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落實全員育人導師制,山東省青島第二十四中學實施全員班主任。
▲市南教師爭做“四有”好老師。
■市南教師在“師德教育月”中重溫人民教師誓詞。
■青島市實驗小學通過名師工作室引領教師成長。
■市南區尊師惠師基地揭牌。
■名師、骨干教師和青年研學社組成的“靶向式”診研小組進行課堂診斷研析。
讓孩子享受好的教育,是家長共同的心聲,而“好教育”需要“好師資”來成就。如果把市南教育比作島城教育地圖上的一片高地,那么優質的師資無疑是筑就這片高地最為厚重的基石。
作為全國教師教育特色示范區,市南區在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道路上始終大踏步走在前列。特別是今年5月,市南區在全省率先以區委區政府名義出臺 《關于市南區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通過頂層設計,直面問題,堅持體制機制創新,破除人事管理體制藩籬,創新教師培養機制,構筑教育人才“引育”新高地。今年9月,在全省教育改革發展專題研討班上,市南區作為全省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唯一典型進行發言。
“教師是教育發展最寶貴的資源,市南區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人才戰略’的重要環節來抓,以改革之力推進教師之治,全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推動區域教育發展邁向更高水平?!笔心蠀^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王軼強表示。
建平臺、搭梯子,為校長教師“量身定制”發展方案
“青島市實驗小學名師多,青年教師發展勢頭猛!”提起這所島城名校,人們總是不禁對其師資力量豎起大拇指。實際上,這背后是一系列制度的支撐和平臺的構建。為引領青年教師成長,學校構建了《教師發展結構圖》,在制定《教師專業發展梯級規劃》的基礎上,實施《青島市實驗小學教師個人發展規劃》,讓老師的發展有目標、有路徑、有抓手。
以點看面,市實驗小學的做法是市南區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個縮影。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市南區通過一系列制度改革,為教師們建平臺、搭“梯子”——深化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增強教師使命感;推進“校長學院”建設,提升校長領導能力;實施教師分層培訓,提升教師專業素養;開展“種子教師”培訓,提升團隊攻堅能力。通過實施《市南區“四有好教師”專業素養提升工程(2019-2022年)》,構建縱向銜接、點陣互促的培訓結構,推動形成分類別、多形式、重實效的校長、教師隊伍培訓新格局。
德者業之本,業者德之著。市南區構建常態化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體系,把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納入培訓課程,為教師“固本培元”“補鈣壯骨”。通過集中培訓、網上研修、自修閱讀等方式,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融入教師教育、融入學科專業、融入教學實踐。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固定在每年3月、9月開展師德教育月活動,集中推介優秀教師、師德標兵、最美教師、教書育人楷模的先進事跡。建立反向約束機制,出臺《市南區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實施細則》,為每位教師建立《師德師風檔案》,制定具體可行的師德師風正面負面清單,把師德師風與教師資格注冊、考核評價、評優評先、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等掛鉤,實行師德失范“一票否決”,形成崇尚優良師德師風的濃厚氛圍。
如果沒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再高尚的師德都會顯得蒼白。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為提升校長領導能力,市南區在全市首創“校長學院”。“校長學院”從黨建工作、規劃學校發展、營造育人文化、領導課程教學、引領教師成長、優化內部管理、調適外部環境等領域設置培訓課程,采用集中學習與崗位研修相結合、線上學習與線下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來開課,既緊盯教育教學改革前沿的探索,又從學?,F狀出發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為校長們的專業發展提供專業服務。市南區同時制定了相應的培訓班管理制度、績效考核制度,加強對校長培養過程和專業發展狀況的動態管理,確?!靶iL學院”培訓工作高質量、高水平推進。
為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市南區實施教師分層培訓。聚焦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內容與方法,圍繞“悅動課堂”實踐與研究、課程深度構建、“四位一體”學校體育和美育目標等,開展新教師入格培訓、班主任高格培訓、學科帶頭人風格培訓等多專題、多層次培訓。
為保障區域重點項目精準落地,市南區還創新開展“種子教師”培訓,通過組織系統性培訓與實踐研究,培訓一批“海洋教育種子教師”“STEAM種子教師”“信息技能種子教師”,促進相關重點項目落地扎根、開花結果。
促交流、強招引,讓每一所學校擁有更多“好老師”
回想起擔任“共享教師”的那段經歷,青島嘉峪關學校骨干教師李霈將其形容為“為愛行走”。為響應市南區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教師跨校交流的改革,李霈作為“共享教師”,到青島鎮江路小學任教多個班級的英語課。在教學中,她的黨員先行課、家長開放日展示課、交流示范課,都贏得了家長和學校的贊賞。她還與鎮江路小學教師一起備課,取長補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肮蚕碇異邸痹诓煌瑢W校的學生、老師、家長之間流淌。
“共享教師”相關改革,所瞄準的就是優質師資分布不均衡的痛點。正所謂“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市南區通過推進教師交流招引改
革,一方面讓“好教師”流動起來,另
一方面擴增“好教師”數量,努力
讓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
校都成為師資力量強大的
好學校。
近年來,市南區破除人事管理體制的藩籬,深化教師交流長效機制,在全省率先實施學區“共享教師”制度。推行六大學區內優秀教師跨校兼課、資源共享等軟交流措施,明確把新評審通過高級職稱的教師和在同一所學校工作滿九年的新任教師納入交流范圍,配套制定交流教師和共享教師職稱評審加分、評優評先優先等激勵性措施。這些舉措有效激發了教師參與交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人力資源使用效益與教師隊伍活力顯著提升,優質師資區域布局更加均衡,“擇校熱”和教師結構性缺編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據統計,僅2019年,市南區就有182名教師參與交流,其中骨干教師占交流教師總數的72.5%。
