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后里村紅色文化廣場。(□記者趙德鑫報道)
圖:后里村村頭一角。
□ 本報記者 趙德鑫
本報通訊員 張圣虎 公丕翠
“在戰爭年代,全村300多口人有47人參軍參戰,14人光榮捐軀。”日前,蒙陰縣垛莊鎮后里村黨支部書記劉乃新在曉夢紀念館給前來參觀的孩子們介紹村子里的紅色歷史。
據劉乃新介紹,曉夢紀念館是臨沂市第一個村級村史文化展館。在紀念館不遠處,一棟研學樓正在緊張施工之中?!拔覀兇逶诹腥朊狭坚泥l村振興示范片區后,以研學旅行為突破點,正在建設‘燕翼故里紅色研學基地’和‘燕翼故里不忘初心教育基地’?!闭勂鸫謇镂磥淼陌l展,劉乃新把“研學游”納入了規劃之中,通過精心設計研學課題,講述山東省早期革命領導人的初心故事,開展革命傳統、沂蒙精神教育,以研學促旅游。
走入后里村,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每條小巷中架設的一道道廊架,村民們在廊架上種植了花卉、獼猴桃以及各種爬藤植物。“我平時在臨沂工作生活,現在村里的環境整治好了,住在村里就像住在景區之中。每周末自己都要帶著孩子回到村里住兩天,感覺特別舒心?!痹谝坏览燃芟?,后里村村民韓本增說。
“家庭污水現在都從下水道排走了,可比以前干凈了不少。以前街上總有菜葉子、爛面條,現在全看不到了?!闭谠鹤娱T口帶著孩子玩耍的村民徐磊對村里的變化贊不絕口。他所說的村里下水道管網,是孟良崮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的“標配”。
“俺們村去年6月開始建設管網,村里所有的街道小巷都配套建設了下水道,并在村東北角新建了污水處理站。村里老百姓知道這是為大伙兒辦好事,都很贊成。”后里村“兩委”委員劉長軍介紹,污水流到處理站后,經過MBR(超、微濾膜分離技術+生物反應器)工藝和兩級表流濕地處理后變成了清流。
綠色是后里村的名片,一方面社區自然條件優越,黃仁河穿流而過,流域開闊,水源清澈。老龍泉、幸福泉泉水充沛,一百年的柏樹現存三萬余棵,綠水青山資源豐富。去年以來,后里村以“三清三拆三整治”為重點,持續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拆除豬欄等違法建筑130余間、車庫13間,栽植綠化苗木2萬余株,投資60萬元在村內主干道建設廊架700余米。為每個家庭配備了小垃圾桶,投放了40個垃圾箱,聘請了4名衛生保潔員,負責社區內的環境衛生清理、垃圾收集。這些措施美化了環境,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兩年多虧了村里幫著俺們發展肉食兔養殖脫貧,現在存欄規模已達到400多只,同時村里設置了環境保潔公益性崗位,今年雖然遇到了疫情,但幾項加起來年純收入仍有近4萬元?!?8歲的王坤患有強直性脊椎炎,離婚后自己帶著上小學的孩子,是后里村去年最后一位完成脫貧的村民,談起這幾年家里的變化,王坤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村子發展了,我們通過建立鞏固脫貧長效機制,不能讓一位村民掉隊?!眲⒛诵卤硎?。后里村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成立了池田藕、果蔬專業種植合作社,發展池田藕塘50余畝,大蒜等蔬菜種植100余畝,果品400余畝;同時鼓勵村民發展特色養殖,發展養羊專業戶兩家,存欄量200頭左右,年可收入6萬元以上,發展長毛兔養殖20余家,戶均年增收1萬元。
來源:大眾日報 0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