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劉曉曙:新經濟增長方式與青島機遇

    最近一個很熱門的討論話題關于人口,特別五一之前,我們看4月14號央行一篇工作論文提到,人口紅利即將消失,老齡化,少子化危機漸行漸近。第二個新聞是國家統計局曾經說4月上旬公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但到現在為止統計局說暫無具體公布時間。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到底多重要?2010年開始中國的GDP達到10%,增速持續下滑。曾經一個影響廣泛的關于GDP增速大寫L形還是小寫L形的討論,我們認為2010年是中國經濟增長分水嶺。

    我們看到2010年中國GDP相當于美國1941年,相當于日本1968年、1969年水平,也相當于臺灣地區1987年水平。三個數字背后有什么含義?我們可以看到和中國2010年人均GDP相當的時間里面,這些國家和地區都出現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的拐點,美國是1942年結束高速增長,日本1969年結束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1990年再次轉向低速增長時期,臺灣地區是1987年結束它的高速增長。后面看起來非常耦合,起一個名字是神奇臨界點,背后通過進一步思考發現它有一個必然性在里面,是指什么?美國勞動力人口是在1941年達到一個峰值,美國的勞動力人口峰值在1970年,日本的勞動力人口兩個峰值,另外一個是1990年。我們看到日本的經濟1969年以后轉向中速增長,到1990年轉向低速增長。中國勞動力人口峰值在2010年,這背后都不是偶然,勞動力因素決定了中國的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低速增長,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

    我們放眼全球來看,特別一些發達經濟體,次貸危機以后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緩慢,中間也有其他的原因。但2008年以后勞動力增速急劇下滑是一個最根本原因。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從哪些方面體現?我們從幾個視角出發,一個是生產與消費視角。從生產角度來看,勞動力人口減少會提高勞動力成本,減少投資回報率,降低企業投資意愿。同時勞動力人口直接減少勞動力要素投入,降低經濟潛在增長率。從消費角度看,勞動年齡人口是購房購車的主力人群,勞動力人口減少會減少住房汽車等上下游產業鏈消費。

    從儲蓄和投資視角來看,國內總儲蓄率與勞動力占比高度相關,2010年勞動力占比呈現下降,儲蓄率也隨之下降,儲蓄恒等于投入,2010年以后投資率也下行。過去講投資難以支持中國的經濟增長,其實你現在想投資,投資率也上不去。人口對經濟增長影響體現在經濟進步方面,斯坦福大學教授查爾斯·瓊斯有一篇論文說,如果想法驅動經濟增長,而人又是想法來源,長期人口趨勢對人類命運至關重要。做一個模型分析,結果顯示人口減少產生的想法就會減少,這樣的循環可能會導致一個空蕩蕩的地球,生活水平隨人口減少而停滯不前。

    傳統經濟學理論當中,生產函數是技術,勞動力,資本的函數。在這些要素里面可以看到勞動力處于一個最基礎的位置。前面分析可以看到隨著勞動力人口減少,不僅會直接影響勞動力供給與消費需求,同時還會深刻影響資本投資率以及技術進步。當全球的主要經濟體的授予率低于替代率時,右邊這個圖可以看到無論是美國、日本、德國還是中國,生育率都低于2.1,低于替代率,出現一個生育暫停。傳統的增長模式受到挑戰,也就是說在人類歷史上還從未出現過人口不增長的經濟增長。這也是大家對未來經濟增長充滿焦慮的原因。最近大家可以發現朋友圈里面有很多關于人口減少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進行大討論的文章。

    我們的出路在哪里?第二部分新經濟的方式正在形成。

    一個俄羅斯的經濟學家曾經指出我們經濟運行中存在一個長波周期,指出每隔四十到五十年,我們的經濟會出現一次大的經濟危機,隨后也會產生一個新的經濟復蘇,經濟繁榮。驅動新一輪經濟復蘇的,包括新一輪經濟周期的是一系列顛覆性技術,或者是熊彼特所說的破壞性創新??梢钥吹?010年以來全球經濟處在第六個長波周期,背后驅動因素包括我們所熟知的一些數字基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等。我們注意到即便出現一些顛覆性技術,那也是不夠的。前面已經分析了,技術會隨著人的增長而增長,這一種技術創新也是會萎縮的,還是難以無法跳出人口增速下降帶來經濟增長的困境。所以我們需要新的生產函數,需要新的要素出現?,F在我們經常提到一個要素就是數據,數據出現在一個新的生產函數里面,這一個要素數據作為一個新生產要素出現并引發新的經濟形態形成,這一個新的經濟形態就是我們講的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是一種全新的數字經濟,不是工業經濟的延續,我們知道在農業經濟里面,它的關鍵性生產要素是土地和勞動力。工業經濟里面核心生產要素除土地、勞動力之外,還有資本和技術。我們現在講到數字經濟里面,增加了一個新的生產要素就是數據。

