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訊(記者 李澍)為進一步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選拔模式,提升學生科學與創新素養,2020年11月18日,第二屆青島市STEM協同創新聯盟研討會暨市南區STEM教育研究成果展示會在青島嘉峪關學校舉行。
開幕儀式上,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孫剛致歡迎詞,與與會代表一起回顧了青島市在STEM教育方面的研究歷程,展望了未來的愿景。
微信圖片_20201118165357
隨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劉志剛、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孫剛、青島市市南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衛為第二批中國STEM教育2029創新行動計劃領航學校的青島嘉峪關學校、青島第39中學、青島大學附屬中學授牌。
青島嘉峪關學校劉群校長以《 “海洋STEM”軸心融合育人模式的實踐創新研究》為主題,介紹了學校以海洋教育為背景,以“STEM+”這一軸心為創新發展引擎,以問題為導向,以多學科融合為主要方式,突出融合化、課程化、項目化、生活化等特點,繪制具有真實情境、跨學科融合、跨學段研究、評價遷移等核心特征的課程圖譜,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之后,嘉峪關學校邢錦竹老師攜手科技辛有生老師一起執教了《“瘋狂”的小車》一課。以現實生活中學校食堂送餐的一個難題引發學生的思考,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協作,通過繪制設計圖、搭建模型、模擬測試、成果演說、反思評價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有效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究能力。
四年級六班同學以《STEM背景下的海洋牧場初探》為主題,以歌劇表演的方式,匯報了鋪設海草、搭建魚礁、養殖海洋動物、監測觀察的實踐操作,展示了建立起的一個個千姿百態的小小海洋牧場,得到了與會代表的高度贊揚。
五年級一班則以《趣繩巧系之STEM》為主題,將小小的繩結串貫穿了古今文化,從歷史起源、航海中的實際應用以及中國傳統文化這三個方面展現了對結繩的研究過程,呈現出嘉峪關學校學生較強的探究力和合作力。
聯盟校分享
青島朝城路小學鄧曉紅校長以《創見:STEM校本課程研發的學校樣例》為題,介紹學校以《走進太陽系之旅》課程研發為抓手,從學習需求出發,確定課程目標,聚類形成課程框架,基于特點確定教學模式、評價方式,探索了行之有效的課程研發模式和工作流程。
青島香港路小學于慶麗校長圍繞“創新實踐 賦能未來——STEM課程的校本行動研究”這一主題,立足學?!靶腋H钡恼n程規劃,從整體架構、選點實施、研學結合、總結提升這四個方面交流了學校STEM課程的融合研究情況,彰顯了STEM課程的校本特色。
青島市實驗小學胡繁華副校長的《以融合的力量,探索STEM教育本土化實施路徑》,展示了學校通過四大行動,即建設學?!皩W生核心素養框架”、構建學?!癝TEM+”課程框架體系、重構基于“櫸樹文化”的三大課程群、建立師生全面評價體系,融合多元路徑,實現創新發展。
萊西實驗小學徐雷校長以《依托校內外教育資源,建設STEM教育特色學?!窞轭},介紹了學校根據新的教學理念和課程改革的需要,探索出“4C”課堂教學模式即:聯系、建構、反思、延續,將課堂從校內搬到了校外。新增設了10余處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開展活動。
青島弘德小學王汨金校長以《多元融通 無限創想—青島弘德小學STEM教育探索》為題,闡述了學校致力于培養學生未來學習能力,在現有國家課程體系下,與學科學習相融合,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與未來科技相聯合,探索STEM項目課程,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青島第六十七中學??萍紕撔陆逃撠熑诵涎┟防蠋焽@“STEM教師培養的一種途徑”,介紹依托我國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的建設成果,培養STEM教師是一種具有理論依據的、可行的、高效的途徑。
專家引領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劉志剛帶來了《中國STEM教育2029行動計劃解讀—學校開展STEM教育的策略與方法》的專題講座。劉主任強調,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需要根據國情整體布局,在各學齡段重點突破、有序推進,構建起良好的學校教育生態鏈,才能真正實現國家人才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加強具有跨學科背景的師資力量,幫助教師們獲得多學科STEM學習經驗,建立關于科學、數學和技術方面的本質認識和科學素養,并將STEM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