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百年青島經濟變遷│乘風破浪啟宏圖 結構優化著華章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革命從此煥然一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開啟了新的歷史征程,青島迎來歷史性巨變。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誕生了海爾、海信、青啤等品牌名企,崛起了東方鐵塔、酷特智能、特銳德等行業翹楚,成為讓世界目光聚焦的峰會城市……,青島經濟總量連續跨越歷史新臺階,呈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有制結構多元變革、投資結構轉換調整、消費結構更新換代的新特征,新經濟、新動能助推經濟發展向高質量、高層級邁進!

    一、經濟總量:跨越式發展,經濟實力顯著提升

    青島是山東省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在進入新世紀的十幾年里經濟總量一直排在山東各地市首位,約占全省的1/7左右。

    1921-1949年,青島處于日本和國民黨政府的交替嚴格控制下,全市經濟發展受到嚴重抑制。新中國成立伊始,青島GDP為2.87億元,1987年突破100億元,達到111.75億元;1999年破千億,達到1018.97億元;2010年邁上5000億元臺階,達到5350.69億元;青島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青島經濟總量先后跨越七千、八千、九千、萬億四個千億臺階,2017年昂首挺進“萬億俱樂部”,達到10136.96億元,成為全國第12個GDP總量過萬億的城市;2020年實現12400.56億元,比建國初期增加774.7(按不變價計算,下同)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25.7倍,第二產業增加1704.1倍,第三產業增加2090.3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49年的71元/每人增加到2019年的124282元/每人,增加320.9倍,按照2020年世界銀行制定的國家與地區收入水平劃分標準,青島已達到高收入的國家水平。建黨100年,新中國成立的71年,是青島經濟總量累積抬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發展歷史性飛躍的時期。

    二、產業結構:服務業引擎帶動,新經濟引領轉型升級

    GDP總量過萬億,不僅代表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規模,也是一個城市產業結構變遷和城市整體競爭力提升的反映。建黨10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青島經濟體量實現幾何式增長,與此同時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也發生深層次的改變。

    從1921年到1949年,青島屬于工業城市,但體系不全,基礎薄弱,農業生產力低下,商業貿易受戰爭影響大;從1949年到2020年,青島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41.6:38.3:20.1調整為3.4:35.2:61.4;經濟步入新常態后,經濟增長動力逐步向新動能換擋轉換,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基因孕育成長,成為引領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促發“青島制造”加快向“青島服務”換檔升級。

    (一)產業結構變化表現出較明顯的階段性

    1.1921-1949年:青島主要工業大都由外國資本控制,民族工業發展緩慢,除紡織工業有一定規模外,食品、造紙、火柴、印刷等行業大都是小型企業。雖然自然條件優越,但戰亂頻繁,農業生產力低下,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由于地處良港,掌握膠濟鐵路,早期商業活動較為興盛,后期受國內外戰爭影響逐漸衰落。

    2.1949-1978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產業基礎非常薄弱,技術水平極其落后,三次產業比例關系為41.6:38.3:20.1。為迅速恢復生產,青島實施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大力加強基礎工業的戰略部署,到1978年三次產業比例關系調整為21.4∶52.5∶26.1,第一產業回落20.2個百分點,二三產業分別提高14.2和6個百分點。

    3.1979-1984年:改革開放初期,青島市率先實施農村改革,農村經濟開始活躍并不斷發展壯大,在GDP中所占份額迅速提高。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2%,占GDP的比重由20.2%提高到25%。與此同時,第二產業占GDP比重下降至48.1%,降低5.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略升0.6個百分點。

    4.1985-1992年:隨著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青島市三次產業比例關系發生新的調整和變化,第二、三產業迅速發展,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5%和13.2%,第一產業年均增長4.3%。從產業比重看,1992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提升到34.6%,比1984年占比提高7.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變化不大,1992年比1984年提高1.5個百分點;第一產業比重大幅下降9.2個百分點。

    5.1993-2007年:國家陸續出臺的系列宏觀調控措施落地見效,1996年底基本實現經濟“軟著陸”。期間,青島市三次產業增幅有所回落,尤其是第二產業影響顯現,比重回落4.1個百分點。自1997年起,經濟結構戰略調整步入適應經濟全球化需要、以科技和信息產業為先導帶動整個產業結構全面升級的新時代,工業主導型增長格局形成并強化,第二、三產業協同成為支撐青島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1997~2007年,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分別為15.8%和15.0%,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2.5個和5.9個百分點。

