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河縣使用無人機進行玉米病蟲害防治
2018年以來,我省把加快培育農業農村領域新動能作為統領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重大工程,出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現代高效農業專項規劃》,以提高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主攻方向,把產業集聚、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主動力,推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和品牌高端化,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成效初顯,為全省保供給、穩預期、強信心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農業產能持續優化提升。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5650萬畝。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十三五”末建成6100萬畝。今年夏糧總產、單產雙創歷史新高,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089.4億斤,比去年增長1.68%,連續7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出臺生豬養殖屠宰企業貸款貼息、豬肉應急儲備等政策措施,生豬產能持續恢復。截至9月底,全省生豬存欄2623萬頭,提前完成國家確定的任務目標。水果、蔬菜、水產品產量穩居全國前列,“糧袋子”“菜籃子”“果盤子”供給充足,為抗擊疫情、穩產保供奠定重要基礎支撐。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穩中向好,全省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
產業融合集聚優勢凸顯。出臺《山東省農業“新六產”發展規劃》,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省已創建農業“新六產”示范縣40個、示范主體418家。品牌強農戰略持續推進,全省共推出60個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500個省知名企業產品品牌。產業載體建設加快推進,累計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8個、省級52個,國家級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13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59個,省級以上田園綜合體46個。鄉村旅游、農村電商、智慧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資源要素供給明顯優化。全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各類經營主體發展到近50萬家,全省銷售額500萬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萬家。產業人才規模不斷壯大,印發《現代高效農業產業人才開發路線圖》,以人才優勢打造創新優勢、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到2020年底,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總數達到27個;農技推廣人員達到2.7萬人,培訓高素質農民52萬人(次)。設立現代高效農業基金14只,認繳規模196億元。加強產業用地保障,盤活用地24.9萬畝。
農業綠色發展勢頭良好。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進程加快。2019年,全省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4.7%和20.53%;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9.8%,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4.6%,農膜回收率達到89.4%,提前完成國家規定目標。棗莊市、齊河縣先后獲批國家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推進漁業轉型升級,累計創建省級以上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470余家、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5個。
農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實施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和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試點工程,打造境外產業平臺,再造境內開放優勢,全省省級以上“兩區”試點達到15個。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推進,中日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園、日本高端蔬菜基地等一批合作項目落戶落地。舉辦中日現代農業產業對接交流洽談會、中國—中東歐國家特色農產品云上博覽會、亞洲(青島)食品農產品博覽會等高規格活動,提升了山東農產品知名度。農產品出口占全國比重近四分之一,連續21年位居全國首位。
重點項目建設初具規模。加強對優選項目、“雙招雙引”項目和重大支撐性項目的跟進服務,建立完善省、市、縣聯抓聯管機制和專班項目幫包責任制,開展重大支撐性項目勞動競賽,幫助項目單位協調解決推進中的困難問題,實現投資進度再提高、建設進度再提速。培育現代高效農業省級“雁陣形”產業集群7個、領軍企業11家,全面提升集群協作配套能力和綜合競爭優勢。截至10月底,現代高效農業第一批優選項目和“雙招雙引”項目均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
農業農村改革成效顯著。自2018年6月我省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單位以來,實現“改革范圍全覆蓋、改革時限較全國提前一年和取得一批制度成果”三項任務目標。深入推進28個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截至目前,全省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890.4萬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42.3%。
下一步,按照新舊動能轉換“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總要求,我省將進一步明確重點舉措和突破目標,通過拉長產業鏈條,推進綠色發展,提升質量效益,擴大對外開放,推動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由“三年初見成效”向“五年取得突破”大踏步邁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