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兒童圖書區都吸引了不少孩子。王曉雨攝
晚報小記者家長參與問卷調查。
4月2日是國際兒童圖書日,目的是為了喚起人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兒童圖書的關注。2日,記者對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一年級的晚報小記者家長發起了一份在線調查問卷,截至發稿回收了211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半數學生的每周閱讀時間不足5小時。
現狀 年級越高閱讀越“縮水”
本次參與問卷調查的小學晚報小記者家長超過八成,其余為初一年級的家長。調查結果顯示,50.71%的學生平均每周閱讀課外書的時間不足5小時。年級越高,功課壓力越大,老師和家長都會督促學生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習本身,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老師會建議在完成“整本書閱讀”推薦書單的基礎上,適當根據興趣愛好閱讀其他書籍。
94.31%的家長認為,如果孩子對學校推薦書單之外的一些書感興趣,會鼓勵孩子廣泛閱讀。 “課外閱讀不應該受推薦書單的限制,如果我發現書單之外的好書,就會給朋友們推薦。”小記者小彤的媽媽說,孩子從小養成了自主閱讀的習慣,升入初中后閱讀課外書慢慢地成了一種奢侈,僅局限于教科書自然會讓眼界受限,但是她預計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課外閱讀時間還會繼續壓縮。
“現在孩子一般周末有空時才會閱讀課外書,平時每天晚上寫完作業就不早了,還要復習預習功課,沒有精力做其他閱讀。 ”小記者小桓的媽媽表示,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學習任務比較重,閑暇時她會去書城為孩子挑選。
調查 創意科普圖書受歡迎
不少小記者家長都步入了“二孩家庭”。 “女兒上六年級,兒子上幼兒園,自從有二孩以后,我會讓大寶看書時多愛惜一點,以后還能留給二寶看。 ”小記者小桐的媽媽說,無論是書店還是網上,趣味圖書(也叫兒童玩具書)賣得越來越火。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3.55%的家長平均每個月花在購買童書上的費用是100-500元。其中,圖書受歡迎種類排名前四位的是科普類71.09%、故事類63.03%、兒童文學類58.29%、歷史類52.13%。
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創意科普圖書打開了市場,科普繪本、立體書、翻翻書,以及聲音、3D、VR、AR等“黑科技”與兒童圖書相結合,讓專業科普知識變得更有趣。很多網紅趣味互動圖書在書店缺貨,在網上卻可以輕松買到,而且價格還有優惠。
反映 六成家長重視親子閱讀
小記者家長對于名家名篇的態度各執已見。 34.6%的家長認為,名家的作品,既然有名,且大家都看,不妨買來一讀;32.7%的家長認為,名家的作品不一定都是適合孩子看的,但是會買;32.7%的家長認為,孩子有非常喜愛的作家,他們的作品一定會買。
66.82%的家長會參與到孩子的閱讀中,并且定期檢測孩子的閱讀情況。在回答“希望通過閱讀給孩子最主要帶來什么好處”時,68.72%的家長認為有利于培養孩子一生的閱讀習慣,30.33%的家長認為有利于提高文化素養,僅有0.95%的家長認為有利于考試成績的提升。
孩子的閱讀習慣是如何養成的呢? 58.29%的家長認為,孩子受家庭讀書氛圍熏陶,能自發閱讀;33.18%的家長認為,孩子只閱讀感興趣的書,基本不會閱讀不感興趣的;僅有8.53%的家長認為,老師布置了閱讀任務,孩子是為完成任務而閱讀。
書市 三大類書搶占榜單
根據北京開卷信息技術公司的《2020年少兒圖書零售市場報告》,2020年受疫情影響,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了5.08%。從不同細分市場來看,少兒圖書市場中除了低幼啟蒙、少兒科普百科、游戲益智、少兒繪本類外,其余類別均出現同比下滑。在整體圖書零售市場發展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兒童玩具書發展勢頭依然迅猛,成為市場新寵。
通過近年來不同渠道兒童玩具書類暢銷書TOP100榜單的上榜品種來看,以傳統文化、經典名著、科普為題材的兒童玩具書最為熱銷。在建設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自信的進程中,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承相關的兒童玩具書不斷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打開故宮 (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清明上河圖》《中國原創360°全景立體過年繪本·我們的新年》等立體書持續霸榜;經典名著類兒童玩具書不會過時,比如《3D西游記》《寶寶有聲讀物系列·有聲音的國學啟蒙早教書》等書暢銷;近年來大熱的《我們的身體(新版)》《我們的太空》《小小探險家》等書,設置了很多有趣的互動機關,讓兒童親手探索自然科學的奧秘。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首席記者 張譯心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