    6.2008—2015年: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構優化升級成為主旋律,青島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2009年第三產業比重47.9%,超過第二產業(47.3%)0.6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由“二三一”轉變為“三二一”;2011年青島第三產業比重首次過半,達50.2%,青島經濟由工業經濟主導逐步轉向服務經濟主導,產業結構調整進入工業化后期;2015年第三產業比重55.4%,高于第二產業14.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經濟貢獻率超過50%,達57.5%,高于第二產業16.8個百分點,呈現高比重、高貢獻率“雙高”特征,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7.2016-2020:“十三五”時期,我市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新常態發展階段,在增速逐步平穩回落的同時,新舊動能逐步轉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效顯著。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由2015年的356.19億元、3503.40億元和4798.98億元,擴量到2020年的425.41億元、4361.56億元和7613.59億元,年均增長分別為2.7%、5.2%和7.6%,第三產業總量最大、增速最快;三次產業比例由2015年的4.1:40.5:55.4調整為2020年的3.4:35.2:61.4,第一產業回落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回落5.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升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由2015年的1.8%、40.7%和57.5%,發展為2020年的2.5%、31.8%和65.7%。第三產業占比、貢獻率明顯提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穩定器 ”“定盤星”作用凸顯。

    (二)新經濟培育成長,引領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建黨100年來,尤其是建國以來,青島現代產業體系逐步形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系列改革政策落地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出現積極變化,經濟進入換檔降速“新常態”之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不斷涌現,戰略性新興、高新技術等經濟增長新動能加速形成,成為青島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引擎動力。2020年,青島新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經濟的近三分之一,占GDP比重32.6%,實現增加值4041.13億元,居全省首位。

    1.新產業創新驅動,帶動工業轉型升級。1921-1949年,主要工業大都由外國資本控制,民族工業發展緩慢;新中國成立以來,青島工業經濟實現飛速發展,八十年代的紡織,九十年代的家電電子,成為青島工業的名牌;當前,青島正加快以“互聯網+”引領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深度應用,新興產業成為拉動工業創新驅動發展的新生力量。

    “十三五”以來,世界經濟面對諸多風險和挑戰,全市工業步入了轉型升級發展的快車道。“十三五”期間工業增加值從2015年的2944.80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3268.38億元,年均增長4.4%,實現穩速發展;2020年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6.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23.7%;汽車、家電、軌道交通、機械裝備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加快崛起,2020年規上工業中的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分別為13.1%、10.0%、8.9%、8.0%、6.0%,成為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十三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明顯提升。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1%。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2015年的41.0%提高至61.8%。

    2.新服務異軍突起,成為第三產業新增長極。1921-1949年,由于青島被辟為商埠,早期商業活動較為興盛,后期受國內外戰爭影響逐漸衰落。改革開放以前,青島相對注重物質生產領域的發展,對金融保險、房地產、社會服務等所謂“非物質生產領域”的活動不甚重視,制約了服務業領域的發展,197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0.0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26.1%。改革開放以后,第三產業在青島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基礎行業顯著增強,瓶頸制約得到較大改善,商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行業穩定發展,新興服務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成長。八十年代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0.7%,九十年代提速到14.7%,從1997年起,連續十七年保持兩位數增長。1978年-2015年,第三產業比例結構由26.1%調整為55.4%,第三產業比重提升29.3個百分點。

    “十三五”以來,隨著互聯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網絡經濟、樞紐經濟等現代服務業領域競相崛起,商務服務、科研和技術服務等高端服務業不斷發展,激發服務業發展能級逐步提升。2019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1%,高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7.5%;2020年,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2%和3.4%,生產性服務業中的規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營業收入增長46.3%,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1.4%;規上高技術服務業中的信息服務營業收入增長12.2%,檢驗檢測服務營業收入增長15.3%,環境監測及治理服務營業收入增長18.6%,知識產權及相關法律服務營業收入增長15.5%,成為提升服務業層級的新動能。

    三、需求結構:投資和消費共同拉動經濟增長,投資驅動作用明顯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建黨100年來,尤其是建國以來,青島經濟飛速發展,GDP需求結構兼顧供給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總量、速度和比例關系均發生較大變化,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

