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門國鋒
記者從7月1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青島市互聯網工業發展行動方案》已經正式下發。青島將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以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核心,以培育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新模式為重點,加快構筑以平臺為支撐的新型產業生態體系、為打造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提供有力支撐的總體思路;與“中國制造2025”和“十三五”規劃相銜接,提出了力爭到2020年,建設5個互聯網工業平臺、50個智能工廠或互聯工廠、500條(個)自動化生產線或數字化車間,打造互聯網工業領軍城市的總體目標,以及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智能裝備產業、打造新型產業生態等四個方面的工作目標。
作為支撐,青島為“行動方案”提出專門明確了支持政策,市財政設立2億元的互聯網工業發展基金,其中1.8億元作為引導基金和定投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定向支持互聯網工業重點項目建設和初創期、成長期企業發展;其余2000萬元作為平臺建設補助資金,對企業投資開發建設行業主導型、產業服務型互聯網工業平臺,為產業鏈相關企業和創客提供綜合性或專業化服務且達到一定規模和影響的,按照項目開發建設投資、日常運營維護和公共服務支出總額給予一定比例的限額資金補助。
市經信委副主任王敬元表示,“互聯網工業”概念由青島率先提出,而且經過了大量的專家論證,業界認為,青島探索出的互聯網工業是繼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條發展道路?;ヂ摼W工業是青島工業的生死之戰,除了海爾、紅領等企業在互聯網工業方面已經走在前頭,青島還有一大批企業在工業的關鍵環節進行了探索。
解決20項任務 建設5大平臺
據了解,“行動方案”立足我市產業基礎和發展實際,充分吸收了“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有關重點內容,綜合專家和企業意見,提出了4個方面20項重點任務。
首先,以發展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促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主要是兼顧不同行業、不同類型(大中小微)、不同層次(信息化水平)企業需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進關鍵崗位“機器換人”、實施智能化生產線改造、建設數字化車間、支持骨干企業創建智能工廠、鼓勵行業龍頭企業打造互聯工廠,推動企業兩化融合從單項應用向綜合集成與協同創新升級,由企業內部縱向集成向企業之間橫向集成和產業價值鏈端到端集成延伸。
其次,以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為突破口,促進傳統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轉型。主要是將互聯網創新基因融入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品牌營銷、售后服務等全生命周期,積極培育基于互聯網的眾創、眾籌等新型創業組織方式;大力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協同研發、眾包設計等創新設計產業;深入推廣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網絡眾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廣泛普及基于互聯網的品牌推廣、精準營銷等新型營銷方式;轉型發展基于互聯網的總集成總承包、供應鏈金融、工業大數據和云計算服務等服務型制造,打造基于平臺支撐和數據驅動、適時感知消費需求、動態配置要素資源的新型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
再次,以開發智能裝備與產品為基礎,提升裝備技術與系統集成水平。主要是針對智能制造推廣和智慧城市建設帶來的市場新需求,堅持自主開發與協同研發相結合,推進智能制造領域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關鍵基礎工藝與共性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提升智能制造基礎配套能力;發展自主可控的工業機器人、3D打印等智能制造裝備與成套系統,推動傳統機械產品向“數控一代”、“智能一代”升級;開發智能家電、數字家庭、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終端產品,推進消費電子產品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發展軟硬兼備的工業軟件產品、系統集成與整體解決方案,促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發展;建設暢通安全的互聯網基礎設施,提高企業寬帶接入服務能力,著力打造智能裝備產業基地與產業集群。
最后,以打造云制造服務平臺為支撐,構建協同共創的新型產業生態體系。主要是突出我市具有一定先發優勢的行業和龍頭企業,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為支撐,一是依托海爾、海信等龍頭企業,打造全國最大的家電云制造服務平臺生態圈;二是依托紅領等企業,建設全國領先的服裝個性化定制云服務平臺;三是依托橡膠谷、軟控、雙星等企業,建設覆蓋行業、輻射全球的橡膠輪胎云制造服務平臺體系;四是依托特銳德等企業,建設全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智能充電服務平臺;五是依托中國3D打印創新中心總部、三迪時空等企業,建設全國最具影響力的3D打印云智造服務平臺。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軌道交通、機械裝備等行業龍頭企業,培育特色化、專業化互聯網工業服務平臺,構建產業鏈上下游互聯共享、大中小微企業協同共創的新型產業生態體系,打造更加開放包容、更具競爭優勢的平臺經濟。
