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成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創新中心”,推動海洋監測儀器尤其是海洋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的研發和應用。
●11月24日,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與山東山科創新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將共同成立兩家產業化公司,推動海洋監測設備的國產化。
●突破“卡脖子”技術,以科技創新不斷提高國產海洋監測儀器的水平,以成果轉化帶動海洋監測儀器行業的發展。從基礎研究到科技突破再到成果轉化,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打通了產業發展的全鏈條。
11月20日上午,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青島膠州上合示范區中央廣場隆重舉行??偼顿Y567億元的20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456億元的6個項目簽約落地,“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創新中心項目”(以下簡稱“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作為重點項目之一舉行了簽約儀式。
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上合示范區建設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舉措,是推進山東海洋強省建設和海洋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是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創建“四個示范”重點項目之一。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定位于新型研發機構,占地面積約200畝,建筑面積約20萬平方米,依托國家海洋監測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聯盟理事長單位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牽頭,聯合上合示范區管委會共建,由青島市科技局、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共同支持建設。
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秉承“開放共享,合作發展”的理念,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山東優勢,按照“四梁八柱”的總體布局,建設“一中心兩院一園區”,實行以國際合作為主導、以資本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的“國合+科研+教育+產業”四位一體的發展模式。
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以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海洋科學與技術創新中心為目標,聚焦國際合作交流、國際化教育、科研與產業技術研究,面向上海合作組織及“一帶一路”國家共建共享海洋科學與技術共同體,支撐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中心旨在構建海洋國際合作、科、教、產全鏈條深度融合的開放式、集聚化生態圈,形成發達的海洋科技全球創新網絡和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成為國際合作的新標桿、海洋科技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地、海洋科技人才培養的新搖籃、共性關鍵技術的策源地、海洋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器和智慧海洋產業發展的先行區,為建設海洋強國和落實山東省海洋強省戰略獻智助力。
久久為功:在海洋監測儀器領域長期保持“四項冠軍”
近幾年,海儀所利用幾十年來從事海洋監測儀器研發的基礎,立足多年來在國產海洋監測裝備總體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優勢,刀刃向內,轉型變革,從集成技術和集成裝備的優勢化發展,進一步向國產化替代、“卡脖子”技術方向突破。
從基礎研究到科技突破再到成果轉化,海儀所打通了產業發展的全鏈條。面對國內海洋監測儀器行業“高端產業低端化”的發展現狀,海儀所以“舍我其誰”的歷史定位和現實擔當,大力推進海洋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的國產化。
與青島其他涉海高校、科研院所較少研發和銷售海洋監測儀器不同,海儀所作為“賣家”的身份顯得獨樹一幟。作為國內最早成立的一批從事海洋監測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的科研院所,近60年來,海儀所在海洋監測儀器領域建立了話語權,也極具代表性。借助于集成技術的不斷積累和擴大優勢,海儀所研發的浮標、臺站、氣象儀等裝備,目前幾乎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
