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爺爺是一名黨齡五十多年的老黨員。記得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他就抱著我一起坐在他的雕花大藤椅上,講關于共產黨員的故事。在爺爺講述的一個個碎片式的故事中,我慢慢了解到那是一個偉大的群體,有了他們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1921年,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小船上,誕生了一個偉大的組織——中國共產黨。從此以后,中國人民的歷史進入了新的篇章。在無數共產黨人的努力拼搏和犧牲下,我們推翻了壓在頭頂上幾千年的封建大山,建立了獨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國。后來他們又帶領全國人民忙建設,搞改革,創經濟,興科技,到今天,我們終于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以飛速發展的勢頭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爺爺和我說這些的時候,我看到他眼中閃耀著激動和自豪的光,心里也默默為像他一樣的共產黨人感到驕傲。
在爺爺講的這些共產黨員的事跡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關于焦裕祿的故事。焦裕祿,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那時候蘭考縣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堿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同全縣干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被譽為“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不僅在工作上以身作則,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也非常講究方法。有一次,他的兒子焦躍進因在幼兒園吃慣了白面饃,回家后不愿意吃家里的雜糧黑饃,便把饃扔到了地上。焦裕祿看到后,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把饃撿起來放到爐臺上并唱起歌謠:“我是一粒米,來之不容易,吃飯要小心,不要掉飯粒……”唱完后,焦裕祿向兒子講述農民伯伯是如何辛苦才把糧食種出來的,最后問他“把饃扔了應不應該?”焦躍進低下頭,拿起爐臺上的饃,嚅囁著說以后再也不扔饃了。此后,為進一步教育子女珍惜糧食,焦裕祿利用休息時間帶孩子們下鄉幫助群眾撿拾麥穗、豆子、花生等農作物,讓他們體會農民種莊稼的艱辛,懂得糧食來之不易。后來,他的孩子們個個都成了優秀的祖國建設者。
爺爺告訴我,正是有了像焦裕祿爺爺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奉獻者,我們國家才能成功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有了今天盛世繁華。就像這次新冠疫情,那些醫護人員、基層志愿者,都是將焦裕祿精神繼承下來的優秀奉獻者。想到這,我默默握緊拳頭,發誓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努力學知識,長本領,為祖國作出自己的貢獻。我激動地把這一想法告訴了爺爺。
爺爺說:“孩子,建設祖國不能只是表面說說,一定要從現在開始努力去做?。 ?/p>
“爺爺,我也要像你一樣,成為祖國的建設者?!?/p>
看著我堅定又充滿信心的樣子,爺爺摸著我的頭欣慰地笑了。
青島寧夏路小學五年級一班 孫嘉銘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