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中國品牌的出海故事,是海爾,也是華為

    寫在文章之前:

    從1984年至今,中國企業的現代化之路已歷盡37年風雨。在這一萬三千多個日夜里,中國的品牌之路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內到外的破繭與蝶變。以海爾、華為、聯想、萬科為代表的初代中國品牌們,即如大航海時代的拓荒者一般,先行于全球品牌市場這片汪洋巨澤中,并乘著時代之風,抒寫著屬于中國品牌的波瀾壯闊。

    在第五個中國品牌日到來之際,我們理應回首過往的點滴故事,并悉數那一個個企業的名字,無論浮沉興亡,在塑造中國品牌的這條長路上,每一個名字都值得被銘記。時代的風永遠向前,我們亦是要清楚,關于中國品牌的發展故事,絕不是坐于井中自說自話;而是邁出國門、揚帆出海,在全球的大視野中留下品牌強國的故事。

    設計 朱曦

    1984年1月22日,一列南下的火車幾乎縱穿過中國廣袤的土地,呼嘯著奔向深圳、珠海與廈門這些經濟特區。至少在彼時彼刻,絕大部分人并未意識到這一列火車究竟承載著怎樣的歷史使命,又會如何改變著一大批人此后30年的命運。

    人們在期盼著春天,等待著春節的來臨。他們和往年一樣,瀏覽著攤位上的年貨,縫制迎春的新衣裳,而后數著掛歷上的日子。人們的日子正在變好,生活雖不能說富裕,但奔頭一天比一天更足,特別是在那些當打之年的人心里,雄心壯志日益強烈。他們只缺一個春天的風口,他們渴望逢春。

    但他們不知道,早春已經來了。四天后,鄧小平在深圳寫下了“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边@一歷史性題詞。在結束26天的南方考察后,廣州、青島等14個城市獲批為沿海開放城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等沿海經濟開放區相繼成立。

    改革開放的解放思潮自此席卷全國,1984年更由此成為了“中國企業元年”。中國創業者們迎著1984的春風而上,其后又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走出國門?!白叱鋈ァ北闶侵袊放屏⑸砣蜃顫饽夭实囊还P,也是最為艱難曲折的道路。中國品牌出海30年間,有多少堅持到底的人,便有多少失意而歸的人。而在那些始終堅持著海外創牌的名字中,華為與海爾,即是在書寫著最不尋常的中國品牌故事。

    啟程

    誕生于1984年的海爾,與誕生于1987年的華為,便是成長于同一片歷史天空下的中國企業。

    扎根于深圳的華為,沐浴著改革開放最前沿的風潮,并在自主研發PBX與建設大規模人力資源體系的支撐下,逐漸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而在青島這座北方的海濱城市,張瑞敏帶領著初代海爾人用大錘砸毀了76臺不合格的冰箱,并就此拿下中國電冰箱史上第一枚質量金牌。

    華為與海爾自出生那一刻起,便流淌著不同的企業血液,但在成長路徑上卻又異中有同。立足于國內,無論華為或是海爾,皆是走著一條自主研發、質量為王的“逆大流”道路,而后在這樣一條不易的路上創業不休。放眼未來,二者又同樣遵循著先難后易的邏輯,義無反顧地踏入全球市場的大門,時至今日仍斗志昂揚。

    “砸冰箱”的海爾打開了新時代大門

    1994年的任正非曾口出“狂言”,他向所有人喊出:“十年之后,世界通信制造業三分天下,必有華為一席?!本痛俗⒍ㄈA為要走上全球化道路。而幾乎在同一時期,面對外國企業的輕視,張瑞敏帶著憤怒與不甘地立定決心,“難道我們還要躺在祖先的發明上睡大覺嗎?中國一定要創建屬于自己的世界名牌!”海爾揚帆出海已是必然之舉。

    但走出國門非同兒戲,特別對彼時的中國品牌而言,沒有企業成功出海的案例,讓“走出去”這件事充滿了未知與恐懼。摸索,試錯,坎坷,失落,華為與海爾即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推開全球化的大門,并且不留退路。

