個看起來很“蠻荒”的年份。
騰訊的一款名叫“微信”的社交軟件剛剛戰略性擊敗了雷軍的米聊,許多人還不大會用,至于滴滴打車、共享單車等,通通沒有誕生。
阿里巴巴生搬硬造出來的“雙十一”購物節持續到了第三年,營業額達到了52億元,自認為是里程碑,完全沒有想到只是后來的一個零頭。
假如我們有興致把目光聚焦青島,這一年的上半年,膠州灣隧道還在進行收官之戰,直到6月底才開通,實現東西兩岸的天塹變通途。在此之前,輪渡還是主流交通工具。
……
至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對于普通人的神秘程度,和天上的繁星差不多。
就是在這樣一個年份,日后有著“青島經濟界奧斯卡”之美譽的青島年度經濟成就發布起步了,步履中顯露著幾分稚嫩,但難掩充滿探索欲的雙眸中的希冀之光。
青島年度經濟成就發布是在同類城市中率先開創的弘揚企業發展精神的正能量模式。通過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年度盤點,讓企業家站在舞臺中央的鎂光燈之下,渲染城市對企業的尊重、對企業家的求賢若渴,這是一座城市開放的姿態。
走過十年,青島年度經濟成就發布已經成為政商智慧交流碰撞、共鑄發展強勁動力的經典案例,是觀察和記錄青島年度經濟發展的風向標,見證了企業與城市的發展成長,也踐行了媒體的責任與使命。
十年成長,青島年度經濟成就發布碩果掛滿枝頭。在這份精心鐫刻的城市經濟發展畫卷上,我們可以看到海爾、海信、雙星在跨國并購過程中展現的中國制造的崛起;我們可以看到青島銀行、青島農商行等在資本市場的進擊,共同推動青島在上市企業數量方面對煙臺的逆襲;我們可以看到賽輪、森麒麟在海外建廠的突飛猛進,青島企業屢屢邁出國門布局全球;我們還可以看到青啤、青島港在并購與重組中的征戰殺伐與大格局。
透過企業事件的微觀存在,我們大體可以窺探到過去十年潮起潮落的宏觀世界:青島企業乘風破浪,有進擊、有堅守,有騰飛、有沉浮,弄潮兒本色不改,它們都是這個時代協奏曲中最美的音符。
并購的強音
回首青島年度經濟成就發布十年歷程,海爾、海信、青啤、雙星、利群、青建、青島港等本土企業巨頭都高頻次出現。龍頭企業在過去十年中穩坐青島經濟C位,成為青島經濟的壓艙石。
當下,延遲一年舉行的歐洲杯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在12個頂級贊助商中,有包括海信在內4家企業來自中國,占據了總數的三分之一。這佐證著業界的判斷:家電品牌國際賽事贊助當下正經歷大變局,日韓品牌出現頻率降低,中國家電品牌逐漸占據優勢。
這種現象并非偶然出現,通過對青島兩大企業巨頭在過去十年間對全球家電產業的瘋狂“收割”,可以想見當下的所見是必然的結局。
海爾在過去十年完成對外資品牌的“三連購”。
早在2011年,海爾全資收購三洋電機在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的洗衣機、冰箱和其他家用電器業務,包括產品研發、制造以及所收購公司家電的銷售和服務業務。
隨后的2012年,海爾完成對斐雪派克的收購,擁有其100%股份,成為唯一股東,海爾于新西蘭市場布局的雙品牌戰略正式形成。
2016年,海爾完成對通用電氣家電的整合,收購價格高達5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8億元,這是中國家電行業的最大海外并購案。海爾把人單合一模式輸出到通用電氣家電,讓企業轉變觀念,必須為用戶服務。
海爾對通用電氣家電的改造是艱苦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對海爾有著深度研究的加里·哈默爾和米歇爾·賈尼尼在《哈佛商業評論》中寫道:“現在,它是成功的商業案例,展示了老牌公司主動挑戰繁文縟節的科層制結構所能取得的成就。”
海信的海外并購同樣是在過去十年連下三城。
2015年是海信的爆發年,除了芯片研發取得巨大進展,還有以2370萬美元收購“液晶之父”夏普在墨西哥工廠全部股權及資產,獲得夏普電視美洲地區品牌使用權和所有渠道資源。
2017年,海信收購東芝映像解決方案公司95%股權,享有東芝電視品牌、產品、運營服務等一系列業務,并可享用東芝電視全球40年品牌授權。
2018年,歐盟批準中國海信并購歐洲家電巨頭Gorenje。作為歐洲家電制造行業的中堅力量,Gorenje在廚電和洗衣機等產品方面有較強的實力,品牌知名度較高,并在歐洲擁有完整的銷售體系。
十年后的今天,海信40%的收入來自于海外市場,自主品牌收入占據80%,世界級公司的屬性為連續的全球體育營銷奠定了基礎,海信品牌先
后出現在足球世界杯和歐洲杯的賽場。
在改革開放初期,外資品牌憑借著資金和技術優勢,進入中國后如入無人之地,快速搶占市場,本土品牌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一些知名國貨品牌最終淪落到被外資收購。然而在某些行業,本土品牌卻強勢崛起,主動出擊奪取江山,家電行業是典型代表。
過去十年間,青島企業參與并購集中于家電而又不止于家電。2018年4月,青島雙星宣布正式控股錦湖輪胎,歷時近600天的“錦湖收購案”收官。雙星集團投資6463億韓元(約38億元人民幣)認購新股,占錦湖輪胎股份發行之后總股份數的45%,并成為錦湖輪胎的控股股東。雙星也一舉成為中國輪胎行業的龍頭企業。
