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經濟日報頭版以《山東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老樹樁上生新芽》為題,聚焦山東進行報道,以下為報道原文:
行走在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的中科院空天信息科技館,聆聽著有關行波管、浮空器、數字地球等尖端科技的介紹,記者不由生發感慨。時空交錯,這座今年4月份剛剛落成的高科技產業展示場館,以及與之相關的行波管自動化裝配試驗線,恰恰都建立在濟鋼集團已經停產的鐵礦舊址上。
“老樹樁上生新芽?!边@既是濟鋼集團轉型發展的鮮活比喻,更是山東省推進新舊動能轉換、追求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自2018年全面啟動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以來,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效益不斷提升,煥發出勃勃生機:
新里看“加”,2019年“四新”經濟增加值接近2萬億元,占GDP比重從2017年的21.7%到今年有望破30%;
舊里看“減”,累計治理“散亂污”企業超過11萬家,關閉退出化工生產企業1800多家,去產能鋼鐵退出1228萬噸,煤炭退出2807萬噸,電解鋁退出562萬噸,焦化退出1356萬噸;
結構看“轉”,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由2017年的59.6%提高到2019年的78.4%,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技術改造覆蓋面達70%;
發展看“活”,3年來,市場主體增長46%,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番,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數量全國第一,全省進出口首次突破2萬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高于全國1.9個百分點……
今非昔比的山東,通過新舊動能轉換,經濟駛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系統推進,動能轉換跑出加速度
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是事關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中之重。
第一個“重”,是負擔之重。長期以來,山東形成了傳統產業占比偏高、產業結構總體偏重、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偏大等結構性矛盾,傳統產業占工業比重約70%,重化工業占傳統產業比重約70%,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不可承受、難以持續之重。
第二個“重”,是責任之重。作為我國由南向北擴大開放、由東向西梯度發展的戰略節點,也是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傳導的重要節點,山東的經濟體量、經濟結構和地區差異,在全國具有典型意義。解決好山東發展的問題,對全國特別是北方地區和產業鏈中上游地區具有重要的示范帶動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發展寄予厚望,明確要求山東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思路,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推動基礎設施提升,推動海洋強省建設,推動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有效進展。
2018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成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
風生潮起,只爭朝夕。自當年起,山東每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都圍繞新舊動能轉換召開主題大會,省委書記劉家義部署工作,環環相扣、層層遞進。2018“啟動年”,確定了“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的總體安排;2019“落實年”,提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全局性戰略重點,其關鍵是產業、核心是項目;2020“攻堅年”,全面部署了人才制度、財稅金融、資源環境、開放倒逼、優化法治環境等九大改革攻堅行動。
新舊動能轉換,說到底是一場涉及思想觀念、生產方式、體制機制、工作模式等諸多方面的革命性變革。具體推進過程中,山東秉持“三個堅決”的總體思路?!皥詻Q淘汰落后動能,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以動能轉換的戰略支點,撬動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省長李干杰表示。
每一個“堅決”背后,都是把“規劃圖”變成“施工圖”、把“時間表”變成“計程表”的扎實行動。常務副省長王書堅介紹,為確保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順利實施,山東認真鉆研“10+3+4”這道綜合題——培育壯大“十強”產業,強化創新、改革、開放“三大動力”,推進“放管服”、制度創新、干部人才、交通運輸“四大支撐”。
從高位推動的組織領導體系,到創新專班領銜推進機制,從系統配套的規劃政策體系,到閉環有效的監測考核體系……山東用系統推進的“組合拳”開辟出動能轉換新天地。
新故相推,“十強”產業夯實支撐力
“以前開辦企業要拿著9份材料,跑6個部門、排6次隊,現在用‘泉城鏈’,只需一次掃碼認證,35分鐘就能拿到營業執照和公章。”在濟南,說起對“放管服”改革的感受,人們總會提起“泉城鏈”。
