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在青島市政府召開全市新舊動能轉換工作專題會議上,青島市政府印發《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工作方案(2021-2022年)》。
按照全省新舊動能轉換“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的總體安排,為確保2022年實現“五年取得突破”目標,《工作方案》從重點產業發展、新經濟培育、科技創新、開放引領、改革攻堅、區域協同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七個方面,明確了30條具體行動方案,詳情如下:
01
實施重點產業發展突破行動
1.提升發展13條重點產業鏈。編制實施重點產業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圍繞建鏈延鏈補鏈強鏈,繪制產業鏈發展圖譜,建立產業鏈重點項目庫和重點客商庫,制定重點招商引資企業和重點招商引資項目清單。實施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的“五個一”工作推進機制,出臺實施促進13條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財政政策,力爭每條產業鏈引進2個左右總投資30億元以上的產業大項目。
2.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聚焦高端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工業互聯網、高端化工、電力裝備等優勢領域,加強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布局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推進中興通軌道交通、一汽解放新能源輕卡基地、美錦氫能等項目建設,培育引進一批重點企業。依托國際招商產業園區、三大產業組團和三大總部片區,構建“領軍企業+產業集群+特色園區”的產業布局,爭取更多產業納入山東省“雁陣形”產業集群。
3.發展新興和未來產業。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能制造裝備、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產業,重點圍繞5G、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傳感器、機器人、高效儲能、先進碳硅材料、航空發動機等領域,系統布局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應用示范和產業化等環節重大工程。推進惠科六英寸半導體功率器件、威高國際醫療產業園、國橡中心功能性新材料產業園、吉利衛星、中科曙光液冷等項目建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圍繞生命科學、極地深海等未來領域,爭取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列入國家和省計劃,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4.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進紡織服裝、食品飲料、機械制造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用好用足企業技術改造綜合獎補政策,滾動推進500個以上技術改造項目,推進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鼓勵賽輪、即發等企業爭創航空輪胎、無水染色等領域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實施重點行業和領域綠色化改造行動,大力推動清潔生產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加快淘汰低效落后產能,聚焦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高風險”落后產能,以鋼鐵、水泥、電解鋁、煤電、平板玻璃等行業為重點,實施環保、能耗、水耗、安全、質量、技術等法律法規強制性標準,逾期未整改或整改未達標的,依法關停退出。
5.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支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制定實施“倍增計劃”,支持上市企業主業規模和公司市值“兩個倍增”。鼓勵海爾、海信等大企業平臺化轉型,開放內部產業資源,提供技術支持、供應等專業服務,打造創新創業生態圈。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引導中小企業加強與“領航型”企業協同創新、配套合作,促進大中小企業共建產業鏈、互通供應鏈。到2022年,滾動培育8000家以上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瞪羚企業達到120家,獨角獸企業達到12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到50家。
02
實施新經濟培育突破行動
6.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產業化,突破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核心引領性產業,培育虛擬現實、超高清視頻、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應用性產業。創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快產業數字化,深化“高端制造業+人工智能”攻勢,支持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數字車間。發展智慧物流、數字化設計等數字生產性服務業,提升智慧旅游、數字創意等數字生活性服務業。推進青島國際創新園、5G高新視頻園區等數字經濟試點園區建設。
7.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深化工業互聯網三年攻堅行動,舉辦世界工業互聯網產業大會。鼓勵卡奧斯建設國際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鼓勵賽輪、檸檬科技等龍頭企業建設一批國內知名的垂直行業細分領域產業互聯網平臺,引進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解決方案供應商。發揮工業互聯網基金群作用,開放1000個“工業賦能”場景和一批未來城市應用場景,建立城市機會清單發布機制。構建涵蓋工業互聯網平臺、系統解決方案、新一代網絡設備、工業軟件、工控系統與傳感器、安全設備與產品等領域的供應鏈、價值鏈,培育工業互聯網全產業生態。到2022年,新增10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平臺,實現3000家以上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升級。
8.培育新業態新模式。落實推進新經濟業態模式發展意見,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垂直電商、新零售、供應鏈金融等18類新業態新模式。建立新經濟企業培育庫,依托新經濟企業、創投機構、專業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商會等資源成立新經濟企業俱樂部、新經濟聯合會。出臺創新應用實驗室和場景應用實驗室認定管理辦法,開展創新實驗和場景應用實驗。
03
實施科技創新突破行動