在雙星控股錦湖輪胎一個月后,青島本土零售企業巨頭利群宣布以16.65億元收購韓國樂天在中國的零售企業——樂天瑪特購物持有100%股權的12家公司,以獲取其從事商業零售、倉儲和地產業務的15處房產和華東地區72家門店等經營性商業資產。
中國企業已全面參與到全球化之中,并購是一條打破市場平衡、重建競爭格局并實現戰略目標的高效途徑,青島企業巨頭是過去十年中國企業國際并購的縮影。
伴隨著并購,青島企業在過去十年快速壯大,成為青島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有力支撐。
資本的逆襲
資本是衡量企業發展水平的最好標尺之一。過去十年間,在青島年度經濟成就發布的舞臺上,有上市企業,有輔導期企業,有獨角獸,有隱形冠軍,有瞪羚企業,它們共同構成了青島經濟的物種多樣、生機盎然。
國恩科技、利群股份、青島銀行、青島港、青農商行、威奧股份、酷特智能、海程邦達、德才裝飾、百洋醫藥,這10家企業有著兩個共同點:一是在近十年間登上了資本市場或者一只腳邁進了A股資本市場,二是在過去的十年周期內都曾登上過青島經濟成就發布的舞臺。
它們在“青島經濟界奧斯卡”的舞臺上最初亮相時,多是未成名時,從中可見青島年度經濟成就發布的慧眼識珠。
以這些優質企業投身于資本市場為背景,十年青島經濟成就發布全程見證了青島企業軍團在資本市場的逆襲之路,眾多優質企業脫穎而出。
經過本世紀第一個十年在經濟發展增速上的狂飆,2011年,青島的經濟已經站在一個高點上。此前的2010年,青島成為全國第九個工業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的城市,這是在金融危機籠罩之下完成的戰果。再之前的2009年,青島國內生產總值飆升至位居全國第九,成都、武漢、南京這些今日豪強只能屈居青島之后。
相對于經濟總量的逐年提升,青島企業在資本市場的短板已經顯現。盡管特銳德拿下了創業板第一股,但青島上市企業數量少的問題并沒有解決。截至2010年底,只有青島啤酒、青島海爾、青島雙星、海信家電、澳柯瑪、軟控股份、青島金王、特銳德、華仁藥業、漢纜股份等十幾家上市公司,落后于濟南、煙臺。
2011年是青島的資本大年,海聯金匯、東方鐵塔、東軟載波、賽輪股份4家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清一色的制造業垂直領域的單項冠軍,是當時資本市場的清流,更是青島此后十年企業上市的主基調。
在2015年國恩科技上市之后,青島資本市場在2016年再迎小高潮,新增上市公司5家,境內企業上市數量達歷史最好水平。其中,康普頓、鼎信科技、匯金通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天能重工登陸創業板。上市公司中的“魯B位次”也在這一年由濟南遷至青島。
上市盛況在2017年得以延續,眾多的新興企業閃亮登場。海利爾、利群股份、偉隆閥門、英派斯4家在A股掛牌交易,分布在先進制造、大消費等產業。
在2018年只有海容冷鏈一家企業上市之后,2019年青島企業上市迎來大爆發,青島銀行、蔚藍生物、青島港、青農商行、中創物流、惠城環保、國林科技、日辰食品、海爾生物9家企業上市,成功迫近煙臺。
在山東資本市場,煙臺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早在2011年5月正海磁材上市之后,煙臺A股上市公司數量超越此前多年一直保持第一的濟南,自此之后,煙臺市摘得山東省上市公司數量桂冠,并占據這一寶座長達9年之久。
2020年5月,經過十年的長途跋涉,隨著威奧股份的上市,青島A股公司數量與煙臺并駕齊驅。2020年7月8日,酷特智能深交所敲鐘成功,青島成功超越煙臺,成為山東省內上市公司最多的轄區。
2020年,青島地區先后過會威奧股份、酷特智能、高測股份、森麒麟、冠中生態、德固特、海泰新光、德才裝飾、征和工業、青達環保、百洋醫藥、海泰科12家公司,創出歷年之最。
青島之所以能夠在上市企業數量方面逆襲,很大程度是依靠民營制造業底蘊積累和企業治理結構規范理順,培育了豐厚的資本市場蓄水池。
以上市公司族群為依托,青島創投風投資源匯聚,股權投資和金融服務企業在青島年度經濟成就發布中已經不再鮮見。
老牌企業也齊齊發力,海爾在擁有海爾智家、海爾生物、盈康生命三家A股上市公司的基礎上,有屋智能、日日順、雷神科技都啟動上市步伐,其中海爾智家創新性地實現了“A+H+D”股的架構,助力國際化的游刃有余。海信旗下也擁有兩家上市公司,青島啤酒股價穩居百元以上,青島港連年高分紅,企業在資本市場的優異表現已經成為城市品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年走出十家上市公司,青島年度經濟成就發布的舞臺,堪稱資本的造夢工廠。
制造的堅守
過去十年,青島制造業占GDP比重連年下降,但在青島企業100強、青島年度經濟成就發布兩份名單中,制造業企業始終保持優勢。青島經濟結構十年調整,制造業企業占據龍頭位置的局面沒有更改,優化戰線的青島制造依然堅挺。