具體來看,海儀所及孵化企業在海洋監測儀器領域長期保持“四項冠軍”:國產海洋監測裝備總體市場占有率第一;船舶氣象儀國內軍用市場占有率100%;海洋資料浮標國內市場占有率90%以上;海洋臺站占我國海洋臺站觀測網的60%以上。
有成績,也有清醒的認識。一說起海洋監測儀器領域,海儀所所長鄭軼常常用“挑扁擔”來形容:“扁擔上有三個重要位置,支點是集成技術和集成裝備,目前國內的水平不落后于國外,甚至在很多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前端是海洋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后端是儀器數據信息的處理,這兩個點因為落后國外太多,以至于扁擔兩端過于下沉,到了挑不動的程度,亟須發力。”
當前,我國海洋基礎傳感與核心儀器領域的核心技術自給率仍然比較低,缺少總體水平超過國外、居世界領先水平的同類產品。
“如果前端的核心傳感器和高端儀器不行,那么扁擔上的支點做得再好,也無法挑起整個海洋監測儀器領域的發展。”鄭軼說,我國每年購買進口儀器不僅花費巨額科研經費,而且在重點領域存在被國外禁運的風險。國內海洋監測儀器行業陷入“高端產業低端化”的怪圈,實現海洋監測核心傳感器與儀器的自主可控,已經刻不容緩。
戰略轉型:向國產化替代、“卡脖子”技術突破方向發展
先是亮相“2020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隨后又在“2020青島創新節”上展出,日前,海儀所推出的系列熒光傳感器,解決了熒光傳感器核心傳感技術“卡脖子”問題,成為其戰略轉型的一個典型案例。
“熒光傳感器是對溶解氧、CO以及pH值快速響應的光學傳感器,在水產養殖、醫療診斷、海洋地球化學和環境監測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焙x所光致發光與熒光傳感檢測團隊負責人姜子可介紹,目前,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熒光傳感器生產廠商幾乎全部為國外企業,國內企業尚無自主研發、批量生產能力。
不僅僅只做系統集成,經多年攻關,海儀所還成功突破傳感膜研制、熒光信號采集系統、信號校準等多項核心技術環節,成為國內唯一掌握熒光傳感器核心傳感技術的機構。姜子可介紹,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海儀所已推出不同參數的近10種熒光傳感器,最高精度的完全可以和國際大牌媲美,目前正在優化硬件,完善整個產品體系。
隨著系列熒光傳感器面世的,其實還有聲學釋放器等系列海洋水聲傳感器、金剛石薄膜電極式海洋鹽度等系列化海洋溫鹽深傳感器、系列化海洋資料浮標和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傳感器。近期,海儀所陸續推出的幾款新產品,都在凝練和指示著一個方向,即推動海洋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的研發,向國產化替代、“卡脖子”技術突破方向發展。
“按照不同功能分類,海儀所已經完成了近10類海洋核心傳感器的國產化替代?!编嵼W表示,“十四五”期間,預期實現25類以上海洋監測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的國產化替代或“卡脖子”技術突破,力爭全部海洋傳感器一半以上實現國產化。
成果轉化:把海洋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打造成貨架產品
技術實現突破后,接下來重要的一步是實現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把研發出的海洋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打造成貨架產品,就成為海儀所的下一步目標。
“不過,國內的海洋監測儀器進行成果轉化,一直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编嵼W介紹說,海洋傳感器雖然品類較多,又極其重要,但受制于行業的特殊性,大規模應用的儀器相對較少。除水產養殖等特定領域,使用海洋傳感器一般都是國家行為,很少與老百姓相關。因此,面對技術密集度較高、風險較大的海洋儀器項目,真正愿意大量投入經費進行成果轉化的還是相對偏少。
此外,由于長期使用國外的海洋核心傳感器與高端儀器形成的路徑依賴,因此即使有可替代的國產設備研發出來,也往往缺少被使用的機會?!皣a海洋監測儀器確實有不爭氣的情況,一些設備常常指標很好,應用時卻不符合實際?!编嵼W坦言,不過,經過多年發展,很多國產監測儀器已經可以和國外媲美,但卻沒有“使用-反饋-改進”的生態,制約了進一步發展。
在呼吁出臺相關政策和加強項目立項以提高國產監測儀器使用率的同時,海儀所也從自身角度進一步尋求成果轉化的突破。11月20日,海儀所成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創新中心”,在這里,海儀所將建設國際示范學院及海洋監測裝備產業技術研究院,聚焦高端儀器與傳感器、觀測平臺技術及系統集成技術三大方向,打造海洋監測裝備領域的標桿;打造海洋監測裝備產業特色園區,孵化高新技術成果,形成若干高新技術企業,推動海洋監測裝備產業聚集化發展。
“針對目前已經攻克的‘卡脖子’技術,山東山科創新股權投資有限公司已經與我們簽署協議,將針對海儀所在熒光傳感和激光雷達上的科技突破,共同成立兩家產業化公司,對科研成果進行轉化?!编嵼W介紹說,接下來,雙方還將針對海儀所在流體機械方面的突破,進一步商談合作,成立另外一家產業化公司。作為一個長期在國家層面承擔海洋監測儀器研發生產的科研院所,在新的時代環境下,海儀所有責任站出來,以科技創新不斷提高國產海洋監測儀器的水平,以成果轉化帶動海洋監測儀器行業的發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