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小商品王國”的興起
1984年,專題片《青島小商品市場》被中央電視臺作為重點節目播出,隨后在美國、加拿大等海外華人辦的中文電視媒體播放。由此,即墨路小商品市場蜚聲海內外。
即墨路小商品市場所在的大鮑島地區是青島最早的商業中心。1949年青島解放后,即墨路的商店曾全部遷出,成為居民街?!拔幕蟾锩焙螅S著黨的撥亂反正政策的逐步落實,一部分人在即墨路、李村路附近自發進行交易活動,隨后被取締。
改革開放以后,流通體制改革逐步展開。1980年8月,為改變商品流通領域存在的統得過多、管得過死、渠道單一、服務網點少、流通設施落后等問題,青島市委專門召開全市財貿書記會議,研究出臺了搞活商品流通的措施,主要包括改進購銷形式、經營方式,放寬政策、多開流通渠道,逐步改變流通領域設施落后狀況等方面。10月15日,為進一步活躍城鄉物資交流、搞活市場,市政府決定增設5處農副產品市場和1處木器家具、自行車市場。其中,在市南區設立龍口路市場,在臺東區設立順興路市場,在四方區設立嘉禾路市場,在滄口區設立樓山后市場、南渠市場,在市北區即墨路設立木器家具、自行車市場。自此,即墨路市場應聲而起。
最初的即墨路市場并非小商品市場,不同于其他16個可以經營各種農副產品的市場,其經營范圍被確定為“以木器、家具、自行車為主”。即墨路市場建立初期,由于部分人思想認識上有偏差,對市場能否發展起來存有疑慮,周圍的居民也存有偏見,新搭起的市場設施夜晚常被人拆除。最初時只有攤位50余個,而且攤位不固定,顧客不多。
為了辦好市場,市場管理部門積極組織生產經營者入市設攤,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外地客商。同時,根據有關政策,安排待業青年和社會閑散人員入市擺攤,自謀生路,促進了市場的發展。此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對小商品需求的不斷加大,即墨路市場占路逐步擴大到李村路、濰縣路、易州路、博山路等周邊,攤位增加到1100個,主要經營范圍擴大到舊貨、小百貨、服裝等。
1982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基本定型,市場商品主要有小百貨、服裝、工藝品、鞋帽、箱包、縫紉、木器家具、修配、舊自行車和小百貨批發等10余個種類。由于品種繁多、樣式齊全,緩解了群眾購物難、做衣難、修理難等問題,給群眾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即墨路小商品市場逐漸聲名遠播,除了本地的商戶,許多周邊縣市的商戶也慕名而來,市場不斷發展壯大。
1983年劃行分市后,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建有面積達6000余平方米的交易棚廈,經營服裝、紡織品、土產、小百貨、鞋帽、工藝品、家具和自行車等8大類商品,另有修理業、縫紉業等,上市商品多達2萬余個品種。日上市攤位1300余個,日均客流量四五萬人,最多時可達10萬人左右,日成交金額30萬元以上,其服裝市場的經營尤具特色。很長時期內,此市場一直處于青島服裝消費的先導地位,廣州、上海推出的新潮服裝不出3天便可在此市場面市,香港和韓國的流行款式也層出不窮。很多攤主因為眼光獨到,進的貨品很受青年人的喜歡,生意越來越紅火,很快就富起來了,青島的第一批“萬元戶”很多就是從這里誕生的。
1990年前后,即墨路小商品市場的輻射面擴大到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貨自四方來,廣招天下客”。為改善交易條件,優化市場環境,建起寬敞明亮的大型過街棚廈,面積達1萬余平方米。1991年,為響應“讓青島的夏季亮起來”的號召,建起裝有彩燈、霓虹燈及石英表的市場門樓,為夜市增添光彩。
即墨路小商品市場,集購物、觀光、采風于一體,不僅成為青島市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而且成為青島市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被國內外旅游者譽為“小商品王國”。
59.“萊西經驗”的誕生
1980年代初,萊西縣90%為農業人口。1982年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大大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實行包干到戶后,村集體的功能相對弱化,農民對村黨支部的依賴程度也降低。在開展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方面,有的村干部一度感到手足無措,產生“包產到了戶,還要不要黨支部?”等困惑。
當時,萊西農村基層組織工作出現“三個不適應”:一是村級組織建設不適應。各種組織不健全,部分組織不能發揮作用,致使黨的方針政策難以進村入戶。二是民主政治建設不適應。農民在生產、管理、經濟上有了自主權后,要求參與村務管理的意識大大增強,而村干部在工作上仍沿用過去行政命令那一套,遇事不同農民商量,辦事不公開,部分村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出現裂痕。三是社會服務工作不適應。農民盼致富、盼服務的呼聲特別高,而必要的服務工作沒能及時跟上,想為農民服務又缺少物質條件,村級組織失去凝聚力。
