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青科大現象”的精髓是服務社會

    青科大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專利轉化數量位居全國省屬高校第1位全文共3133字,閱讀大約需要9分鐘。

    多年來,“青科大現象”一直是青島教育及經濟領域津津樂道的話題,筆者作為一位曾經的“青科大”人,對此也深有感觸和體會。青島科技大學既不是“985”高校,也不是“211”高校,論綜合排名進不了山東高校前五名??删褪沁@樣一所普普通通的省屬高校,卻孜孜不倦地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專利轉化數量位居山東省屬高校第1位,其中超過半數在本地轉化,不僅孵化300余家科技型企業,而且直接、間接地培育了7家上市公司,并為全省創造了近1100億元的產值。放眼國內,一所學校培育這么多上市公司,恐怕也只有清華、中科大這樣的大學能做到,“青科大模式”甚至被寫入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那么,“青科大現象”形成的內在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樣的邏輯和規律呢?其精髓是什么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筆者作為一個“青科大現象”的親歷者,分析的視角或許有些不同。

    與生俱來的“草根氣質”及“草根精神”

    我們知道,每一所大學都有自身的氣質和特色,青島科技大學的氣質就是“草根氣質”,而“草根氣質”就意味著接地氣、不張揚。青科大的前身是1950年創建的沈陽輕工業高級職業學校,1956年遷至青島并改名為青島橡膠工業學校,高級職業學校就是青科大的底色,決定了其“草根氣質”,塑造了每位教師、學生腳踏實地、以實干為主的“草根精神”,這種精神也成為學校生生不息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筆者曾于1980年代開始在青島科技大學(青島化工學院)擔任教師,那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創業熱潮時期,發現身邊的很多不同專業的教師都在抓歷史機遇,要么各種方式與企業或其他實體進行合作,要么利用科研成果進行創業。學校各級部門對這種現象不但不限制,而且大力支持,鼓勵教師主動走出學校“找項目”“找經費”,“不找校長找市場”已成為全校上下的共識。在那個年代,學校層面開始成立實業發展公司,作為校企合作的對接平臺。筆者還曾在高校技術裝備服務總部下屬的高校電腦公司兼職了幾年時間,也有幸成為“青科大現象”的一分子,不僅增長了見識,也成為人生中難得的一段經歷。

    正因為具有“草根精神”,青科大的辦學宗旨并不是打造“象牙塔”,而是堅持立足社會服務,堅持開放辦學。一方面在校內實行“放水養魚”,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鼓勵教師聚焦社會需求推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另一方面,面向校外,破除圍墻,實行“前店后研”模式,聯合政府、企業、社會等各方力量,以產業需求帶動科研、教學,形成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的成果轉化生態。目前,已逐步進展到通過與企業聯合建設技術研發中心的方式,實現研發、中試到產業化的銜接。

    2020年《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顯示,青科大實現專利轉化244件,位居山東省屬高校第1位。學校連續兩次被評為“山東省產學研合作創新突出貢獻高校”是省屬高校中唯一擁有兩個“111”基地的高校,是唯一擁有自己命名衛星的高校、山東省唯一參與火星探測任務的高校、山東省唯一入選教育部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的高校。

    持之以恒打造橡膠專業特色

    橡膠工程是一個傳統專業,屬于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科。由于教學實驗環境艱苦等原因,大部分學子都不愿意報考這個專業,開設這個專業的高校也不多。別人不辦的專業,正是青科大的機會,不但要辦好,還要辦成國家級特色專業。正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橡膠工程專業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大橡膠輪胎企業,高管校友占據個企業高管的半壁江山,學校被譽為橡膠界的“黃埔”。2019年,青科大橡膠工程專業成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也正式進入國家級殿堂。不僅如此,學校還把橡膠工程專業作為一個突破點和樣板,將他們身上鮮明的“吃苦耐勞、堅忍不拔,樸實無華、甘于奉獻,同心協力、勇承重載”的橡膠人品格發揚光大,全面帶動了化工、應用化學、材料科學、機械、自動化等學科的高質量發展。目前,全校獲得ESI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有3個,泰山學者優勢特色學科有2個,山東省一流學科有3個,青島市重點學科 3個。  