    (一)需求總量不斷擴容,經濟增長以內需為主

    建國初期,居民消費受限,投資資金匱乏,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一般消費拉動。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進程加快,投資和消費需求逐步擴大,1978年最終消費為17.5億元,資本形成總額9.3億元,凈流出11.6億元,到2019年分別達到4764.07億元、6723.59億元和253.65億元。三大需求占GDP的比重分別為40.6%、57.3%和2.2%,青島市經濟增長以內需為主,最終消費和資本形成是GDP增長主驅動力。

    (二)投資率持續攀升,經濟增長動力轉向投資需求主導

    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和城市化、市場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青島市投資和消費規模不斷擴大,呈現投資率逐步上升、消費率相應下降的態勢。投資率和消費率的升降主要受宏觀調控政策及其他經濟因素影響,具有較明顯的兩段式特征。

    1.消費主導型

    建國初期,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加上產品供應不足,消費主要是解決溫飽問題;物資和資金匱乏,有限的投資僅限于重點工程和重工業;投資和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不強。改革開放初期到1991年,隨著改革開放由農村到城市的逐步深入、展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普遍把大幅度增加的收入用于即期消費。這期間,消費率由1978年的45.5%上升到1988年的52.5%,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5%,高出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近9個百分點,占據主導地位。

    2.投資主導型

    1992-1995年,全國掀起新一輪建設高潮,在這一宏觀背景下,青島市經濟增長動力出現變化,步入以固定資產投資為先導的國民經濟迅速發展時期。投資需求年均增長18.1%,比消費需求增幅高6.2個百分點,投資率由1991年的42.3%提升到1995年的46.4%,提高4.1個百分點,消費率相應下降5.7個百分點,投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1996-2001年,針對前期出現的經濟過熱現象,中央采取以壓縮投資和控制信貸投放為主的調控措施,投資率有所回落,消費需求相對平穩,投資率和消費率基本穩定在42%和45%左右,經濟發展一度呈現為投資、消費需求同步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

    2002-2007年,青島經濟進入新一輪上升期,隨著多年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累積效應的釋放,固定資產投資步入年均增長20%以上的結構調整軌道,投資率迅速回升,達到47.3%,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

    2008—2019年,國家應對金融危機出臺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持續顯效,投資率不斷走高,2014年達到62%,比2008年提升4個百分點。“十三五”以來,一方面國家更加注重有效投資質量,投資對經濟增長和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另一方面消費在經濟持續增長中所發揮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2015年投資率為61.9%,2019年投資率為57.3%,回落4.6個百分點;2015年消費率為36.2%,2019年消費率為40.6%,提升4.4個百分點,青島經濟發展消費作用逐步增強,但仍保持投資驅動的主撐格局。

    (三)投資結構優化調整,釋放轉型提質發展新動能

    建黨10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投資規模不斷擴量,青島市委、市政府連續推出“雙招雙引”“雙月奮戰”“千企大招商”和“重大項目推進行動”等等活動,聚焦大項目和基礎設施領域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全方位落實“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的指導思想,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投資蓄積發展潛力,新服務投資持續加力,發揮了投資在調結構、轉方式、補短板、惠民生等方面的關鍵性作用。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由1978年的3.6:55.1:41.3調整為2020年的1:21.9:77.1,第三產業投資比重提高35.8個百分點,一、二產業投資比重分別下降2.6和33.2個百分點。

    “十三五”期間,投資產業結構同步表現為逐步向服務業發展,其中第一產業年均增長23.1%,第二產業年均增長5.3%,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4.4%,增速高于“十三五”時期全市投資增速4個百分點。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長27.8%;金融業投資年均增長204.7%;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長22%;教育投資年均增長36.5%。2020年,新能源新材料占投資總量的11.8%,新一代信息技術投資占3.7%,現代物流投資占18%;現代海洋投資占25.2%,精品旅游投資占15.6%,高端裝備投資占9.7%,釋放出轉型提質發展的積極信號。

    (四)消費升級態勢明顯,消費結構發生質的飛躍

    建黨100年來,居民消費開始萌芽。建國以來,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消費水平也隨之提高,消費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溫飽型到今天的文化精神享受型,從手表、縫紉機、自行車的消費到電視、冰箱、洗衣機的消費,演變升級為對手機、電腦、信息網絡等互聯網產品的青睞,并快步向家用汽車、住房、文化娛樂健身等更高層級的消費需求邁進,消費結構和消費熱點發生質的提升和轉變。