    數字經濟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在基礎設施、產業結構、治理結構方面會表現出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顯著不同的一些特點,這里面不展開講。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給我們經濟會帶來哪些變化?主要三大變化。第一個是數據具有非競爭性和零邊際成本。和傳統的生產要素相比,數據具有使用排他性最小、可復制、可共享、無限增長和供給的稟性,打破傳統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制約。數據非競爭性帶來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最大。傳統的經濟活動邊際成本總有一個限度,不可能趨近于零,規模效應因此受到限制。數據的零邊際成本,使得相關經濟活動的潛力要大得多。資本利潤率和資本投資回報率因此更高。數據的非競爭性或零邊際成本的另一個效果是低創新成本,很多年輕人加入了這一個數字經濟里面并且進行創新,吸引了更多的新市場參與者。后果是有利于打破社會階層的固化,有利于促進社會流動性的一個提升。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帶來另外一個變化是,它拓展了人類社會生存活動空間。數據自古就有,但在成為新經濟活動的關鍵生產要素里面,它給人類社會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就是數字空間。以前講網絡世界是物理世界虛擬映象,現在網絡世界不再僅僅是物理世界的一個虛擬映象,而是真正進化成人類社會的新天地,成為人類新的生存空間。比如阿里巴巴就是如此。

    數字經濟是新型面向數字空間和物理空間的一個二維結構新經濟形態。在農業時代人們主要聚集在鄉村,工業時代大家除了在鄉村之外更多聚集在城市。在數字時代,人們除了在城市和鄉村聚集之外,開始在數字空間聚集。人類社會的聚集規模達到一個新高度,數字空間中人與人之間聯系更簡潔,更便利,通過物聯網、互聯網,各式各樣的連接,使得人與人、人和物、物和物之間可以輕易獲得一些聯系。海量互聯互通連接衍生了新的需求,為企業成長開辟了新的空間。可以說數字空間拓展人類社會活動空間,延伸人類需求空間,衍生出新文化,新價值取向,新的消費習慣和新的消費模式。通過新的信息通訊技術,數字化手段可以在二維結構中運用大量新的消費需求。數字基礎設施成為新的基礎設施,創造更豐富的市場條件。在工業經濟時代,經濟活動架構在鐵公機為代表的物理基礎設施之上。隨著數據成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基礎設施概念變得更加廣泛。包括寬帶、無線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也包括對傳統物理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比如說數字化交通系統,安裝傳感器的自來水管等等。

    新基礎設施的意義很重大,比如說通過網絡和平臺設施,消費者與廠商可以直接通過海量數據做出合理的選擇。供需雙方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得到解決,可以通過傳統物理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使得整個生產過程迅速準確,實現降本增效,提高企業的利潤空間。

    數據驅動的經濟增長,我再舉兩個案例,一個是美國,從2009年到2018年期間,美國的數字經濟平均增速達到5.9%,遠高于同期美國GDP平均2.5%的一個增速??梢哉f次貸危機以后,數據驅動經濟成為美國經濟增長重要貢獻力量。對于中國,2010年以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2016年開始數字經濟的加速發展,在GDP占比持續攀升,在去年,2020年出現一個雙39現象,總量達到39萬億,占比也達到39%這么一個水平。

    數據驅動這一種經濟,它的增速非常高,我們可以看到綠線是數字經濟的增速,遠遠高于經濟總量的一個增速,也遠遠高于非數字經濟部分的增速,非數字經濟的增速非常緩慢。特別是去年受疫情影響,我們的經濟支撐主要靠數字經濟部分,非數字經濟部分增速去年是一個負的。支撐去年經濟增長的主要來自數字經濟部分,它的增速接近10%。數字經濟對GDP的增長貢獻也非常顯著,以占GDP不到40%的一個占比,貢獻了經濟增長的60%以上。特別是去年,它貢獻超過100%。

