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就是把人民放在心中,始終堅持人民立場。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取得巨大成就的寶貴經驗??梢哉f,一部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史,就是始終堅持人民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史和實踐史。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列寧也強調,布爾什維克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進部隊,要“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代表他們的利益。今天,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先鋒隊。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就把人民擺在最高位置,采取各種方式、推行各種政策,改善人民生活。進入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等一系列根本問題,開拓性提出“我們的政治路線就是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提出分“三步走”總體戰略部署:第一步目標是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目標是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標是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叭阶摺睉鹇缘膶嵤瑯酥局袊_始全面加速實現現代化的努力與追求。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等根本性問題,提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即“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黨的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最高衡量標準”。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戰略中,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以不斷改善人民生活為主線的社會建設。隨著黨對執政理念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逐步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明了黨對人民的根本立場,飽含著黨對人民的深厚感情。
黨的十六大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繼續堅持以人為本,造福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深刻認識“為誰執政、靠誰執政”問題后,黨中央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胡錦濤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p>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莊嚴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蔽迥旰蟮氖糯髨蟾嬖俅螐娬{:“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在黨史學習動員大會講話中,習近平對堅持人民立場、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作了更深入的闡述:我們黨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總之,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理念,才能切實增強和改進黨的執政能力,推動黨的事業不斷邁向深入;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理念,才能真正抓住并不斷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讓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斷邁進。
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黨史黨建與黨性教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劉桂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