與此同時,市南區建立人才引進長效機制,設立教育人才引進綠色通道,通過多種舉措提升優秀教育人才引進效能。一是用人計劃優先審批。2019年市南教育系統的用編進人計劃較2018年增長44%,公辦幼兒園在編教師占比達到81.06%;二是人才投入優先保障。2019年市南區用于教師招聘及教育人才引進工作經費同比增長25%,保障了人才引進工作的有序進行;三是引人制度優先創新。創新人才引進方式,構建起“1+X”多元化教師招聘補充機制(“1”是指公開招聘,“X”是指校園招聘、公費師范生招聘等)。2019年市南區共招聘教師146名,“X”方式招聘的教師占到了七成以上。其中招聘的國家公費師范生占當年山東生源國家公費師范生總數的近五分之一,數量之多,居全省縣(市、區)首位;引進 “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占招聘總數的12.33%,同比增長28.57%;采取校園招聘方式選聘的2020屆幼兒教師中,碩士研究生數量同比提高400%。以多元化招聘方式錄用的新教師綜合素養高、可塑性強,得到了學校的普遍認可。優秀人才的引入,有效推動了市南區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進一步提升。以初中為例,802名專任教師中,國家公費師范生占比已達到17.96%。
優待遇、細關懷,讓老師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說到底,保障教師待遇是激發教師活力的真招、實招。近年來,市南區積極爭取政策,拓寬教師職業發展通道,通過全區統籌專業技術崗位,不斷出實招突破解決中小學教師中高級職稱晉升問題。2019年度市南區獲評正高級教師、高級教師、一級教師的數量同比分別增長150%、82.09%、31.15%,獲評高級教師、一級教師的幼兒教師數量同比分別增長175%、160%。同時不斷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增強教師獲得感;持續深化教師人文關懷機制,增強教師幸福感。
在待遇保障方面,市南區一是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增長機制,出臺《市南區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薪酬管理暫行辦法》,建全中小學教師工資與區公務員工資長效聯動機制,在全市率先將政府獎勵性績效工資納入區工資統發庫,在體制機制上確保了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區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二是完善教師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將薪酬制度改革與“三定一聘”工作相結合,充分發揮績效工資分配的激勵導向作用,根據教職工的職責、業績、貢獻,合理拉開差距,著力體現獎懲結合的激勵約束機制,讓多勞多得深入人心、讓公平公正惠及教師。三是完善班主任津貼制度,出臺《關于完善中小學班主任津貼制度的通知》,將班主任津貼由人均每月800元提高到1000元,在全市率先實現每人每月1000元的班主任津貼全部由區財政足額保障,不再占用政府獎勵性績效工資總量。
在人文關懷方面,市南區探索建立尊師惠師工作機制,依托駐區商業綜合體成立全國首個面向教師群體的“惠師基地”,教師憑專屬的《市南區惠師基地護照》,就可在惠師基地盡享停車免費、免費觀影等特惠。成立市南區“惠師聯盟”,聯系對接83家惠師企業,廣泛開展惠師企業活動,推出近百項優待教師服務項目,惠師項目的廣度和領域得到進一步延伸。在每個學校成立教師解憂中心,累計為教師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80余件,努力讓每一名教師都能靜心從教、安心從教。實施教師隊伍免費早午餐工程、健康體檢等一系列惠師之舉,把工作一點一點做到老師心坎上,有效激發了全區教師的工作熱情,進一步提升了教師的職業自豪感、幸福感。
以改革之力推進教師之治,一系列改革創新“組合拳”,有效激發了教師隊伍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2019年以來,市南區共有2名教師獲評全國優秀教師,4名教師成為齊魯名師培養人選,29名教師獲評省市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129名教師獲評區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100名教師成為市南名師培養人選,全區具有區級以上榮譽稱號的骨干教師達52.3%。
(王沐源)
專家點評
改革創新,激發教師內在活力
青島市市南區教育和體育局申報的教育改革成果 《以改革之力推進教師之治》,緊扣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主題,基于推動縣域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大背景下,聚焦縣域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制定出臺一系列的文件政策,創新政策舉措,強化系統治理,激活內在活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 《關于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與教育部、省市出臺的上級文件政策對標對接,系統構建政策體系,在優化教師治理體系和提高治理能力上做出了重要的探索。
二是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深化教師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制定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舉措,建立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打開人才引進大門,打通人才發展通道,有力保障教師工資待遇,激發教師工作熱情和活力,切實解決了長期困擾教師隊伍健康發展的多方面矛盾,取得了顯著成效。
三是《以改革之力推進教師之治》成果,集中反映了縣域教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普遍面臨的問題,《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大量報道了該區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發展成效,取得的經驗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是一項引領縣域教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教育改革創新成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