    改革開放前,城鄉居民消費需求主要為了滿足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溫飽是頭等大事。1978年,青島民消費水平僅為234元,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均高達60%以上。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消費需求得到極大釋放,消費結構單一、供給總量不足的桎梏被徹底打破,居民消費水平大幅提高。2008年,青島居民消費水平提升為13488元,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下降至37.4%和37.7%。黨的十八大以來,居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全面邁向小康社會。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56元,同比增長3.7%;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294元,同比增長2.7%,恩格爾系數為28.1%。據抽樣調查,年末城鎮居民人均現住房建筑面積33.4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現住房建筑面積38.0平方米,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四、所有制結構:公有、民營經濟平分秋色,民資活力增強

    1921-1949年,全市經濟大都由外國資本控制,民族經濟發展緩慢。建國初期,我國所有制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社會主義公有制初步形成。改革開放前,在“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原則指導下,公有制經濟取代了多種經濟成分,非公有制經濟幾乎為零,所有制經濟發展嚴重不足。改革開放后,隨著“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經濟制度的確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引導下,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共生共贏,締造和推進了我國經濟持續穩定高質量發展。青島城市發展的日新月異,同樣離不開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變革,特別是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成為鍛造城市綜合實力的生力軍,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公有經濟仍居主導地位,結構繼續優化

    改革開放伊始,青島市工業企業768家,工業總產值49.3億元,為國有、集體等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隨著“私營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到“兩個毫不動搖”的提出,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駛入共同發展的軌道。公有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40%左右,其中國有經濟占比30%以上。公有經濟在電力、水、石油等具有壟斷性的基礎產業部門,金融、通信等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部門和關鍵領域,仍然具有絕對優勢和較強的控制力,并且發揮了在人才、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加速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優勢互補、融合互動的協調發展局面,彰顯了在國民經濟穩定運行和跨越式發展中的主導功能。

    (二)民營經濟快速崛起,成為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活力基因

    1978年之前,青島只有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外資和民營經濟類型還是空白;改革開放為多種經濟成份的共同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在規模、速度、結構和地位方面實現了歷史性跨躍,總量擴張和質量提高邁上新臺階,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青島發起“壯大民營經濟”攻勢之后,民營經濟發展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為青島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2020年,全市實有民營市場主體達176.4萬戶,同比增長16.7%,占全市市場主體總量的98.1%;全市民間投資增長13.0%,民間投資占全市投資的比重達到57.5%,對全市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115.8%,成為帶動全市投資增長的重要力量;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7.4%[1]。民營經濟經營范圍也由原來主要從事貿易餐飲業、運輸業、居民服務業逐步擴展到國民經濟的大多數行業,特別是工業、批發和零售業、其他營利性服務業、非營利性服務業、建筑業、房地產業等6大行業,增加值占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的比重超過80%,成為占據民營經濟主導地位的行業。2020年民營經濟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達63.5%,第三產業占比較全市占比水平高2.1個百分點,以服務業為主導的民營經濟產業格局特征更加明顯,在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中發揮著無以替代的作用。

    (三)外資經濟活躍,成為青島經濟發展的加速器

    青島作為第一批對外開放的東部沿海城市,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轉換成強大的發展動能,有力地推動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利用外資對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功能提升和建設國際化城市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港澳臺及外商投資紛紛進駐青島,外資經濟逐漸活躍,成為支撐青島經濟快速增長的有力動力。“十二五”期間,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全市啟動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建設,積極推進傳統對外貿易向現代國際貿易轉變,外貿提質增效創新發展取得顯著成果,實際外資利用額連上4個10億“大臺階”,2015年利用外資規模占全省比重41%。

    “十三五”期間,我市利用外資穩居十五個副省級城市第一梯隊。2020年,全市實際使用外資405.9億元人民幣(折合58.5億美元)、增長1.1%。五年間累計實際使用外資323億美元,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300億美元的目標。世界500強企業在我市投資設立外資項目87個,一汽大眾發動機、空客直升機、益海嘉里食品工業園、青島能源華潤燃氣、意才財富管理、地鐵融資租賃等項目相繼落戶,涉及飛機制造,整車制造、軌道交通、清潔能源、金融、商業等領域。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拓展我市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能力,青島企業境外上市募集資金超過20億美元。一個“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項目質量逐步提高、結構日趨優化的良性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后,青島正在快步邁向國際大都市行列,以更開放的地緣優勢吸引更多海內外投資青睞這片熱土!(特約撰稿 陳旭亮 劉斌 青島市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處)

    [1]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為初步數據,未經省局正式反饋。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