9.建設重大創新平臺。推進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青島新能源山東省實驗室等實驗室建設,積極承擔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推進吸氣式發動機熱物理實驗裝置、海洋生態系統智能模擬設施、超級計算中心、海洋科考船、海上綜合試驗場等大科學裝置建設。加快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國家深?;亍H院士港等高端創新平臺建設。支持高校院所、企業設立以產業技術研發為主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中德青年科學院等國際創新平臺。積極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10.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集成電路、工業互聯網、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氫能源、空天海洋等領域,部署科技重點專項,力爭突破面向戰略需求與重大場景的產業化關鍵技術。聚焦生命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加強“從0到1”原創性研究,探索市場前景廣闊的重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支持更多企業申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產業攻關項目。
11.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完善項目支持、研發后補助、風險補償等政策,實施科技創新券制度,落實激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鼓勵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鼓勵海爾、歌爾分別爭創高端智能家電、虛擬現實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梯次培育行動計劃,到2022年,爭取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5500家。
12.深化產學研合作。支持高校爭取國家或山東省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推動高校重點學科創建產學研合作聯盟。改革科技計劃管理體制、項目評價機制,鼓勵由行業、市場主體提出建議方案。推行科技攻關“組閣揭榜制”,試點開展科研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依托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等建設科教產融合園區。
13.建立產才融合發展機制。強化頭部企業和領辦人激勵,加快集聚產業“高精尖缺”人才。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人才引育留用機制,聚焦人才最關注的“稅、學、醫、房”等服務保障問題,建設“一站式”人才服務體系。鼓勵設立離岸基地,就地集聚使用人才,對接海外創新創業資源。
14.優化創業創新生態。加快創業城市建設。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和小微企業創業示范基地,提供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創業綜合服務平臺。推動海創匯、華夏基石、創業黑馬等孵化器加快發展,對新認定的國家孵化器、專業化眾創空間給予獎勵。培育引進10家左右國內一流水平的孵化加速服務機構,為創業團隊提供專業化、全方位的融資、法務、商務、財務服務。建設青島創業學院、青島投資學院和青島產業研究院。
04
實施開放引領突破行動
15.突破發展上合示范區。面向上合國家和東北亞經濟圈加快建設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爭取油氣全產業鏈開放發展和特色農產品及食品準入等政策實現突破。推動與上合組織國家開展技術轉移合作。爭取設立上合組織地方合作銀行。推進境內外經貿園區產業、信息、人員管理等互動。推動與上合組織國家相關的投資、貿易、人文等項目加快落戶上合示范區。高水平辦好上合組織國際投資貿易博覽會。
16.升級發展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建設中日韓消費專區。推進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建設,做大保稅原油混兌調和、國際航行船舶保稅油供應等新業態。爭取設立本外幣一體化賬戶試點。落實信息通信、科技服務、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投資便利化措施,接軌國際商事通行規則,推進商事主體登記領域改革創新,加快項目落地速度。
17.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復制推廣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經驗措施,落實國家、省進一步推進服務業改革開放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非營利性養老機構設立、職業院校舉辦、城市污水處理等公共事業向社會開放,推動醫師區域注冊和多機構執業等政策措施落地落實。爭取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在科技、互聯網信息、金融、教育、文化旅游、醫療、養老、專業服務等服務業開放重點領域先行先試,力爭落地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開放型新業態企業。
18.推動貿易創新發展。落實國家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工作要求,探索內外貿融合發展新模式,推進“同線同標同質”。大力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深化中國(青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集聚發展垂直跨境電商平臺和綜合服務企業,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較2020年翻一番。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發展眾包、云外包、平臺分包等新模式,培育數字貿易平臺。推進西海岸新區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建設。引導企業盡快適應RCEP原產地累積規則等,建設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爭創中日韓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
19.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快實物消費提檔升級,實施“青島購物”系列行動,聯動半島消費聯盟資源,加大日韓高端日用消費品進口,構建“一帶三區”消費空間。發展旅游、文化、健康、家政和托育等服務供給,培育發展首店經濟、IP經濟、免稅經濟、夜經濟、直播經濟等消費新模式。建設國內國際多式聯運組織中心,培育??崭劭?、國家物流樞紐等開放平臺優勢,構建“通道+樞紐”統籌推進的多式聯運網絡,完善交易結算等組織服務功能,打造“買全球、賣全球”的全球買貨重要上岸點。
20.推動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發布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規劃,用好山東半島城市群基礎設施投資基金,推進萊榮高鐵青島段、濰煙高鐵青島段、青島西至京滬高鐵二通道、即墨—海陽市域(郊)鐵路等規劃建設。高起點建設萊西—萊陽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青島—濰坊臨空臨港協作區。促進五市海洋經濟、臨空臨港經濟、循環經濟產業協作帶和城市毗鄰區域融合發展。共建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轉化平臺,打造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技術交易市場。
05
實施改革攻堅突破行動
