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2008年的金融危機,2020年被新冠肺炎疫情“禁錮”住的外貿企業,見識了更大的風浪。從年初到年尾,先有退單現象,隨后訂單回暖卻“一箱難求”,最后年尾結算是層層盤剝后的顆粒難收。
即便如此,在危局與變局并存的時刻,在各種矛盾與沖突間,企業的自生力量也被激發出來。出口轉內銷、專注產品研發、新產品的推出、品牌的打造……這一系列的操作,繪就了2020年外貿中小企業的“浮世繪”,企業在與不可抗力的對峙中,積極自救。以“向陽而生”的姿態,為2021年作序。
青島非比尋商務有限公司廠房內工人正在“趕工”。
煎熬,適應,然后活著
青島方錦隆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曹乃成除了處理日常事務之外,每天都會打電話詢問最新研發產品的進展。
一墻之隔的青島魯茂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科元,依舊在為新年的訂單忙碌,2021年除了多接訂單之外,他還需要開拓新的客戶以“薄利多銷”的方式獲取更多價值。
而馬科元朋友圈里的青島非比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劉林波,正在為2020年新創立的嬰兒服裝品牌“babylove”擴大生產線。
在市北區CBD地標式辦公樓卓越世紀中心,按照順序依次排開的寫字間里,分布著一些中小企業。曹乃成和馬科元的公司辦公地點就位于此。在過去的一年的時間里,在這里他們度過了令人煎熬的365天。
一場毫無準備之仗
2020年春節前的一個月里,青島方錦隆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曹乃成為之前在中東地區舉辦的展會興奮不已,作為一次國外市場的開拓實踐,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國外對于污水處理材料的需求。正當他打算過完年后痛痛快快將自己的業務擴展到國外的時候,新冠肺炎爆發,這臨門一腳懸在了半空。
就在該公司隔壁,已經有10多年外貿服裝經驗的馬科元感慨道:在前幾年他一直感嘆生意難做,但是真正走進2020年后,他才真正意識到什么叫“生意難做”。
外貿經濟對于青島來說意義重大。受前兩年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外貿平穩運行存在諸多挑戰,即便如此,青島外貿在2019年仍實現了逆勢增長。其中,出口3411.9億元,增長7.4%;進口2513.7億元,增長16.9%。
其中一些中小企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青島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位于市北區的卓越世紀中心里面,有好幾家中小型外貿公司,其中,很多都經歷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并最終存活下來。
曹乃成回憶,2008年金融危機時,有一個星期沒有接到訂單,他直接聯系廠家才知道,金融危機爆發了。為此,他趕緊低價甩貨,迅速自保,最終挺了過來。當年他做的是紙張生意,根據市場需求,如今已經轉為化工產品。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外貿企業都表示,相比較2008年的金融危機,2020年的新冠肺炎這只“黑天鵝”的突然來襲更為可怕,它切斷了內外聯通的渠道,甚至要了部分外貿中小企業的命。他們覺得過去的難真的不算什么,當下的難真是舉步維艱。對他們來說,2020年活著就是全部。
這是2020年初,當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外貿企業的共識,他們的錯愕,來自于年初的退單,來自于走不出去也進不來的“窘境”。這是一場毫無準備之仗,每家企業都在2020年春節后“懵”了。疫情來了,鏈接切斷了,下一步應該怎么走?
一路被縮水的利潤
曹乃成覺得這次疫情的猝不及防,讓外貿行業的中小企業遭受打擊。他的海外市場開拓之路,已然擱置?!跋啾容^大型企業,我們小企業的抗壓能力肯定是不行的。如何應對風險,如何破局,這是我們每天都在想的問題?!?/p>
而對于混跡外貿行業多年的馬科元,卻憑借既有的渠道在年終“扳回一局”,經歷過第一季度的“停頓”,第二季度之后客戶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迎來了一個訂單“小高潮”。日本的客戶把原本東南亞的訂單重新交了回來。
他向記者解釋:“東南亞這邊市場原來因為加工價格低、關稅低等優勢,很多日本客戶把訂單交給了他們,此次受疫情影響,鑒于國內較好的疫情控制,他們又把這一部分訂單交給了我們。”
因此,在復工復產之后,他們就投入到生產中。盡管很忙,處在“趕訂單”的階段,但是他們卻沒有掙到錢。錢哪去了?