    目前,由青科大主導的輪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示范聯盟獲批為山東省首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示范聯盟。成員數量18個,其中企業14個,研究機構3個,高校1個。聯盟宗旨是聚集聯盟成員單位的科技資源,加強產學研的緊密結合,共同致力于解決制約我省輪胎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全校已有12個校企研發中心、6個駐外研究院,建成國家大學科技園孵化器、橡膠谷國家孵化器、國家新材料科技企業孵化器三個國家級孵化器,以及青島市橡膠新材料與智能制造科技創新中心等多個平臺,成立了科技成果集成熟化中心,建立了300人規模的科技特派員隊伍,長年開展科技項目推介和技術服務。2011年以來,科研經費連續9年過億元、累計近20億元。2019年,學校獲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50強。2020年,獲評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學??萍汲晒D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與企業、社會無縫銜接

    我國歷來把大學稱為“象牙塔”,教師也好,學生也好,都是在象牙塔里做學問、做研究。圍墻對一座校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是必須要有的,沒有圍墻的校園,在國內是很少見到的??墒牵鄭u科技大學鄭州路校區的部分圍墻,卻在2011年被學校主動拆除了,這是為什么呢?主要是為了進一步密切校企合作。

    原本,緊鄰青島科技大學鄭州路校區東院的是青島木工機械廠廠區,后來被青島軟控購買,建起了研發中心與青島橡膠谷。青島軟控選擇這一地塊自然是離不開與青島科技大學的鄰近優勢了。圍墻拆除之后,大學與企業也就真正成為了“一家人”,研發中心的科研人員與大學教師就可以方便地相互兼職、相互合作了。企業科研人員可以方便地利用學校的實驗室,或者加入學??蒲袌F隊;教師則可以去企業兼職,參與企業的技術攻關,而且在同一個院內也不耽誤回學校上課。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優勢互補”。

    同時,青島科技大學與橡膠谷共同建設了創業苗圃,作為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從資金、政策、場地等多方面支持引導學生開展學科創業,由于沒有了圍墻的阻隔,使同學們可以自由地在教室和苗圃之間轉換,目前在苗圃入孵的學生企業已有20多家。

    事實上,對于青島科技大學來說,為了學校的發展而突破圍墻的束縛是有先例的。1988年9月,由各高校聯合成立了青島高等學校技術裝備服務總部,經營范圍包括教學儀器設備的安裝、調試、維修及技術服務,科技項目協作,新產品設計、試制、試銷等。總部地址就在鄭州路53號(青科大四方校區),下設高校電腦公司、高??平唐鞑纳虉?、聯通國際信息中心、高校復印機服務部和高校商場等分公司。這些公司都采取既面向高校、又面向社會的經營模式,把他們都設在校園內顯然不利于發揮服務社會的作用,那怎么辦呢?當時的校領導就決定打通校園圍墻,將這些公司在鄭州路校門西側一字排開,建成的營業部前門是大馬路,后門進校園,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以此為基礎孕育了后來的上市公司高校軟控,成為青島科技大學成果轉化、服務社會的新名片。

    現代大學的職能是什么?公認的三大職能是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服務社會。與之相對應的工作是教學與教育、科學研究、各種形式的社會服務。無論哪項職能,哪項工作都離不開與時俱進、緊跟社會發展。培養的人才要為社會所用,科研方向要與社會需求接軌?;蛟S,讓學校全面融入社會,與社會無縫銜接,并讓社會來對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效果給出答案,正是“青科大現象”的精髓所在吧?正如青科大馬連湘書記設想的那樣“象牙塔連接著工廠,課堂連接著社會,校園旁聚集著學科性公司和孵化基地,有肥沃的土壤,自由的空氣,老師們自由自在地教書、科研創業,學生們腳踏實地茁壯成長。”這不就是新時代大學的“桃花源”嗎?

    特邀撰稿 劉志亭(作者系青島社科院研究員)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