    若是時光能回到1998年,便會知道那一年俄羅斯的氣溫不算太冷,然而與之相對的是,俄羅斯市場卻冰冷到了極點。那一年,我們若是站在競品的角度看華為,大概只有冷笑與嘲諷,畢竟在1996年正式出海的華為將俄羅斯市場作為自己全球化的第一個國家?!俺鰩煵焕笔菈涸谒腥A為人頭上的帽子,而在進退之間,華為選擇了堅守。

    即如任正非自己所說的那樣,“一切擁有中國品牌的優秀企業,都應到俄羅斯市場上去一顯身手?!彼麍孕哦砹_斯市場能夠回暖,并決意等待,這一等便是4年。當然,守候于俄羅斯市場4年的華為并非毫無進展,他們收獲了俄羅斯國家電信局的第一張訂單,雖然只有12美元。

    12美元輕若鴻毛,卻成了華為打開冰雪之國的關鍵鑰匙。在這筆訂單后,華為在俄羅斯逐步布局起自己的營銷網絡,并在大部分企業棄俄羅斯市場而去時,堅定地站到了當地運營商的身邊。這或許是最為貴重的12美元,因為它見證了華為4年的堅韌與守候,并撬動了后來華為與俄羅斯國家電信部門千萬美元的GSM設備供應合同。

    華為的堅守為自己的未來拉起大幕 新華社發

    當華為在凜冬中等待春天時,海爾同樣也在不易中前行。若是能尋得1999年的雜志,大概率會看到一篇名為《提醒張瑞敏》的文章,那是一篇針對海爾要在美國建廠而特別撰寫的內容,字里行間盡是對海爾“不在國內吃肉,卻要去國外喝湯”的質疑與不解。以當時全球市場形勢而言,這篇文章的觀點并非毫無道理,畢竟當時中國出海的企業不算少數,但多數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海外建廠更如天方夜譚。

    但這一切只是人們對眼下的判斷,卻不是海爾目光停留的位置。于海爾人而言,中國加入WTO便是時代賦予的機遇,海爾要做的是順應時代,而非順應質疑。去美國建廠有沒有風險?當然有,根據測算,在當時家電行業的成本構成中,人工成本占到10%,材料成本占到60%至70%,在美國購買材料的價格雖然和中國差不多,但美國的人工成本跟中國比是8倍的比例,這顯然是一種巨大的經濟壓力。但海爾卻看到了事情的另一半,如果從中國運送一臺200L以上的冰箱到美國,運費約60美元,運輸成本可以抵消掉人工成本的差距,這對海爾而言可以承受。

    但數字只是支持海爾走出去的表面原因,更重要的在于,不想做“池塘中大魚”的海爾期待在全球市場中與高手過招,并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于中國品牌的強盛之路。張瑞敏曾言:“在美國建廠前,有專家告訴我,我們大概需要8年才能回收成本,而真到走出去后,我們這一路走了不只是8年。但我覺得這么多年的堅持依然是值得的,因為海爾想輸出的不是一個中國產品,而是一個中國品牌?!?/p>

    出海之不易,堅持與守望,這便是華為與海爾在出海的第一個十年所共同經歷的事情。他們揚帆起航又目光如炬,他們坎坷過,他們堅持著。

    奮進

    堅守,是尋得出路的必經歷程。但企業終究要向前而行,也許目標無限接近,但他們腳下走過的路,最終只能是屬于自己的路。

    迎回俄羅斯市場之春的華為正式開啟了全球市場的布局。相較于一般思維中優先進入一線市場,華為的出海戰略則是極具特異性的“農村包圍城市”。任正非說:“當我們計劃國際化的時候,所有肥沃的土地都被西方的公司占領了。只有那些荒涼的、貧瘠的和未被開發的地方才是我們擴張的機會?!?/p>

