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主管的月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專欄中,以《扛起兩面大旗 決勝全面小康》為題,刊發章丘加快濟東新區強勢崛起、當好省會創新發展龍頭的經驗做法,再次把章丘工作推向了全國。
以下是文章全文:
扛起兩面大旗、決勝全面小康
章丘區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東部,面積1719平方公里,轄17個街道、1個鎮、907個村(居),人口105萬,農村人口82.5萬。近年來,章丘區全面落實市委決策部署,完善全區“1266”工作思路,加快齊魯科創大走廊、齊魯智造大走廊、沿黃生態走廊和齊魯古道·文旅走廊規劃建設,扛起實體經濟和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兩面大旗,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任務,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豐碩成果。
實體經濟提能級,筑牢全面小康經濟基礎
一是產業穩鏈延鏈。謀細做實“一高帶三新”(高端制造,新材料、新醫藥、新信息)產業集群發展路徑,實施三年倍增行動計劃,推動工業經濟規模向2000億進軍。圍繞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一鏈一策”打通堵點,協助重汽、圣泉等龍頭企業接通斷點,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圍繞延鏈強鏈,堅持存量與增量并舉,出臺產業招商新政,編制產業招商地圖,建立北京、上海等招商工作站,開展集中簽約活動,參加第二屆儒商大會、“云招商”推介等活動,簽約項目69個,總投資544.26億元。圍繞集群集聚,啟動重汽配套產業園、大漢高端建筑機械產業園規劃,加快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園、醫療器械巨型工廠。
二是企業扶優扶新。以培育“十百千”企業為抓手,以重點工業項目為支撐,加強分類指導,推動大樹壯主干、小樹快成長、老樹發新枝、眾樹成森林。開展“技改攻堅突破年”活動,實施技改項目,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步伐持續加快。建立工業大數據監測平臺,實現數據貫通、業務聯通、管理暢通。實施千家小印刷、小鑄造等特色產業治理提升,靶向指導小微企業升規納統,積極培育專精特新、瞪羚企業、單項冠軍企業,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數字化工廠(車間)認定及企業上市工作,助力企業快速發展。
三是項目做大做強。牽住項目建設“牛鼻子”,發揮大項目專班作用,健全“四個一批”推進機制,克服疫情影響,打通綠色通道,2020年276個區級以上重點項目全部開工復工,12個市級以上重點項目進展順利。依托齊魯科創大走廊,持續填實產業平臺,北京中材人工晶體研究院等項目落戶龍山人工智能谷,漢諾威技術研究院等項目落戶中意高端前沿產業園,中白新材料產業園成為全省首個新型產業用地M0示范園區,泉城科技金融小鎮吸引20家企業入駐,控股集團信用評級獲“2A+”資質。
四是服務提質提效。加快新政務大廳建設,圍繞手續最簡、環節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持續推進流程再造,推出230項容缺辦理事項,公布第一批行政審批告知清單,一事辦、網上辦、掌上辦、自助辦、就近辦、幫代辦更加便民高效。推行并聯審批和“一業一證”改革,創新推出全省首個“四證齊發”的審批新模式,打造動心、放心、舒心、安心的營商環境。出臺《關于關心關愛企業家支持企業家干事創業的實施意見(試行)》,推行企業家問需“早餐會”制度,實現有訴必應、首接即辦。
鄉村振興提特色,激發全面小康內生動力
一是組織調優做強。深入開展頭雁培育,調整村級黨組織書記198人次,公開遴選30名村黨組織書記,抓好26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用好鄉村振興專員,發掘一批能力強、勁頭足、能干事的優秀帶頭人。啟動“雙百人才、下鄉興農”,建設省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市級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基地,1人當選全省“齊魯鄉村之星”。
二是產業上下聯動。聚力“八大名品”培育,實施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新六產”融合發展雙輪驅動,上線中國大蔥網,簽約拼多多電商,推進“網紅”賦能,聯合中國物媒平臺,打造線上名優特產品商城。完成章丘大蔥傳統種植保護區提升及智慧農業系統建設,高官甜瓜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運營,中國農科院龍山小米首席專家博士工作站揭牌。辦結全市首筆“地押云貸”業務,農貸資金一鍵流向田間地頭。
三是環境內外兼修。深化三大示范片區(三澗溪、東方商人、白云湖)和樣板村莊建設,擴大三澗溪村聯帶示范效應,推廣官莊街道“黨員領著群眾干”經驗,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全域展現美麗宜居鄉村風貌。強力推進“三大革命”和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改廁驗收,飲水安全工程整體收尾,“四好農村路”建設即將全面完工,207個村街道硬化工程、100處鄉村客運站點建成,實現城鄉公交全覆蓋。加快實施荒山綠化、山體修復和退耕還林,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5.6%。