基于自主可控的區塊鏈技術,“泉城鏈”在全國首創了政務數據可信共享新模式。專利技術的擁有者山大地緯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人工智能+區塊鏈”為核心驅動力,不僅實現了自身加速發展,成為省內首家登陸科創板的軟件企業,更為營商環境、金融服務、醫養健康、智能用電等多個領域和產業賦能,顯現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強大輻射力。
為將新舊動能轉換落到實處,山東確定了重點發展壯大的“十強”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醫養健康5個新興產業,以及高端化工、現代高效農業、文化創意、精品旅游、現代金融服務5個傳統產業。
“這些產業的確定,既是立足山東現有的產業基礎和條件,通過挖掘潛力、加快升級,做大做強優勢產業;也是緊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趨勢,謀篇布局未來產業。”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辦公室主任周連華說。
培育壯大“十強”產業,是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任務,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重要抓手。通過點上突破、連點成線、延線成面、聚面成體,山東在產業布局結構、技術路徑、生態演進等方面,積極探索存量變革和增量崛起并舉的高質量發展之道。
——產業結構高端化。對新興產業,堅持高端引領,瞄準技術前沿,加強前瞻布局,培育高端產業集群;對鋼鐵、煉化等規模較大、具有一定優勢的傳統產業,則通過結構調整、信息技術賦能等方式,推動其轉型升級,向高端化邁進。
——產業布局集群化。今年以來,全省分兩批認定了73個“雁陣形”產業集群,探索形成了“產業園區+創新孵化器+產業基金+產業聯盟”一體化推進模式,帶動產業園區化、集聚化、高端化發展。目前,73個產業集群總規模達4.5萬億元,7個集群入選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數量居全國首位。
——產業發展生態化。針對產業生態不系統不完善的短板,山東全面梳理“十強”產業空間布局和體系結構,精準繪制重點產業鏈發展路線圖。如今已擁有中國500強企業5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3家,分別居全國第三位和第一位,逐步形成了“參天大樹”與“灌木叢”共生互存的產業生態。
不同而和,“三核”引領打造主引擎
走進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的“日本國際客廳”,融融暖意圍裹周身。原木色格柵營造出淡雅的日式風格,圍棋、茶道等元素一應俱全,各類提示牌上也標示著中日兩國文字。在這里,雙方的地方政府、企業、商會等,通過展示、推介、路演、接洽和交易,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集聚和流動起來。
目前,以日、韓、德、以色列、上合組織國家為對象的“國際客廳”,成為青島的開放新名片,也是山東、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合作的新平臺。作為全省發展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青島通過釋放自貿試驗區、上合示范區等多個國家戰略的疊加效應,著力打造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形成東部地區轉型發展的增長極。
與青島交相輝映,濟南、煙臺各展所長,率先突破,輻射帶動,共塑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三核引領”的總體布局。
作為省會城市和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濟南強化“中心”定位,依托浪潮等龍頭企業、國家超級計算機濟南中心和量子技術研究院打造“中國算谷”,以濟南國際金融城為代表布局產業金融中心,匯聚14家“中科系”院所培育創新策源地,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扁鵲故里將嬗變為醫養新城。
作為山東工業強市,煙臺以打造先進制造業名城為主要定位,大力發展海工裝備、高端化工、先進材料、海洋牧場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推進裕龍島煉化一體化、中國海工北方總部、中國東方航天港、萬華百萬噸乙烯等標志性重點項目,創建國家工業設計名城。
“三核”猶如齊魯大地上三顆熠熠生輝的明珠,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富集的創新資源、堅定的創業決心、清晰的發展路徑加速領跑,成為帶動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的主引擎。
硬實力不斷增強。今年前三季度,這三市經濟總量占全省的比重達41.1%。
開放力大幅提高。自貿試驗區濟青煙三片區已探索形成60項創新舉措,新設立企業超過4萬家。濟青煙國際招商產業園建設也已高標準啟動,已落地世界500強企業項目12個。
帶動力顯著攀升?!叭恕弊鳛槭洕湍z東經濟圈的龍頭和重要板塊,帶動了交通設施、產業體系、生態環保、文化旅游等一體化發展的全面起勢。
聚精會神圍繞高質量發展、心無旁騖服務高質量發展,頭拱地、往前沖,保持定力、久久為功。新舊動能轉換的生動實踐,為山東帶來全方位的巨大變化,把“三年初見成效”從藍圖變為現實。
當前,全國上下都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面向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山東將通過進一步釋放創新、改革、開放活力,取得新突破,塑成新優勢,邁向新征程。
來源:經濟日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