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
很多失眠患者為入睡求助于褪黑素,網傳吃褪黑素會導致不育。
辟謠:
褪黑素(又稱褪黑激素)主要由位于人體大腦中部的松果體產生,化學名稱為N-乙?;?5-甲氧基色胺,可以參與調節人體的睡眠覺醒周期,改善晝夜節律失調性睡眠覺醒障礙,還可以改善時差變化所致的睡眠障礙[1]。除松果體外,褪黑素還來源于視網膜、血小板、皮膚、淋巴細胞、骨髓細胞、小腦和胃腸道[2,3]。褪黑素的特點為人體處于黑暗時分泌加強,而當處于光亮環境時則停止分泌。
目前研究已經證實[4],褪黑素是人體內自由基的直接清除劑和間接抗氧化劑,對細胞有保護作用。褪黑素同時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雙重特性,這個特性使褪黑素很容易通過細胞膜,不僅存在于血液中,也存在于體液中,其中包括腦脊液、卵泡液和精囊液。因此,在女性的卵泡形成過程中,褪黑素可通過抗氧化作用降低卵泡的氧化應激和凋亡,提高卵母細胞成熟、受精率和囊胚形成率;同時在男性生殖系統中,褪黑素強大的抗氧化、抗凋亡特性,可對精子、精原性干細胞和睪丸組織產生保護作用,保護男性的生育能力。目前由于輔助生殖技術日趨成熟以及特殊疾病人群的生育需求,精子冷凍保存成為一種必要的輔助手段。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作為有效的精子冷凍保護劑,維持精子的正常功能。同時,大量的研究評估了褪黑素使用后的不良反應,結果表明褪黑素沒有顯著的副作用[5],有記錄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短暫的頭暈、頭痛、腹痛、背痛、早晨嗜睡等,表明服用褪黑素較為安全,更不會導致不育。
目前我國市場上有較多含有褪黑素成分的保健食品,劑型、含量各有千秋,效果褒貶不一,沒有統一的使用劑量指導。研究表明[5],口服褪黑素在人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個體差異很大,生物利用度也從3%-33%不等,由于不同的使用者差異懸殊,褪黑素對失眠的輔助治療效果尚無一致性結論。
同時,隨著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人群活動時間延長,熬夜族越來越多,已有研究發現晚上和就寢后仍使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男性精子活力下降、濃度降低,并且睡眠時間短的男性精子總數和運動活力均下降[6]。精子活力下降、濃度降低、總數減少勢必對男性的生育能力產生影響。提示大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規律,夜間和就寢前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出現失眠,首先建議調整生活方式,發生嚴重失眠應及時就醫,在醫師的指導下規范治療。
辟謠專家:張丹, 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臨床藥師帶教師資,主任藥師
復核專家:李根,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藥學部主任,主任藥師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2017版)[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8,51(5):324-335.
[2] Hardeland R,Cardinali DP,Srinivasan V,et al.Melatonina pleintropic,orchestrating regulator molecule[J].Prog Neurobiol 2011;93:350-84.
[3] Tan D-X,Manchester LC,Esteban-Zubero E,er al.Melatonin as a Potent and Inducible Endogenous Antioxidant:Synthesis and Metabolism[J].Molecules 2015;20:118886-906.
[4]Hiroshi Tamura , Mai Jozaki , Manabu Tanabe ,etc. Importance of Melatonin in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nd Ovarian Aging[J].Internatio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20,21(3), 1135.
[5]Ruben ManuelLuciano Colunga Biancatelli,Max Berrill, Yassen H. Mohammed,etc.Melatonin for the treatment of sepsis: the scientific rationale[J].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2020,12(Suppl ):S54-S65.
[6] Amit Green, Shlomi Barak, Lior Shine, Arik Kahane & Yaron Dagan (2020): Exposure by males to light emitted from media devices at night is linked with decline of sperm quality and correlated with sleep quality measures,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DOI:10.1080/07420528.2020.1727918
本文由“科學辟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