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青島文化地圖|中山路:曾經的商業中心

    △中山路一角

    中山路,青島人難以割舍的心頭牽掛。那是童年的歡樂,那是青春的揮霍,那是一段凝固了的生活印跡,那是永遠回不去的過往。

    “一二一,上街里,買書包,買鉛筆,到了學校考第一。”如今,六十歲以上的青島人大多是唱著這首童謠長大的。平心講,這童謠,只有用地道的青島話念出來才有味道。

    中山路南段最初名為弗里德里希街。弗里德里希街止于保定街。再向北,是山東街。日據時期,更名為靜岡町。中國收回青島主權后,這條街是最早被重新命名的道路之一。

    1929年北伐成功,南京政府委派了新的青島市市長。南方革命軍政府都是孫中山的忠誠追隨者,一入青島,便將山東路更名為中山路,將太平山下的第一公園更名為中山公園,以紀念孫中山的歷史功績。

    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他們當然要鏟除所有與孫中山有關的革命因素,中山路重新叫回了山東路,中山公園改為匯泉公園。

    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接收青島。世事再次輪回。山東路再次改名為中山路,匯泉公園再叫中山公園。這次更名,一直沿用至今,已然七十五年了。

    中山路最早的精華在北段。一家美味的餐館,讓這條街的北段風光無限。

    1891年,一胡姓老板創辦了一家飯館,這就是春和樓的前身。胡老板有著靈活的經營頭腦和敏銳的商業嗅覺。他知道,膠澳總兵衙門的設立必定為青島村一帶帶來數不盡的商業機會,兵丁、家眷、營造、交易,哪一樣也離不了吃飯。果然,第一桶金就這樣輕易地被胡老板賺到了。當弗里德里希街和山東街開建的時候,胡老板已經可以為自己在這條最繁華的商業街上選擇一方經營寶地了。

    1899年底,兩層的春和樓飯店昂然立在了山東街和天津街街口。毫無疑問,這是山東街上最早的建筑之一。如今,春和樓這座二層小樓已經挺立一百二十多年了。應當承認,這春和樓,還真是一個奇跡。

    △春和樓

    現代中山路,從南至北,見證了激蕩的時代變遷,這才是當下青島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中山路1號剛開始是德國人建造的青島俱樂部,主要是給德國人休閑用的,后來成為國際俱樂部。青島俱樂部是德國青年派建筑風格的作品,外立面質樸典雅,給人一種溫馨的家的感覺,設計師就是想讓漂泊于海外的游子,在這里找到溫暖,找到慰藉。一樓的那座大壁爐堪稱藝術品——多彩的馬賽克拼出精美的圖案。一樓是餐廳,二樓臨海的房間和陽臺是酒吧。二樓北側是一個大舞廳。舞廳中央幾十平方米的木制地板下面安裝了高強度的彈簧。當華爾茲的舞曲響起時,隨著舞者的旋轉,地板會微微起伏,波浪般的感覺分外強烈。

    △國際俱樂部舊址

    1949年之后,中山路1號成了中蘇友好協會,后來與中山路3號一起成為中蘇友好館。再后來,中山路1號成了機關辦公樓,3號被改造成了一個綜合電影院。

    中山路3號的對面是中山路2號。這個挺神秘的深深庭院一直是一個高檔賓館,用于內部接待。1949年后,這里是市政府交際處,在整整三十年的時間里,它與太平路上的棧橋賓館一起,是青島為數不多的黨政機關接待場所。

    中山路上的銀行建筑群是這里成為金融街的重要砝碼。

    這不是德國人規劃的。在城市的最初建設藍圖中,中山路以西、河南路以東、曲阜路以北、肥城路以南這片長方形地塊是一個街邊公園,叫深山公園。德國人大約想經過幾十年的歲月積累,在這里打造一片大樹參天、濃蔭蔽日的城中森林。這種城中森林在今天的一些歐洲城市中并不鮮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時期,這個街邊花園被以數字順序命名為第四公園。

    1934年,幾家銀行聯手獲得了這片土地。先是中國銀行青島分行建起了辦公大樓,是為中山路62號。這幢大樓簡潔明快,鋼筋水泥結構,花崗巖基礎,由中國設計師陸謙受、吳景奇設計。

    △中國銀行青島分行舊址

    沿此樓向北,山左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大陸銀行陸續建成,且皆為中國建筑設計師設計,難能可貴地保持了一致的建筑風格和樣式。自肥城路向西,又加蓋了一座L 形建筑,這就是河南路上的金城銀行。這一圈銀行城一直使用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舊址

    中山路上還有一處令人仰視的古羅馬風格建筑,這是93號的交通銀行青島分行。此樓建造年代略早于那片銀行城,于1929年開工興建,由中國第一位留美歸國的建筑師莊俊設計。

    四根約十一米高的羅馬科林新柱巨人般地立于高臺之上,更顯示出這棟建筑的高大與雄偉。莊俊嚴格遵從了科林新柱的設計范式,1:10的徑高之比,二十個平齒凹槽,柱頭的毛茛葉裝飾,分毫不差。羅馬柱之上的等腰三角形山墻也是中規中矩。盡管用鋼筋水泥替代了傳統的石質材料,但搭眼一看,還真沒有什么違和感。這座典型的古羅馬風格建筑在周邊平庸的建筑群中拔地而起,令人移不開眼。

    說起中山路,青島飯店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1932年,在中山路、曲阜路東北拐角處,一座三層高的飯店開門納客,樓上是客房,一樓是餐廳,名曰青島咖啡飯店。聽名字便知道,這是一家西餐廳,它的牛奶、面包、冰激凌、牛排等,都是風靡青島的美味。1949年之后,青島咖啡飯店居保留了下來,主打西式餐飲,仍是風雅聚會之地。

    1965年,青島咖啡飯店改名叫青島飯店,舊樓也很快被拆除,擴建成一棟五層大樓。1970年代,青島的商務接待酒店十分匱乏,尤其是在市南區,一床難求。在此窘境之下,商業部門拆除了青島飯店東側有著小橋流水、太湖石假山的極具特色的瀛洲旅社,建成九層大樓,并入青島飯店,這里成為青島當時最著名、最高檔的餐飲、住宿場所。

    青島飯店的一大創舉,是開了中式面食機械化生產的先河。它與青島商業機械廠聯合,研制成功了硬面火燒加工機械,從和面、發酵,到壓制、烘烤,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制作的火燒造型好,口感好,百姓追捧,市場熱銷。一斤糧票、兩毛五分錢,買一斤五個火燒。青島人稱這種硬面火燒叫“杠子頭”。

    2004年,在中山路改造工程中,青島飯店搬到了香港中路,與百年中山路就此作別。

    中山路曾是飲食男女的首選。在這條商業街上走一走,逛一逛,購物,吃飯,是一種美好的期望。隨著青島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甚至人口中心不斷東移,中山路日漸蕭條、冷落。但是,中山路的升級改造已經提上日程,相信這里終有一天可以再現往日輝煌!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