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5月20日電(上海證券報記者 吳正懿)憨態可掬的企鵝,竟成為上市公司保殼的“中流砥柱”。不管企鵝愿不愿意,反正這錢是掙到了!
此前陷入控制權爭奪戰的大連圣亞,5月18日晚回復上交所的年報問詢函。問詢重點是,公司2020年營業收入1.14億元,扣非后歸母凈利潤-8404.6萬元,與觸發退市風險警示情形中規定的主營業務收入1億元極為接近,公司是否存在規避相關財務類強制退市指標的行為。
在退市新規語境下,這道“考題”對績差公司極為關鍵,關系到“披星戴帽”的問題。此前,大連圣亞曾在1月30日、4月28日、4月29日分別披露公司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提示性公告,“逆襲”來得有些突然。
出人意料的是,“力挽狂瀾”的主力,竟然是52只企鵝。大連圣亞海洋生物的輕資產輸出模式,能走得通嗎?
靠企鵝實現營收破億
來看大連圣亞的主營構成:2020年,公司實現景區運營收入6565.54萬元,會展服務收入860.90萬元,動物銷售和租賃收入合計2188.21萬元,商業租賃收入1603.57萬元,上述四項收入合計11218.22萬元,確實是“精準踩線”。
景區運營、會展服務、商業租賃是旅游類企業的常規業務,特殊的是動物銷售和租賃收入。據公司回復,動物銷售系公司將其自行繁育的企鵝用于出售。
公告稱,2008年以來,大連圣亞繁育的企鵝,既有作為展示之用的(即生產性生物資產),也有用于對外銷售的(即消耗性生物資產)。2020年10月,公司現任管理層接管公司后,認為通過對企鵝繁育技術的長期持續研發投入,大連圣亞已成為國內數家能夠提供優質企鵝銷售的企業之一,作為國家級南極企鵝種源繁育基地,企鵝繁育技術成為其區別于國內同行的重要技術和核心競爭力之一;此前會計處理上不區分生產性生物資產處置收益、消耗性生物資產銷售收入的做法不符合會計準則的要求,應將專門用于對外銷售的企鵝的銷售收入作為主營業務收入,以助于報表使用者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公司的實際商業模式和內在價值,決定將公司的生產性生物資產會計政策明確為: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
消耗性生物資產包括用于出售目的的企鵝;生產性生物資產包括用于展示、展覽目的的企鵝、海豹、鯨魚、北極熊等海洋展示生物和極地展示生物。出售消耗性生物資產時,確認營業收入同時采用個別計價法結轉成本;生產性生物資產處置時,將其處置收入扣除賬面價值及相關稅費后的余額計入資產處置收益。
按照上述會計政策,公司2020年處置的生產性生物資產(展示之用)企鵝8只,列報相關資產處置收益336萬元;銷售了作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的企鵝44只,列報營業收入1876萬元。
顯然,這52只企鵝對大連圣亞年報數據貢獻度極大。
大連圣亞表示,隨著公司企鵝繁育技術的研發改進,公司年度企鵝孵化數量(即產能產量)持續增長。2021年1-4月份,企業已接到銷售訂單近2000萬元。海洋生物的輕資產輸出已成為公司穩定的盈利增長點。
因此,大連圣亞表示,公司收入確認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各項收入不存在規避相關財務類強制退市指標的行為。
交易所再問“企鵝”
股吧里,網友發出“企鵝好貴”的感慨。
不過,大連圣亞這番回復并未解開專業層面的疑惑。上交所隨即發出了第二份問詢函,進一步細化對企鵝事項的問詢。
針對企鵝的會計處理,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2018-2020年消耗類和生產類企鵝銷售和會計處理情況,包括銷售數量、銷售單價、銷售金額、銷售客戶、企鵝來源(自行繁育還是外購)、企鵝歸屬區域(展區還是暫養區)、會計處理(確認收入還是資產處置收益);2018-2020年各季度的企鵝銷售情況,分析是否存在2020年第四季度突擊銷售的情形;結合公司在2018-2020年企鵝銷售情況說明消耗類企鵝銷售是否具有偶發性和臨時性,是否能夠形成穩定的業務模式。
對于新任管理層變更會計政策處理的做法,交易所要求說明公司現任管理層接管前與接管后的企鵝銷售業務模式及持有意圖,以及是否發生變化,同時說明2020年公司現任管理層接管前和接管后生產類企鵝和消耗類企鵝各自的銷售數量、銷售金額以及會計處理。
結合公司對生產類企鵝和消耗類企鵝的管理方式、內部控制情況,說明兩類企鵝是否可以明確區分以及具體分類依據,并提供相應支持性文件;說明前期會計處理不符合會計準則的情形是否屬于前期會計差錯,以及公司未對前期財務報表進行追溯調整,僅從2020年1月按照新的會計政策處理的依據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