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科院海洋所牽頭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印太交匯區物質能量匯聚中心海洋環境與生物過程的耦合作用和生態效應”啟動會在青島召開,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以及項目承擔單位的50余位領導、專家參會,圍繞印太交匯區核心科學問題開展研討交流。
印太交匯區地處熱帶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不僅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中心和海洋熱量中心,也是海洋和大氣能量匯聚中心及三大板塊匯聚區,擁有全球76%的珊瑚物種、全球最大溫度最高的“暖池”、全球最復雜的洋流系統等,是開展地球系統各圈層之間物質能量交換及全球變化研究的關鍵區和理想靶區。
印太交匯區資源環境效應是全球科學界關注的難點和熱點,圈層間、大洋間相互作用非常強烈和復雜,存在一系列重要且未解的前沿科學問題。但國際上針對此海域的調查研究卻相對比較薄弱,且跨圈層之間的協同研究很少,缺乏互聯和協同,亟需圍繞此海域開展系統性、多學科交叉研究。
據項目負責人王凡研究員介紹,該項目將針對“在多圈層、兩大洋耦合作用控制下的海洋環境演變背景中,海洋動力和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生物過程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實現海洋生物多樣性中心的物質能量維持和補充”這一核心科學問題,從海洋環境-生物互作、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多學科信息融合的視角開展綜合交叉研究,細致洞察印太交匯區海洋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深入探討海洋生物多樣性中心維持和演變的物質能量基礎和環境生態效應,發展先進的人工智能-物理-生態耦合系統,催生相關原創理論,引領國際海洋和地球系統科學前沿研究。
據悉,該基金委重大項目與海洋所承擔的中科院先導科技專項“印太交匯區海洋物質能量中心形成演化過程與機制”既交叉互補,又聚焦各自核心科學問題。先導專項為該項目提供相關的大規模研究資源和科學基礎,而該項目也將深化對先導專項基礎問題的理解。這也是基金委重大項目與其它行業部門重大項目相互支撐、相互促進、有機結合的新模式的有益探索。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經濟、社會、科技發展及國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超前部署,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和綜合性研究,充分發揮支撐和引領作用,提升我國基礎研究源頭創新能力。該基金委重大項目是繼中科院先導科技專項之后,中科院海洋所牽頭承擔的又一重大前沿科學項目,體現了研究所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催生原始創新成果的能力。
記者 李倚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