“市場看似回暖了,但是由于集裝箱價格的增加,還有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上漲,還有一些市場低價競爭粗略的影響,原材料價格的增加等,讓企業的價格更透明,利潤薄得可憐?!瘪R科元介紹,單就匯率上漲這一項,他們的利潤就隨縮減了6%左右。
令馬科元苦惱的是,即便疫情結束,公司的業務量也未必增加,客戶反而又會將訂單交給東南亞等地區。只打價格戰,沒有核心競爭力,企業依舊很被動。
不僅如此,馬科元還提到了一件很心酸的事情,他了解到一些面向歐美國家做出口貿易的企業,面臨著集裝箱甚至“一箱難求”的窘境,即使高價都不能將生產出來的產品送達客戶。
在他看來,這幾年入局者增多造成的產能過剩、層層疊加的運輸成本,再加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上漲,一層層的利潤盤剝,中小企業,尤其是像他們這類沒有核心技術,僅以勞動密集輸出或者原材料輸出為基礎的企業來說,實在是太難了。
以變為序的新年祝福
大環境極度擠壓,激發了企業的內生力,企業開始提前謀劃,尋求長久之計,而不是權宜之計。對于外貿中小企業來說,他們有著弱勢的風險抵抗力,卻同樣擁有強勢的靈活性。為了活著,在真正的“風雪交加”之時,他們一邊在等太陽出現,另一邊也想辦法御寒。
而前文提到的劉林波,在這一年里收獲了自己的嬰兒服裝品牌"babylove",而在2020年之前他還在為歐洲的服裝品牌“做嫁衣”。在疫情讓歐美市場受挫的情況下,再加之外貿行業的薄利現狀,他憤而轉身自立品牌。
“對于服裝市場來說,我們在原材料、加工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我們缺少的就是品牌,一件普通品牌的羽絨服對外銷售至少1000元,制作成本可能也就是300元,我們拼了命地掙這300元,而至少700元卻被品牌商吃掉了,你說可惜不可惜。”談起自己轉型的初衷,劉林波感慨良多。
抱著一種絕地求生的心態,劉林波自行開發品牌,自行設計、自行加工,組織市場營銷團隊,開始自立門戶。這一招最終還是成了。目前,公司上的賬面非常好看。對于2021年,他也充滿了信心。
新冠肺炎的爆發,某種程度上,它激發了外貿行業矛盾的大爆發,同時,它也推動了新的變局產生。
2020年的外貿行業,危機在,變局同在。在這個沖突與矛盾異常尖銳的一年,首當其沖的中小企業,有的開始專心做研發,通過科研來增強自身實力;有的開始將市場轉移到國內,以國內市場支撐以輔助企業“過關”;有的開始以己之力,開創新品牌,打造“國貨之光”,以求長期發展;有的借力線上平臺,試水新的渠道;還有的轉軌新賽道,開始企業新生……
在外貿中小企業來看,新冠肺炎疫情觸動的開關不僅是“停擺”,更重要的是“自我生長”。而一旦擁有自我生長能力,就意味著擁有更強的“免疫力”。
戮力生長,以慰風雨。對于“向陽而生”的外貿中小企業來說,2021年的春節就要來了,一年365天即將被填滿,思變是成長型企業的生存密碼,大浪淘沙,唯有應勢思變者,方可存活。在危局面前,無論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都是“出路”。而2021年,以“變”為序,勢在必行。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葛均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