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
■青島大學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 (資料照片)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沐源
社會實踐是學生假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不過疫情防控給學生外出及社交加了許多“框框”。如何在做好防疫、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開展適宜的社會實踐?寒假已至,一些社會場館和學校拿出不同的應對舉措和創新方案,幫助學生做到防疫實踐兩不誤。
線下實踐:限人、限時、限地+提質
日前,青島市博物館“遠古的模樣”寒假公益營啟動報名,公益營為期4天,每天“科普+體驗”不重樣。在“就地健康過大年”的倡導下,不少新市民家庭選擇寒假留在青島,而此次公益營,就是重點面向新市民和困難家庭子女推出的。為做好疫情防控,公益營采取小班授課模式,限制人數為25名,每天活動時間控制在1個小時。時間雖然不長,但公益營“干貨滿滿”,主題包括“化石的埋藏”“神器的礦物”“生命的滅絕與復蘇”和“化石的形成”,孩子們可一邊學習科普知識,一邊進行化石模型拼搭、礦石拼貼、模擬考古挖掘、蟲珀DIY等體驗。市博物館開放教育部負責人王英群告訴記者,開營之后,該館將嚴格按照市疫情防控要求來開展各項活動,包括全員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等,給孩子們一個安全而快樂的公益營。
在青島書城,“悅讀2021”寒假一日研學活動已報滿,“知識管理員”2小時職業體驗活動正在報名中。青島書城副總經理張蕾介紹,往年書城開展的假期研學活動為期3天,且其中有1日為外出活動;今年寒假出于疫情防控需要,研學活動縮減為1天,行程控制在書城內的幾個固定區域,人數也限制在25人以內,并且嚴格執行測體溫、出示健康碼、消毒防護等要求。雖然研學時間縮短了,但活動安排很是豐富,包括文字起源(團建游戲)、藍曬成像(手工DIY)、知識管理員(職業體驗)、分級閱讀、主題電影放映、課本劇表演等。如果孩子報名參加2個小時的“知識管理員”職業體驗活動,可以化身“實習店員”,體驗圖書分類上架、文創品宣傳企劃、圖書美陳師等崗位工作。
除了社會場館,許多學校也給出了疫情防控下的寒假社會實踐方案。記者從青島大學了解到,今年該校學生共組建寒假社會實踐團隊579支,參與3012人,實踐地點主要限制在學生家鄉所在地。今年的社會實踐主題是“齊心助力鄉村振興·青春獻禮建黨百年”。學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可以圍繞該主題,結合個體成長、家族變遷、家鄉發展等情況,通過閱讀文獻、調研、理論宣講、志愿服務等形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感受中國共產黨建立100年來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成就。
在青島二中,開展一次志愿服務成為每名學生的一項“寒假任務”,不過為做好疫情防控,服務地點主要是學生所在的社區。志愿服務的主題包括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等,學生要認真學習《青島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規定》,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廢舊物品回收”“垃圾分類”“光盤行動”“無塑開學季”等活動。
在青島軍民融合學院,8項社會實踐活動供學生選擇,學生在家庭、社區、本區域內即可完成。其中包括家鄉變化調研訪談、“我的2025”征文繪畫、“紅色家書”讀書筆記、“感親恩、見行動”親情實踐活動、“新區年味”攝影比賽、“同心抗疫、保衛家園”社區志愿服務等。
海洋教育一直青島文登路小學的一大特色,今年寒假學校鼓勵孩子以家庭或小組為單位開展海洋環保、海灘志愿服務、海洋知識宣講等活動。校長賀衛說:“疫情防控限制了人們外出,但海洋是我們身邊的教育寶庫,學校許多孩子家住沿海區域,開展相關實踐活動比較便利,而且在海邊戶外更有利于疫情防護?!?/p>
線上實踐:云游、直播、打卡……