四是文明勁吹城鄉。深入實施以“百家媒體瞰章丘、百名作家寫章丘、百名書畫家繪章丘、百件歌舞曲藝作品頌章丘、百名宣講員贊章丘、百名攝影家拍章丘”為主要內容的“文藝六百”工程,加強文藝創作,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實施“百姓舞臺”提升工程,基層文藝隊伍1000多支、文藝骨干5000余人,每年舉辦文化惠民演出200余場次。以創建文明城市、打造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為契機,建成18個鎮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823個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3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文明村鎮達標覆蓋率達85%。常態化開展道德模范、十佳文明市民等先模人物評選活動。深化移風易俗,樹立新風正氣,發揮黨員干部、紅白理事會作用,疏導結合治理亂埋亂葬,引導群眾移風易俗,白事簡辦、紅事新辦蔚然成風,被確定為全市唯一省級婚俗改革試點。
五是人才扎根聚集。制定鼓勵回鄉創業政策22條、人才新政20條,以招募鄉村振興合伙人、特色產業聯合體等形式,吸引500多名人才回鄉,100多人在特色種養、社區服務等項目上結出成果。加強與駐濟高等院校合作,開展農村電商、品牌營銷等針對性培訓,建立省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市級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基地各1處,圍繞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等重點,采取財政補助、委托培養等方式,培育亟需人才。開展“雙百人才下鄉興農”行動,聘請百名專家包村共建、百名實用人才入戶幫扶,聘請各界優秀企業家作為創業導師,對年輕創業者實施“傳幫帶”。設立500萬元專項資金,每年篩選扶持30名優秀創業人才,堅持落實人才住房、戶口遷轉、生活補貼等服務,實現待遇留人。
群眾生活提品質,擦亮全面小康鮮明底色
一是基礎設施快速推進。膠濟鐵路章丘站、青銀高速改擴建工程建成投用,繞城高速二環線東環段即將通車,濟萊高鐵、小清河復航、濟高高速等工程加快建設,軌道交通8號線、濟濰高速、繞城公路二環線等項目即將開工,互聯互通、內外聯通的綜合交通網絡進一步拓展?!叭觾珊敝卫砉こ獭ⅰ皟蓹M五縱十二沖溝”水網體系建設有序推進,東湖水庫改造、白云水庫工程加快建設,白云湖增容1500萬立方米,生態防洪綜合功能全面提升。
二是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攻堅戰,淘汰落后工業爐窯,完成1.1萬戶“煤改氣”“煤改電”入戶核查,購置新能源公交車60輛,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投入運行,日處理生活垃圾1200噸,年發電1.63億度。開展涉水重點污染源達標百日攻堅行動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完成18處破損山體治理。
三是民生實事順利實施。開工安置房150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開工。成立青未了幼教集團,東城實驗學校等16個中小學、幼兒園項目進展順利,教育資源更加優化。東部醫療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基本建成,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制度更加完善,入選“2020年中國醫療服務百佳縣市”十佳榜。把就業擺在優先位置,加大援企穩崗、減免社保繳費等力度,推進專業勞務合作組織向農村延伸。完善提升養老服務設施,對區級養老服務中心、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農村幸福院進行改建擴建。
四是城市治理更加精細。堅持“四城”共建,深入推進十大行動,常態化開展文明城市創建。發布“中國龍山泉韻章丘”省內首個城市區域品牌,凝練“新時代闖關東精神、新時代鐵匠精神、新時代儒商精神”三大硬核精神,內聚外引效果凸顯。堅持黨建引領、網格下沉、力量整合,推廣“巷長制”,探索“五治融合、五化同步”社會治理綜合服務新模式,疏通城市“毛細血管”,打造新時代“章丘經驗”升級版。深入開展平安建設,開展多元矛盾糾紛化解,以《民法典》為重點深化“法治六進”,扎實開展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全力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脫貧攻堅提質量,確保全面小康一個不少
一是突出抓好黨建引領。開展以“單位聯百村、干部帶萬戶”為主要內容的聯帶扶貧行動,統籌安排190個機關企事業單位、3992名黨員干部包聯所有貧困村和貧困戶,選派160名優秀后備干部、業務骨干擔任駐貧困村第一書記,全部脫產駐村,非貧困村以責任片區為單位派駐工作隊,確保幫扶體系完備、幫扶工作順暢。
二是重點抓好產業扶貧。實施一批產業扶貧大項目、好項目,2016年以來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41個,總投資1.39億元,2019年底產生收益1366.54萬元。大力實施光伏電站項目,總投資6300萬元,建成光伏電站83個,實現貧困村全覆蓋,產生收益2300多萬元,惠及全部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帶貧益貧成效顯著。
三是全力抓好扶志扶智。創新實施孝善扶貧模式,通過發放孝善扶貧補貼金,激勵貧困老人子女主動承擔贍養義務。大力開發扶貧專崗,由政府購買服務為貧困群眾量身打造就近增收平臺。全力做好就業服務,通過免費技能培訓、組織定向招聘、設立就業扶貧車間等方式,帶動近700名貧困人口就業,為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
四是統籌抓好行業及社會扶貧。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推進貧困群眾行業幫扶政策應享盡享,織密返貧防護網。建立完善義務教育分類控輟保學動態監測機制,加強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建設,實現資助政策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蓋。全面實行慢病簽約幫扶、住院“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有效防止貧困群眾因病返貧。堅持全面排查、應改盡改、動態監管,實現貧困群眾危房鑒定全覆蓋,全力保障貧困群眾住房安全。發揮社會力量,并對愛心企業、創新項目加大表揚力度,人人關心扶貧、人人參與扶貧的氛圍更加濃厚。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