21.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審批服務提質增效行動,開展辦事指南“零咨詢”改革,深化“一窗受理、一事全辦、一網通辦、一碼通城”,持續試點“首席審批服務官”制度。持續建設完善政務服務一體化管理平臺,拓展“零材料申報”“無感審批”功能。到2022年,年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達到18萬以上。深入推進“互聯網+監管”,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加強新經濟包容審慎監管。完善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應用等地方標準,落實公共信用信息基礎目錄和聯合獎懲措施清單。
22.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鼓勵以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出讓等靈活方式供應新型產業用地。探索建立工業用地保護紅線制度。加快盤活存量用地,建立土地二級市場。探索實施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用地市場。建設資本市場服務基地,推進藍海股權交易中心設立上市培育板,新增上市公司20家左右。引進股權投資機構,爭取開展QFLP、QDLP跨境基金業務,設立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拓寬風險投資退出渠道。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打造政府引導基金、科創母基金、直投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矩陣。
23.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開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推進海灣、青啤、紅星化工、國信等國企集團層面混改。強化市屬企業主業監管,加快推動國有資本在“智能化先進制造業、智慧化城市基礎設施產業和現代化經濟體系金融服務業”三大板塊集中。提升國有資產證券化率,鼓勵市屬企業對接各層次境內外資本市場,市屬企業控股上市公司數量達到30家左右。推進國有企業管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強化業績考核激勵約束,完善市場化薪酬分配制度。
24.發展民營經濟。加快壟斷行業、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等領域向民營資本開放,實施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促進辦法,優化提升青島市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通”平臺綜合服務功能,建設“賦能民企”創意平臺。分期培育“百千萬”民營企業家隊伍,優化民營經濟運行監測體系,創建全國民營經濟示范城市。
06
實施區域協同發展突破行動
25.推進重點片區建設。西海岸新區突破董家口經濟區、國際經濟合作區、靈山灣影視文化區建設,推動金能科技、博佩發動機零部件、無鋒科技等項目投產運營。加快古鎮口核心區、中日(青島)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制度創新先行先試。青島藍谷深化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加快科教產融合發展,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建設海洋科學城。青島高新區突破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醫療醫藥、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等,創新科技產業融合、科技金融協同、資本產業互動的科技產業化模式。膠東臨空經濟區實現膠東國際機場順利轉場運營,推進中國郵政、DHL、順豐等重大項目建設,落戶3家以上基地航空公司。
26.推進平度萊西攻勢。聚焦重點項目建設、重點產業發展、重點園區提升、營商環境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實施“項目落地年”突破攻堅。重點推進姜山、南村戰略節點和國際招商園區建設,每年至少引進1個世界500強企業項目或行業領軍企業,推進北京汽車整車制造總部基地、中安芯界、海信智能制造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先行先試,舉辦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經驗交流現場會。
27.加快區域協同發展。落實區(市)和經濟功能區主導產業差異化發展意見,引導各區(市)和經濟功能區聚焦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細分產業精準招商,培育發展優勢主導產業。推進城市有機更新,重點改造市南西部老城區、郵輪母港區、老四方工業區、樓山后片區、株洲路片區、沙子口片區、流亭機場片區,提升城市公共服務品質。改造傳統商圈、老工業廠房、傳統商務樓宇等,促進產業迭代更新。因區制宜推進市南上合組織成員國技術轉移中心、市北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核心區、李滄國際院士港、嶗山金家嶺金融集聚區、城陽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即墨龍泉汽車產業集聚區、膠州國家物流樞紐、萊西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區等重點區域、重點園區建設,打造區域發展增長極。
07
實施重大項目建設突破行動
28.狠抓重大項目落地。持續推進“項目落地年”活動,突出15個攻勢和13條產業鏈發展主線,圍繞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產業鏈龍頭和配套項目、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民生項目、新基建項目等,建立省、市、區(市)三級重點項目庫,完善項目招引、儲備、建設、管理機制,出臺管理辦法和支持政策,凝聚全市推進項目建設合力。重點抓好具有引領性的“四新”經濟項目。建立投資3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專員服務制度,強化項目全程督導落實。
29.頂格推進“雙招雙引”。依托13個產業專班,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重點產業鏈招商,強化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加強與國內大型央企、領軍企業的溝通對接,爭取更多央企和領軍企業在青島布局發展。依托平臺公司組建市場化、專業化招商機構,發揮頭部企業、行業商協會、基金公司作用,著力引進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產業鏈重點環節“專精特新”企業。放大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全球創投風投大會等平臺效應,用好全市招商資源信息化社交平臺和“雙招雙引”重點項目調度平臺,服務重大項目招商。到2022年,年實際使用外資達到66億美元。
30.完善“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深化“畝產效益”評價改革,加大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力度,用地指標向重點工業產業集聚區傾斜,國際招商產業園合計推出17平方公里凈地,推廣“標準地”供地模式。完善財政資金向13條產業鏈、重點項目集中整合機制,爭取國家專項債券項目,積極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依托各類投融資平臺市場化融資。探索開展用能權交易,加大水資源配置力度,統籌使用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