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萊西縣委敏銳地意識到若不盡快有效地解決,農業發展和社會穩定就是一句空話,農村改革的偉大成果就難以得到鞏固和發展。而解決方法,就是依靠黨的群眾路線,到群眾中找答案。于是,縣委、縣政府從有關部門抽調40多人,分成9個工作組,深入全縣上百個村進行調查,收集一線的疑難問題、挖掘基層黨員群眾的創新做法。最遠的時候騎自行車行七八十里地到村里調研,一去就是幾天不回家;在村民家里住宿吃“派飯”,走的時候給村民留下費用……
通過走訪調研,工作組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找準了問題根源,也發掘了很多源于基層群眾首創的好經驗、好做法。李家疃村黨支部破除疑慮、先行先試推動村集體、村民收入提升,便是基層黨支部探索出的一則生動事例。村里共有村民386戶、黨員38人,實行一個黨員包10到20戶的形式,利用晚上時間,入戶傳達黨的政策。針對100畝盛果期的果園,規定黨員不能承包,優先給村莊困難家庭承包;村莊發展60畝葡萄園,三年可見收益,黨員只能前兩年參與葡萄管理,第三年承包給村民。在保證村民尤其是困難村民收益的基礎上,村黨支部帶領全村發展起18家村辦企業,村民收入和村集體收入“雙提升”。
牛溪埠村探索的利用村民議事會制度進行村民自治,也發展成為一則重要經驗。村兩委因勢利導,建立“農戶代表”制度,讓農民“參政”,請出8名村民作為“村民議事會”代表,為農民說話、辦事,反映下情、轉達上情,在干部和群眾之間架起橋梁。
調研結束后,結合調研情況,從穩定大局的需要出發,工作組把“抓基層、打基礎、強化村級、工作到戶”作為指導思想,對這一時期加強黨的領導等一系列問題進行積極探索實踐,逐漸形成“萊西經驗”雛形。1985年至1987年,重點進行農村黨組織的整頓和黨員教育,集體經濟的發展和服務體系的建立,村委會、共青團、婦女和民兵組織的整頓和健全。1988年開始,認真貫徹落實《村委會組織法(試行)》,開展以“村務公開、民主辦理、村民監督”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民主政治建設。1989年起,通過對抓村級建設工作的總結和回顧,逐步理清村級建設的基本思路,總結形成以村級組織建設“三配套”為主要內容的“萊西經驗”:以黨支部建設為核心,搞好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強化整體功能;以村民自治為基礎,搞好民主政治配套建設,啟動內在活力;以集體經濟為依托,搞好社會化服務配套建設,增強集體凝聚力。
“萊西經驗”的實質,就是在黨的領導下,把廣大農民群眾組織起來,走社會主義道路,加快建設富裕、民主、文明新農村的步伐。通過堅持不懈地探索實踐,萊西縣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工作經驗逐步成熟,強化了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促進了農村穩定和生產發展,給全縣農村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三配套”建設猶如一股春風,僅幾年工夫,萊西農村局面就大為改觀。1989年,全縣完成工農業總產值20.26億元,比1985年增長1.6倍;城鄉儲蓄存款比1985年增加2.9倍;農民人均收入838元,比1985年增長39.2%;糧食產量42.4萬噸,與1985年相比,年均增長5.2%。
萊西村級組織建設的實踐經驗,對青島、山東乃至全國都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引起山東省委乃至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山東省委、青島市委在萊西召開村級建設工作座談會,推廣“萊西經驗”。為把“萊西經驗”推向全國,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組織部先后到萊西調研,民政部還成立“國家萊西村級組織建設經驗考察組”,到萊西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
經中共中央批準,1990年8月5日至10日,中央組織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家民政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五部委共同在萊西召開全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共有216人參加會議,史稱“萊西會議”。8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作了題為《努力增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講話。