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青島市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將2021年定為“項目落地年”,并在青島市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上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根據《關于公布青島市2021年重點項目名單的通知》,2021年青島市市級重點項目300個,總投資6454.1億元,分為13個類別,精準對應13條產業鏈。其中市級重點建設項目200個,計劃總投資5050.2億元。在市級重點建設項目中,又遴選出總投資2334.1億元的30個項目作為市級重大項目,由市領導親自掛帥督戰,延續“頂格戰法”,實施頂格協調、頂格傾聽、頂格推進。
2021年,抓大項目落地是青島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促進城市能級提升的關鍵之舉。
基礎已打好
青島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一年來不平凡的實踐,深化了我們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認識。雖然疫情還沒有結束,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是我們現在有了應對風險的底氣和智慧。過去一年,有效的復工復產以及全員核酸檢測證明,青島有能力應對突發風險,保障經濟平穩運行。2021年,需要青島將過去一年彌補回來,快馬揚鞭,晝夜奮戰。
“十三五”為青島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尤其是過去兩年,青島“學深圳、趕深圳”,發起“十五個攻勢”,綜合實力、發展活力顯著增強,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形成良好的招商引資氛圍,已經聚集了大量項目資源、社會資源、人脈資源和政策資源。有必要將資源系統梳理,盤活利用,形成一股“勢”,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聚勢而強。市人大代表、浦發銀行青島分行行長張湧認為,“把2021年作為項目落地年,提的非常關鍵,恰逢其時?,F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通過項目落地,來把青島的國家戰略機遇以及地區機遇變成發展的原動力?!?/p>
不得不看到,城市競爭日趨激烈,北方城市都有一定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存在被超越的可能。青島需要一場攻堅戰,奮力實現趕超。
2021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2021年干得怎么樣,決定了“十四五”能否實現開門紅,決定了青島在下一輪城市競爭格局中能否打好基礎,穩固地位。
方向已明確
錨定方向,就要緊鑼密鼓,向著一個目標,加壓奮進。
首先,引進一批投入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青島在重大項目的數量、投資金額等方面可圈可點,但是相對其他城市來講,投資達到幾百億的頭部項目比較少,缺高原上的高峰。需要解決大項目引進、落地等環節存在的問題。
其次,支持在青島本土生產起來的或者已經扎根青島的項目做大做強,引導企業升級,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好以海爾、海信為代表的智能家電產業,以海灣集團、金能化學為代表的高端化工產業,以歌爾、東華鯤鵬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近些年崛起的物醫藥、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智能制造以及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形成國家級產業集群,實現產業跨越式發展,產業規模有新的突破,培育新一代“青島金花”企業。
第三,完善配套產業鏈,提升產業本地配套率。有代表舉例,目前中車本地配套率不到40%,轎車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不到50%,家電電子本地配套率不到60%,這些都是青島土生土長的優勢產業以及重點扶持產業,但一些高端產業鏈還沒有較好的本地配套。去年,青島一家企業實現復工復產,人員已經到位,但因為關鍵部件產自湖北,導致無法順利開工。青島需要解決這種類似于“卡脖子”的情況,應對復雜局勢,防范化解風險。未來,青島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現代金融、現代物流、商貿、商務服務、現代海洋、高端化工、文化創意、精品旅游、現代高效農業、高端裝備13條產業鏈,補鏈強鏈,重塑產業格局,爭創國家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第四,培育“四新”經濟,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目前,青島“四新”經濟占生產總值比重達31.25%,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實現逆勢增長,體現出了巨大發展潛力。青島要聚焦生命科技、量子信息、空天科技、極地深海等未來產業,搶占發展制高點,推動青島在新一輪發展中實現超越式發展。
關鍵在落地
項目落地年,關鍵在落地。
既然用抓項目的方式來推動工作落地,關鍵就是要見實見效。眾多代表高度評價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認為2021年工作體現在一個“實”上。人大代表、中國建設銀行青島市分行行長郝子建用了“全、實、準”三個字來概括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市人大代表、青島創客大街總經理張乃月認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供了路線圖、時間表,精準羅列,非常清晰。表明政府在做細化的管理,代表們感受非常深刻,也讓每行每業的代表清晰地知道自己未來要干什么?!?/p>
穴位找準,打法明確,戰斗的號角已經吹響,接下來就是一個字:干。
站在歷史關頭的關鍵節點里,在奔涌的大江大河里與時代前行,未來青島發展,還看今朝。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 記者 初志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