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網點減少,一些老年人被迫學習金融自助設備,操作失誤頻發;銀行卡、網銀推廣,一些老年人用不了紙質存折、存單;移動支付普及,一些老年人現金交易時遇到困難……近年來,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助力下,金融業服務方式和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極大提升金融機構運行效率、降低經營成本的同時,也讓一些老年人感到不便。因此,在銀行加速推進數字化建設的同時,也應該加強“適老化”金融服務。
“養老”理財產品下架
根據中國發展基金會在2020年發布的報告預測,中國將在2022年左右,由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屆時65歲及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的14%以上,邁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另一份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此前發布的行業報告預計,未來5到10年時間,將會有8萬億到10萬億元的養老金缺口。與保險、基金早先布局相比,銀行介入養老金融領域較晚,但憑借強大的客戶和渠道優勢,近兩年銀行也在發行養老理財產品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創新。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去年3季度,市場上共發行了養老型理財產品179款,其中有65款來自銀行理財子公司,除54款來自國有控股銀行外,其他11款中有10款來自寧銀理財、1款來自光大理財。發行數量上,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5款。
然而,近日,記者在走訪銀行網點的過程中發現,帶有“養老”字樣或者相關概念的理財產品大多已消失不見,不再突出“養老”字樣的宣傳。除此之外,記者查詢中國理財網,在理財產品頻道中進行檢索,并沒有發現有關“養老”關鍵詞的理財產品。
有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今年以來銀行受到監管部門窗口指導,要求清理名不符實的養老相關產品,因此目前銀行資管部和理財子公司已下架、更改含有“養老”字樣的理財產品。之所以監管要求下架此類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因為業務模式存在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隱患,也不符合銀行資管轉型方向。
金融服務創新要兼顧適老化需求
在當前金融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老年客戶群體日益成為金融機構重要的客戶資源?!笆奈濉逼陂g,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做好“銀發金融”這篇大文章,擁抱老年客戶這片藍海,將為金融機構實現差異化競爭、培育特色優勢提供重要支撐。
3月30日,中國銀保監會印發的《關于銀行保險機構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通知》指出,各銀行保險機構要加強金融服務下沉,進一步完善基礎金融服務,根據老年客戶群體數量和金融服務需求,合理科學進行網點布局。此前,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也提出,要高度重視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問題,從現金管理、支付服務、普惠金融三方面采取措施,切實提升老年人日常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滿意度。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金融機構運用新技術提升服務效率、改進服務方式是提高金融機構科技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隨著金融科技快速進步,金融機構無人化、線上化發展還將繼續。近兩年來,商業銀行關閉營業網點超過6000家,即使是已經具備智能化服務功能的銀行ATM機,也在去年減少8萬多臺。
業內人士指出:“金融服務數字化、科技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卻不能降低老年人的服務體驗。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是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所有客戶群體,不管科技怎樣進步、時代如何發展,金融服務都要堅持以人為本。在大力推進智能化技術運用的同時,金融機構必須同步建設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服務渠道,滿足老年人的服務要求。”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栗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