會議形成《全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紀要》,就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總的指導思想和工作布局、村級組織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加強村黨支部建設等工作提出明確要求,成為指導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萊西會議”把解決農村黨支部在村級組織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作為農村工作中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在“要不要黨的領導”的問題上,鮮明提出黨支部是村級組織建設的領導核心;在“如何實施黨的領導”的問題上,明確提出村民自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種形式,是黨領導下的自治;在“如何保障黨的領導”的問題上,強調提出黨支部要把發動和組織群眾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商品生產,壯大農村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為中心任務來抓。
“萊西會議”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性運用實踐經驗,推動農村基層建設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也是創造性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里程碑。1990年9月,萊西縣被民政部評為全國第一個“村民自治模范縣”。10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的意見》。12月,中共中央批轉《全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紀要》?!叭R西會議”總結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三配套”經驗,在全國農村普遍推開,中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入一個嶄新發展階段。
60.實施“名牌戰略” 發展品牌經濟
為了提升經濟發展的后勁,20世紀80年代中期,市委、市政府根據工業發展的形勢要求,謀劃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新型升級,實施了創“青島金花名牌”戰略。出臺了《1984—1990年重點產品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要在全市工業系統實施“名牌戰略”,并確定包括海爾冰箱、海信彩電、雙星運動鞋、青島啤酒在內的57種優勢產品作為發展重點。至1989年,青島海爾、青島啤酒入圍中國首批10個馳名商標。到1992年,全市共有78種產品獲得國家質量獎,1100多種產品獲部、省、市優質產品稱號,31種產品獲得“青島金花”產品稱號?!扒鄭u金花名牌”戰略的實施,標志著青島工業發展由重點發展戰略轉向名牌發展戰略,開辟了青島富有特色的品牌發展之路,提升了全市工業的檔次和水平,為日后青島工業發展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1994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新一輪名牌戰略,制定出臺了《關于實施名牌戰略、開展爭創“青島名牌”產品活動的通知》,進一步擴大名牌戰略的廣度和深度,提出了“培育名牌、發展名牌、宣傳名牌、保護名牌”的工作思路,制定新一輪名牌產品培育發展滾動計劃,為名牌戰略注入新的內涵。
1997年,青島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3個技術創新試點城市之一,并確定海爾集團為6個重點支持進入世界500強和技術創新的試點企業之一。全市形成海爾集團、海信集團、青啤集團、雙星集團、澳柯瑪集團等5個國家級技術中心。
從1999年開始,市委、市政府開始實施三年計劃,著力培育十大、十強、十高(高新技術)和十外(外資)企業,大力發揮名牌企業的集聚效應,著力構筑品牌集群優勢。除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等國內外著名品牌之外,又培育出紅星集團、黃海集團、頤中集團、青鋼集團等知名企業。同時,推動民營企業在發展中競相實施名牌戰略,涌現出喜盈門、英派斯、紅領、巴龍、好事中、天泰等大批民營企業名牌。品牌產品群、品牌企業群、品牌集群共同打造城市強大的品牌經濟,青島的品牌經濟已經成形。
構筑品牌集群,發展品牌經濟,對青島城市經濟的整體拉動作用顯著增強。青島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名牌企業和知名企業家最集中,實施名牌戰略最成功的城市之一。品牌成為青島最亮麗的城市名片,名牌戰略成為提高青島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青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