    彼時的國際市場,發達國家市場早已被歐美巨頭們占領,唯有中東、非洲、東南亞等區域尚未引起歐美企業的關注。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華為在穩固俄羅斯市場的同時,開始向巴西、埃塞俄比亞等發展中國家進發。1997年,華為在巴西成立了合資公司,1999年在印度班加羅爾設立研究中心,此后其又在非洲、拉美等地區設立代表處。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選擇與歐美巨頭“避戰”的華為不僅在發展中國家站穩腳跟,也逐步積累起自身的科技實力。這種“避戰”即如同臥薪嘗膽,一旦時機來臨,便可大展手腳。邁過WTO大門的中國與全球經濟日益緊密,在“非主流”市場的通信設備積淀又在技術層面為華為樹立了信心。于是從2001年起,任正非把華為的旗幟插進了日本、西歐和北美的土壤,其與日本松下、日本電氣公司成了合資公司;在美國成立全資子公司;與西門子、英飛凌等歐洲企業進行聯合研發。

    “避戰”多時的華為終于開始了自己金戈鐵馬的歲月,而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也為日后出海的中國品牌樹立了一種可借鑒的方案。

    華為開始在海外開疆拓土 新華社發

    在華為探索自己全球化路徑的同一時間,海爾亦是在自己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只不過與華為的探索道路相比,海爾選擇的這條道路更加艱難坎坷,因為這條路的名字叫“自主創牌”。何為“自主創牌”?這是與相當一部分企業選擇海外貼牌代工相對的出海戰略,即海爾從走出國門的第一天開始,便選擇用“海爾牌”走入市場,而非貼牌出口。

    創牌之路究竟有多難?數據上看,家電企業如果選擇代工生產,其利潤率可達3%至5%,最重要的在于,因為是貼牌,所以生產方完全不需要考慮市場銷路。而創牌則意味著一切從0開始,不論其利潤率高低,僅僅在拓展市場這一環節上,海爾便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與精力,以期獲得海外用戶認可。海爾的自主創牌,在最初的階段就好像是“薛定諤的貓”,有或無,生或死,一切難以預料。

    海爾集團總裁周云杰在今年接受采訪時曾感慨道:“從大規模出口算起,海爾出海已經有31年了。一路走來,不容易,非常不容易。海爾在海外堅持了快30年做品牌,就是希望能樹立一個關于中國品牌的自信,我們的品牌也能讓外國人豎起大拇指?!?/p>

    在那個中國占據“世界工廠”的年代,堅持自主創牌的海爾便如《圣經》中所言那般,走了一扇“窄門”,但在海爾人眼中,這扇門終究能通往永生。在海外創牌的歲月里,海爾用艱苦卓絕的20年讓海外業績達到盈虧平衡點,并于2019年實現了海外利潤率與代工生產利潤率持平。

    海爾已然成為一個全球名牌

    海外創牌從利潤的角度看,便是一條在第一象限中的上行斜線,也許它的起點不算高,但卻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提升。但海外創牌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它讓海爾在全球品牌“東弱西強”的年代刻下了中國品牌的名字,并為那些后來者埋下了“中國自信”的種子。如今,海爾已經建立起包括海爾、美國GEA、新西蘭斐雪派克、日本AQUA、卡薩帝、統帥、Candy在內的7大品牌矩陣,其海外自有品牌率達100%。2020年,海爾第12次蟬聯全球大型家用電器品牌零售量第一。

    引領

    中國品牌的故事,是品牌自己的故事,也是品牌強國的故事,承載著過去,著眼于當下,亦關乎著未來。華為和海爾皆是在自強又強國的軌道上,將目光投向遠方,他們勝利過,也不曾停止過,他們很少憶往昔,只想傾聽下一個時代的脈搏。

    任正非說:“華為沒有成功,只是在成長?!?/p>

    張瑞敏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p>

    在擁抱時代這件事上,華為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究與開發,用科技帶動著產品的持續迭代,以此維持自己高水平的品牌競爭力。2017年之時,華為的業務已遍布全球170多個國家與地區,服務著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

