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紅貨郎”陳廷賢

    “紅貨郎陳廷賢”的光榮事跡,在河南省乃至全國廣為傳頌,成為盧氏縣的一張紅色名片。

    從我記事起,西街是盧氏縣城最繁華的一條街道。那時,一座山城只有這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南北街相對來說人流少。如今,曾經熟悉的小巷子正在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的樓宇,每年回去都找不到哪兒是哪兒。當時城里的房子是一檐挨著一檐,緊緊湊湊,兩家人共用一個伙墻。東西南北像一個“十字架”,架圍分布著許多老屋,老屋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一樣,被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小巷分割。小巷雖窄但四通八達,能到達任何一家院屋,像極了灰蒙蒙天空下罩著的一張灰褐色的網。

    走到西街中段,穿過南小巷,就是貨郎陳廷賢的家。他在盧氏成家,也在盧氏抒寫了一段傳奇和佳話。

    陳廷賢1911年農歷10月15日出生于山西省晉城,今澤州水東鄉長陽村人,父母早亡,兩個妹妹12歲時被活活餓死,唯一的弟弟被迫送人。陳廷賢迫于生計,曾到解州鹽池做苦工,后流落到豫西盧氏縣,在一家糕點店當學徒。他每日肩挑貨擔,奔走于十里八鄉叫賣糕點維持生計。時間久了,豫陜交界深山老林里,無論是大路還是小道,他都了如指掌,嫻熟于心,足跡遍布盧氏縣大地,人送外號“小貨郎”。

    1934年12月,紅25軍長征途經盧氏,陷入敵人的重圍。在前有堵敵,后有追兵的萬鈞時刻,唯一的出路就是尋找一條冷僻小道,悄悄繞過敵人的隘口包圍圈。盧氏山高林深,地形復雜,軍部商討認為最好找一個熟悉的向導帶路,于是軍長程子華派出多路偵察小隊,尋找熟悉盧氏的當地山民。由于盧氏山多林密,經常遭土匪洗劫,加上敵人及民團的反動欺騙宣傳,大多數群眾被裹脅進地主武裝的圍寨里,部隊派出的幾路偵察兵均失望而回。眼看時間越來越緊急,多耽誤一天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軍長程子華心急如焚,親自帶領紅25軍遠距離手槍偵察團再次出發,恰巧遇到一年輕貨郎趕集回家,攀談中才發現這個貨郎是山西老鄉。同樣的鄉音,親切的話語,打消了年輕貨郎的疑惑。程子華得知老鄉流落盧氏的苦難經歷時,握住小貨郎的手親切地說:“小老鄉,你受苦了!”

    小貨郎聽說部隊要找一條生僻小路突圍時,毫不猶豫地說:“我知道有一條路可走,我給您們當向導!”陳廷賢憑著多年游走賣貨對道路熟悉、信息靈通的優勢,冒著生命危險帶領紅25軍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一路上攀山崖、越小徑、涉溪水,走出幾百里高山險谷,趟過俗稱“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腳不干”的水域,從一條敵人根本想不到隱秘小道,飛出了包圍圈,順利進入陜西商洛地區。后紅25軍又沿川陜交界突圍,進軍陜南。

    解放后,陳廷賢在縣副食品店當售貨員,他默默無聞,踏實肯干,受到大家一致好評。1957年入黨時,他向黨坦誠交心,說起了自己曾為紅25軍帶路這段往事。文革中他還遭受不公正迫害,被污蔑“編造歷史”。1985年,中央軍委派人到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遍訪他的下落。最后幾經周折才在盧氏獲悉他的音訊,此時的他已經離世一年多了。

    陳廷賢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卻能身懷民族大義,懷著一腔孤勇,義不容辭地為革命做事,他的事跡被光榮地載入軍史,被稱為“軍史布衣第一人”。在盧氏4萬平方公里的莘川大地上,38萬父老鄉親們親切地稱陳廷賢為“紅貨郎”。

    文/鄒楠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