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壓油溝:助推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文旅山東

    11月13日,《中國旅游報》整版刊文《壓油溝田園綜合體 助推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以下為報道全文:

    壓油溝田園綜合體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毗鄰臨棗高速,緊靠蘭陵縣城,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項目規劃總面積34600畝,計劃總投資12億元,分兩期實施,共涵蓋蒼山街道、車輞鎮、大仲村鎮三3個鄉鎮14個村。其中一期投資4.5億元,建設過程中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布局、適度開發”的原則,對以壓油溝村為核心的5000畝山地進行保護性開發。

    項目的核心壓油溝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文化遺存,是典型的北方古村落,既是山東省定扶貧重點村,也是國家旅游扶貧試點村。依托此地獨特的資源優勢,壓油溝項目規劃建設居旅相宜的田園式大景區,形成集古樹名木、農事體驗、文明傳承、歷史教育、休閑觀光、健康養生、特色民宿、度假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旅游景區。在這里,既有秀麗的田園風光,也有淳樸的鄉土民情,是一處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自2017年7月1日開放運營以來,壓油溝先后接待海內外游客300余萬人次,并榮獲“中國最美鄉愁旅游目的地”“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國家4A級旅游景區”“山東省旅游服務品牌”“臨沂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殊榮。值得一提的是,壓油溝項目堅持“企業+政府+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徹底改變了壓油溝村貧窮落后的局面,走出了一條龍頭企業帶動、鄉村旅游扶貧、文農旅融合發展的脫貧致富之路,2020年入選“山東省文化旅游扶貧典型案例”及“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成為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聚焦“三農”有成效

    近年來,景區的發展始終聚焦“三農”,著力打造現代化農業生態旅游項目。通過“公司+農戶”的方式,帶動群眾家門口就業創業,改善村居環境和居住條件,實施金融和產業項目幫扶,讓農民摘掉貧窮帽子,讓農村舊貌換新顏,讓農業發展產業化。如今的壓油溝,群眾年人均收入已由原來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2萬元以上。

    農商文旅大融合,農民致富有盼頭。曾經的壓油溝村因山區地理限制,雖然風景秀美,但村落發展緩慢,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借助地理優勢,保留山區村居,將壓油溝村及周邊統一改造,升級改建成蘭陵縣壓油溝田園綜合體,小山村變成了涵蓋自然景觀、農事體驗、傳統工藝和休閑養生的綜合性體驗基地。依托“三加”(農業+旅游+文化)規劃,助推鄉村振興,通過豐年大會等大型活動,曬豐收喜悅、趕熱鬧年集、賞經典民俗、展致富成果,形成了農商文旅的大融合,窮山村換了新顏,讓農民致富有了盼頭。

    新產新業大融合,農村進步有看頭。壓油溝田園綜合體內的小東山村,昔日村容村貌臟亂差,是個遠近聞名的窮村子。隨著一村一業的扶持發展,大力發展盆景產業,形成了家家做盆景、家家擺盆景、家家賣盆景的新格局。小東山村搖身一變成了綜合性盆景產業園區,村容村貌有了改觀,被前來旅游的游客親切地稱為“最美盆景村”。窮山村變了樣,農村的進步大有看頭。

    產業興旺大融合,農業發展有奔頭。壓油溝立足“農”字,以產業興旺促進鄉村振興為主導,按照“三一原則”(即一村一業、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整合蘭湖周邊資源,發展創新型生態農業,著力構建鄉村田園綜合體。目前景區已建成盆景產業園、生態蔬菜園、牡丹園和菊花生產基地等多種功能片區,正不斷加強培育區域性特色農產品品牌和生產基地,同時將生態種植與工業生產相結合,實現農業生產體系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不斷規范的高標準農田,現代化的農業園區,品牌強農、科技興農的發展戰略,讓農業發展有了奔頭。

    文旅扶貧結碩果

    昔日的壓油溝村,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產業,產業基礎薄弱、類型單一,且村里外出務工的比例逐年提高,不少貧困家庭缺乏健康勞動力。多數貧困人口思想觀念陳舊落后,依然停留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期,沒有發展動力。該地缺少能夠支撐長效增收的特色效益產業,脫貧致富難度很大。