發揮本土優勢 設立億元基金
“行動方案”是我市近五年發展互聯網工業的綱領性文件,順應了產業發展趨勢與發揮本土優勢相結合。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術廣泛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企業的生產模式,由此引發的產業變革不斷深化,世界各國圍繞工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競相布局,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相繼推出,“行動方案”充分借鑒,從任務到措施進行了總體把握。同時,我市一批企業先行先試,在定制化、服務化生產模式創新等方面,進行大膽有益的嘗試和探索,摸索出了一條本土化的路子。
主體目標分層與企業分類施策相結合。“行動方案”由高到低分三個層次提出了我市互聯網工業發展“555”的總體目標,建設500條(個)自動化生產線或數字化車間,打造50個智能工廠或互聯工廠,搭建5個全國領先、行業主導的互聯網工業平臺在互聯網工業全面發展中,是從低到高不同層次的目標,代表著遠中近的發展水平。同時,“行動方案”針對處在信息技術應用不同階段的企業,設置不同的目標和要求,由低到高、齊頭并進。
存量調整優化與增量培育壯大相關結合。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工業發展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行動方案”充分認識我市企業發展水平,一方面,立足存量把推進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作為重點,區分大中小企業,區分行業領域,提出不同的工作方向;一方面,著眼增量把培育基于互聯網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作為關鍵,引導全面創新,以期構建互聯網時代新的產業體系。
工業全產業鏈發展與產業跨界融合相結合。發展互聯網工業,主要是從工業出發,著眼的全市產業的轉型升級。“行動方案”既提出利用互聯網交互平臺,集成工業產品生命周期的各環節,使相關制造業與服務業一體化發展,也提出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先導作用,帶動軟件與信息服務,以及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等的開發與應用。兩方面共同推進我市產業全面向高端演進。
企業主體創新與政府引導支持相結合?;ヂ摼W工業是“互聯網+”行動計劃的主攻方向,企業是主體,但政府支持是重要環節。“行動方案”提出專門明確了支持政策,主要是:市財政設立2億元的互聯網工業發展基金,其中1.8億元作為引導基金和定投基金,其余2000萬元作為平臺建設補助資金。在此基礎上,整合利用現有相關專項資金,加大市、區(市)兩級財政投入,綜合運用貸款貼息、事后獎補、保險補償、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智能制造示范推廣與技術服務、智能裝備與關鍵技術開發應用以及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等重點領域,完善互聯網工業發展政策體系。
破解發展瓶頸 升級青島制造
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是青島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經過一百多年的歷史積淀,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市積累了基礎雄厚、門類齊全、規模龐大的工業體系,培育了數量眾多的知名企業和品牌,實現了由老輕紡工業城市向中國品牌之都的戰略轉型,對促進全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與民生改善、提升城市創新能力與競爭實力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形成歷史性交匯,給我市工業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和嚴峻挑戰。一方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在深刻改變著傳統工業的要素配置方式、生產組織模式和產業發展形態,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另一方面,我市工業發展正處于減速換擋、爬坡過坎的轉型陣痛期,傳統產業占比較高、新興產業發展不足,企業兩化融合點高面低、創新能力整體不強等矛盾問題仍然突出,保持經濟“雙中高”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互聯網工業作為互聯網創新成果與制造業各領域深度融合的經濟發展新形態,是“互聯網+”行動計劃的主攻方向,也是實現制造強國與網絡強國雙戰略目標的最佳結合。抓搶重要戰略機遇期,采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創新發展互聯網工業,成為新常態下打造青島制造升級版、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的必然選擇。
當然,發展互聯網工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青島已經成立互聯網工業發展領導小組;成立互聯網工業協會、研究院與標準化聯盟,為政府決策、產業發展提供支撐;組建專家指導組和技術服務團隊,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和技術支持;搭建全市統一的融合對接平臺,為供需雙方提供信息資源共享與技術對接服務;開展試點示范,建設體驗中心,推廣典型案例,有序推進全市互聯網工業發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