在青島年度經濟成就發布現場,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瞬間。當海信集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賈少謙、青島啤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克興、青建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王從遠、雙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裁張軍華同臺對話時,他們所代表的4家企業已經合計走過340年歷程,其中海信50多年、青啤將近120年、青建70年、雙星100年。如果加上另外一組的37年的海爾和將近130年的青島港,這六家企業合計走過了500年。
他們走過了500年,他們依舊正青春,這是一座城市極具價值的資產。
以此為縮影,青島經濟發展突飛猛進。2020年,青島全市生產總值12400.5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7%,全國排名第13,比2019年上升一位。外貿進出口首次突破6000億元大關,達到6407億元人民幣,增幅位居計劃單列市第一位。
《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標變化就是“制造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取代“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成為主要指標。在青島服務業占比飆升十年后,青島制造重回“C位擔當”。
制造業和服務業是每個城市都面臨的路徑選擇。無論是“上青天”還是“五朵金花”,彰顯的都是青島制造業的底蘊,這也使得在2010年之前,盡管占比日漸下降,但工業依然可以保持50%以上的江山。在此后十年制業占比下降,但優質制造業企業頑強堅守并適度進擊,家電、機車、汽車甚至疫情防護用品……制造業品質依舊是青島的城市驕傲。
在過去十年間,一邊是青島制造業企業在國際舞臺的獨立進擊,一邊是制造業企業群體多方發力,共同推動工業互聯網在青島的落地生根。
賽輪是較早在東南亞布局的中國輪胎企業。其中,賽輪越南工廠半鋼子午線輪胎生產線于2013年投產,全鋼子午線輪胎及非公路輪胎生產線于2015年投產,成為賽輪重要的利潤源。賽輪與美國固鉑合資建設的越南ACTR工廠也于2019年11月投產。
森麒麟泰國工廠在2014年投資建設,建設之初已經具有年產1000萬條半鋼子午線輪胎能力。泰國工廠一直是森麒麟盈利的重要來源,成為后來登陸資本市場的重要利潤支撐。福臨輪胎也于2016年在馬來西亞建設了唯一家由中國投資的輪胎生產工廠。
力推“大頭在海外”戰略布局的海信早在2013年,就與中非發展基金(CADF)共同出資3.5億蘭特建設了占地超過10萬平方米的海信南非工業園。截至2020年8月,海信南非家電產業園年產能已上升到電視1000萬臺、冰箱55萬臺,海信產品覆蓋南非超過5000家店面。
面對新經濟發展浪潮,青島制造業企業在過去十年完成了向以智能工廠為代表的的工業互聯網的跨越。
2015年3月,首臺用戶定制空調在海爾空調鄭州智能互聯工廠下線,海爾此后建設了多個互聯工廠。定制成為個性化時代到來之后工廠的標準配置,酷特智能解決了西裝的個性化定制,并且具有產業互聯網的橫向跨界能力。
第三次工業革命在多個行業的攻城略地,使得眾多工業企業都把轉型升級寄托于工業4.0賽道的變速超車,誰先破題誰就將取得卡位優勢,實現“數字化重生”。
“打造工業互聯網之都,青島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步伐”是2020年青島經濟大事件之一。發布報告中寫道:“2020年,青島出臺方案,計劃到2022年在全行業推動3000家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以海爾打造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已成為全球三大工業互聯網平臺之一。同時,海信、青啤、青島港、特銳德等企業積極進行智能制造轉型,在青島的區域內漸成‘工業互聯網蜂群’。以此為突破,青島緊緊把握全球產業鏈深度調整的契機,用市場邏輯、資本力量推動產業結構快速優化升級?!?/p>
伴隨著新經濟的崛起和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越來越多的企業新勢力和企業家新表率,成為青島年度經濟成就發布的主角,新面孔頻出。
卡奧斯物聯生態科技、聚好看科技、日日順供應鏈科技……從充滿科技感的注冊主體到越來越看不懂的名字,都預示著一個新十年的到來。
這是一個無法預知未來的時代,但未來十年一定是一個激情澎湃的十年,企業的進擊和堅守,繼續考驗著、歷練著新一代掌舵人。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門國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