    在上級和當地黨委、政府的主導下,蘭陵縣城投開元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注資開發建設,壓油溝逐漸摸索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扶貧路徑。

    首先是土地(荒山、耕地、丘陵)流轉分紅,讓村中每戶每人都有穩定持續的收入;其次是提供就業崗位,優先吸納本地貧困人員及子女和周邊群眾就業,安排到環衛、安保、酒店、建筑、綠化等崗位,使農民變為拿工資的工人或職業農民;第三是給有經營能力的貧困戶提供經營場所,開展各種小吃、手工藝品制作和土特產售賣,增加收入;還有就是貧困戶拿出自己破舊的老房子(多為危房)作為固定資產入股公司,公司統一修葺裝修后,作為鄉村記憶的載體面向游客,真正實現化腐朽為神奇、變廢為寶。

    為了讓村民無后顧之憂,開發方投資1200萬元建設安置樓房80套,將壓油溝村76戶群眾全部進行搬遷安置,改善村民居住條件。景區建設上按照“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思路,優先安排本地勞動力,吸納貧困人員及子女就業。當地農民短期務工高峰時達到500人次,人均月工資達2600元以上。結合企業幫扶,村里每年拿出14萬元為壓油溝村每位村民購買500元的養老保險、繳納基本醫療保險,每月為村里60歲以上老人每人發放價值60元的物資,全村實現了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基本生活保障。

    除此之外,當地利用富民生產貸、致富帶頭人貸等金融扶貧政策和旅游扶貧專項資金進一步強化幫扶成效。其中,山東省旅游扶貧專項資金140萬元用于部分設施建設,作為固定資產投資,在保證壓油溝村集體資產所有權的基礎上租賃給景區使用,運行后景區每年拿出固定收益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現金收入,既發揮了扶貧資金的聚集優勢,也保證了扶貧資產的長期收益。

    通過以上的扶貧組合拳,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每年都有了較為可喜的收入。2016年至2017年,壓油溝村土地、水庫、山地的流轉費用,扶貧產業項目以及旅游扶貧收益數十萬元,給貧困人口每人每年帶來2萬多元的收入,壓油溝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扶貧示范村;通過“公司+農戶”運營模式,積極響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不僅讓當地村民過上幸福的生活,也改變了農民固有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促使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和產業工人轉變。

    “造血扶貧”前景廣

    近年來,隨著景區開發的不斷深入,壓油溝田園綜合體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逐漸加大,不僅獲得多項榮譽,也受到了媒體的關注。面對已有的成績,壓油溝的建設者們并沒有沾沾自喜,而是在思索進一步創新發展讓貧困戶增收的新思路、新舉措,進一步實施“景區(點)幫村、旅游能人帶戶、‘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的戰略,以“造血式”扶貧為當地開拓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是實施旅游景區帶動貧困村脫貧策略,鼓勵并撬動貧困村村民積極參與景區開發建設與管理運營,提升改造壓油溝鄉村旅游度假區;二是實施旅游能人帶動貧困戶脫貧策略,鼓勵更多農村大中專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創辦經營實體,引導一批群眾開展自主創業,開辦農家樂和農家旅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三是實施“合作社+農戶”脫貧策略,成立合作社,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吸納或租賃貧困戶的部分果園、魚塘、山林、土地等生產資源作價參股,通過資源入股、投工投勞等運作模式帶動創收扶貧;四是實施“公司+農戶”脫貧策略,通過公司開發旅游扶貧示范項目帶動貧困戶脫貧,以壓油溝村為中心,輻射周邊3個鄉鎮14個村莊參與旅游開發;五是實施旅游商品研發特色扶貧戰略,充分挖掘特色的飲食文化和手工技藝,利用豐富的農副產品和竹木等資源,發展旅游食品和旅游手工藝品等旅游商品,發揮造血功能。

    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引進和培育20多家深加工專業合作社和企業進駐項目區,形成圍繞現代農業、旅游業服務的經營戶270多家??蓭?200多人就業,帶動貧困戶248戶、貧困人口396人實現脫貧,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5萬元,達到3萬元,努力實現產區變景區、產品變商品、民居變民宿,通過旅游扶貧,把壓油溝村打造成富裕的小山村,把壓油溝田園綜合體打造成助推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來源:中國旅游報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