疫情之下,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線上社會實踐成為學生觀察世界、了解社會的一個重要窗口。2020年10月,“青島市中小學社會課堂網絡平臺”正式啟用,全市100余處中小學社會課堂場館(場所)納入平臺管理。已經“上線”的100余處場館(場所)涵蓋紅色教育、博物館、閱讀文化、戶外拓展、藝術教育、傳統文化、海洋教育、農業博覽、科普教育和其他類別等10個類別。該平臺具有社會課堂場館(場所)概況瀏覽、全景認知、信息查詢、服務預約、過程管理、實踐記錄、成果分享、數據留存、信息導出和多元評價等多種功能,防疫期間學生如果不方便進行線下參觀,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進行線上“云游”。
作為市中小學社會課堂,市博物館擁有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寒假期間將通過“微課堂”“云導覽”“線上直播”等多種形式,開展不同主題的文化活動,孩子們足不出戶也能“置身”于博物館中。
“抗疫”是青島大學寒假社會實踐的重要主題之一,學校鼓勵學生聚焦疫情防控主要事件、重大進展,運用新媒體手段,開展線上國情社情民情調研,觀察分析疫情防控成效及影響;積極主動開展線上防疫政策宣講,參與線下防控志愿服務;挖掘身邊抗疫先進人物和感人事跡,創作微視頻等文化作品,傳播抗疫故事,為戰勝疫情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生涯人物訪談”是青島二中多年來堅持的一項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今年寒假學校把這項活動由線下“搬到”了線上。青島二中團委副書記郭惠告訴記者,往年學生可以深入企業、醫院、法院、科研院所等場所開展人物訪談,了解不同職業的特點,為自己的生涯規劃做準備。今年為做好疫情防控,學生通過線上途徑來完成這些實踐。
在青島寧安路小學,寒假社會實踐圍繞建黨100周年、勞動教育等主題來開展。學校鼓勵孩子通過書籍、新聞報道、影視劇等渠道了解黨的發展歷史和人物故事,然后進行網上交流分享。學校還開展“勞動比武”,鼓勵孩子寒假期間每天勞動“打卡”,練好1+N項勞動技能,通過線上直播、微視頻等方式進行交流分享。
專家:社會實踐不能“談疫色變”因噎廢食
采訪中,也有不少學校表示,受疫情影響,社會實踐“不敢弄了”“沒法弄了”“都停了”。對此,青島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副主任、市素質教育促進會副會長李光全說:“近期國內外的疫情發展動態告訴我們,疫情防控一點都不能放松。病毒多次發生變異,疫情什么時候能夠完全結束,我們無法預測。但是社會實踐活動是孩子健康全面成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能說因為有疫情就不搞了。我們要適應防疫‘新常態’,轉變新的方式,利用現有資源挖掘新的內容,在確保安全前提下,豐富孩子的社會實踐體驗?!?/p>
李光全認為,社會實踐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課堂書本以外,孩子拓展知識、接觸社會、認識世界、利用世界、改造世界等活動都可囊括在內。以前的社會實踐主要是聚焦線下,如今在防疫“新常態”下,可以轉向線下線上相結合。比如教育主管部門可利用現有的“青島教育e平臺”,推出興趣類、技能類等高質量課程資源,而不是僅限于語數英等學科課程;也可以充分利用名師名校長資源,開展線上講座、交流等活動,用豐富的教育案例幫助孩子開闊視野。以前的社會實踐更多是走向校外場所,其實學?,F有資源可以進行深入挖掘。比如有些學校擁有非常好的人工智能實驗室、VR體驗室、海洋教育基地等,平時孩子上課沒有很多機會去深入體驗和利用,當前受疫情影響孩子不能離青,教育主管部門可以考慮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適度開放學校相關實驗室,讓孩子在假期能充分利用這些場所和設備進行實踐體驗。以前提到社會實踐,人們總是想到“高大上”的活動內容,而實際上,很多“小角度”切入的活動很適合在防疫“新常態”下開展,也能很好地提高孩子綜合能力。比如自定主題的采訪,孩子通過采訪一些人和事,來關注城市和社會發展熱點,通過童眼看世界來提升孩子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溝通能力等。
“總之,我們要做好疫情防控,但不能‘談疫色變’因噎廢食?!崩罟馊J為,在防疫大背景下,必然會引發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場所的變化,因此應積極主動適應這些變化。
觀海新聞APP 線下“小而美”,線上“創意多”!防疫新常態“催化”社會實踐新思路
青島觀APP 線下“小而美”,線上“創意多”!防疫新常態“催化”社會實踐新思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