    我們知道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在發生變化,變化的背后當然有數據生產要素的出現。更重要的是我們過去依賴人口紅利或者現在這個紅利正在逐漸消失,我們在轉向一個數據紅利轉化。我們未來經濟增長靠數據紅利。有人說中國面對人口紅利消失是大量低成本工程師隊伍,在支撐形成我們一個新的紅利,但我有一個觀點跟大家分享一下,工程師紅利只是對人口紅利一個微調,數據紅利才是中國真正新的巨大紅利。中國人口紅利,因過去龐大人口基數對隱私不敏感轉化為數據紅利,預計2030年中國人均數據流量較2019年增長10倍。預計2030年我國的物聯網連接數將較2019年增長十倍,遠超海外水平。

    中國及其他世界主要經濟體正在經歷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正在形成,并不斷完善。中國在過去具有巨大的人口紅利,今天這種紅利盡管日漸消失,但它并沒有沒落,正在向巨大的數據紅利轉變。下一個十年,下一個五十年,下一個一百年,這一種顯著數據紅利將讓中國經濟增長展現一個新的爆發力。

    任何時代的機遇都是區域經濟發展機遇,也是青島發展的機遇。青島在過去包括到現在,它的經濟發展面臨一個和全球主要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相同困境,就是總人口數,人口數發生變化。我們可以看到2010年青島市總人口增速有2.5%的增速,今天增速只有1%。同時社會從業人數,我們差不多講一個勞動力,也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在2015年以后,社會從業人數增速放緩,到2018年時甚至出現一個負增長。也就是說青島確實現在面臨一個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困境,需要尋求一些新突破,也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方式。

    在新經濟增長方式下,青島需要干什么?幾個事情。第一,是要大力發展創投風投,支持數字經濟創新。我們知道發展數字經濟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直接融資是支持科技創新最主要的融資方式,創投風投是支持科技創新最主要的金融主體。目前我們青島這一個直接融資規模還比較小,我們也列舉做了一個對比,在十個大家比較關注的城市里面,我們看到青島直接融資規模是最小的。它遠遠低于寧波、長沙、杭州,更低于深圳。從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占比來看,青島直接融資占比非常低,大概是1:23,而我們經常對比的寧波銀行是1:8,杭州1:11,鄭州也優于青島是1:19。

    從青島創投風投的情況來看,確實這幾年取得一系列的成績,無論是它的規模,管理基金的數量都有很大提升,但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我們和深圳相比,這一個是很大的差別。和我們經常比的寧波比也是相差很大。我們私募基金管理人數大概不足寧波一半,管理基金數量和管理基金規模大概只有寧波的1/4。今天我們在這里相聚,為了發展創投風投,匯智力和投資與資本,幫助青島抓住時代機遇,這也是我們青島第三次召開創投風投大會的初衷。

    第二個機遇,青島可以抓住的是要加快建立數字交易所。為什么要建立大數據交易所?有幾個必要性。一個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大數據交易能夠有效引領數據資源合理分配,實現數據流動良性循環,帶動數字經濟發展。第二個是提高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作為有力支撐。一方面政府可通過大數據交易所獲取企業等社會主體擁有各類數據,與政務數據形成互補,為更高水平的建設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體系提供一個支撐。另一方面社會主體也可以通過交易獲取非涉密可交易政務數據,最大程度開發智慧民生服務應用和社會治理支撐應用。發揮政務大數據價值,進一步提高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三是提升城市集聚輻射能力的重要支點,大數據交易所更好服務青島區域可發展戰略。通過推進數據要素在膠東經濟圈,上合示范區等區域開放流通,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發展。切實發揮好青島龍頭作用。其次也可以依托大數據交易所,探索數據要素在上合組織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跨國流通,提升國際影響力與知名度。

    目前全國已有很多省市先行建設大數據交易所,北京,貴州,上海,湖北。其中北京,貴州,上海的交易數據都是帶有面向全國甚至全球的,湖北省數據交易主要涵蓋華東、華北及西南地區,帶有區域數據交易的概念。

    對青島市建立數字經濟交易所有幾點建議。一個是首先明確一個定位布局,要打造的是立足青島,輻射膠東,放眼上合的大數據交易所。第二個是打造具有青島特色和優勢的數據源與產品服務體系,數字交易方式和模式,數據交易產業生態,深耕海洋,金融,國際貿易,航運,工業等領域的數據,形成具有青島特色和優勢的一個數據源、數據產品和服務方案。

    最后打造規范、可信、安全的大數據交易環境,推動城市數據、政務數據、社會數據在合規安全前提下展開流通。

    【注:內容根據2021青島創投風投大會現場演講錄音整理】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