    與此同時,先于時代的通信布局讓華為實現蝶變。5G、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深刻探索,讓其成為行業無可爭議的領頭羊。華為以中國品牌之名,摧毀著西方通信巨頭們的城堡;又在長期的手機技術儲備下,撬動著蘋果、三星們曾經穩固的市場。

    全球市場即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在觸碰了歐美品牌的“奶酪”后,縱橫于5G時代的華為如今正迎來一場真正的戰爭。美國市場的全面打壓讓華為的全球化戰略倍增坎坷,芯片的“斷供”更是給華為手機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但回顧過去的30年,不易和堅忍早已成為中國品牌刻在骨髓里的精神,在任正非的眼里,華為便是群狼,群狼可以忍過寒冬,更無懼任何挑戰。

    5G時代的華為正在迎來新的挑戰 新華社發

    激烈的市場環境,讓華為持續塑造著“狼性”精神;而與此同時,海爾同樣在構筑著自己的精神內核——人單合一。2005年,早已成為世界名牌的海爾再次走向“不易”,其瞄準全球企業管理范式,用人單合一的模式重新思考企業與人之間的關系。

    關于人單合一的探索,幾乎可以認為是一場從0到1的冒險。因為在彼時的管理學界,被奉為經典的是杰克·韋爾奇的“六西格瑪”與稻盛和夫的“阿米巴”,中國企業尚未步入全球管理學的殿堂。海爾人單合一之路,便是在挑戰那些高不可攀的“巨人”。

    曾經有很多人認為,海爾的人單合一模式不可能成功,因為其在顛覆大企業傳統的科層模式,讓員工與用戶這些“人”的價值來驅動企業變革,這意味著企業要拋棄種種的過往,甚至“自我毀滅”。但時至今日,海爾活了下來,并用其孵化出的4000多個創客小微向所有人證明,人單合一讓海爾成為了一個創業的熱帶雨林。

    2018年3月,張瑞敏帶著《海爾:一家孵化創客的中國巨頭企業》案例第三次登上哈佛的講堂。這一次,他把一個來自東方的管理范式鐫刻于全球管理學界之殿堂。蝴蝶在中國的東海邊扇動起翅膀,隨后便在美國的東海岸掀起一股風潮,其為人單合一,又是“東學西漸”。

    人單合一的價值有二。一是具有普適性,其不僅構筑著海爾的文化基因,同時亦能夠適用于全球企業。從斐雪派克到日本AQUA,再到GEA,海爾將人單合一模式復制于其中,并幫助他們重獲新生。

    二是擁有變革性,這即是海爾所強調的“自以為非”。置于這個時代,海爾的“自以為非”便是在其35歲生日之際,決心塑造一個全新的品牌概念——生態品牌。所謂生態品牌,即是強調開放、包容、協同、共贏,無邊際、自驅動是生態品牌最大的特征。而生態品牌下的海爾究竟是何形態?張瑞敏曾用非常簡短的字句形容那番模樣:群星閃耀時。

    走向生態品牌的海爾正揚帆于新的航線

    這便是海爾生態品牌所尋求的樣子,人的價值第一,讓全球一流資源匯聚到海爾的生態平臺之上,從此以后,去邊際,聚眾力,造無窮。

    2019年,在“BrandZ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榜單中,海爾成為歷史上首個入圍的物聯網生態品牌。幾乎在同一時間,在海爾信息產業園內,那座取意“凡墻都是門”的創牌中心正式更名為“生態品牌中心”。這即是一次典型的“海爾式”告別,與掌聲、鮮花、失意、淚水統統作別,只把今日當舊日,待抬頭時,已是張手擁抱下一個十年。

    結語

    中國品牌的塑造歷程,即是譜著一篇30年之久的樂章,低沉,昂揚,百轉千回,漸遠漸彰。華為正如他孕育的“鴻蒙”那般,于渾噩之時等待破曉;海爾則在生態品牌的雨林里揮別過往,于混沌的旅途中重塑新生。

    他們是中國品牌最應該有的模樣,獨立,堅忍,奮進,創新。他們乘風而上又揚帆遠航,他們創業不休也注定輝煌。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尹為鑒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