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
板藍根、雙黃連、柴胡口服液……只要是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藥,對哪種感冒都管用,這是正確的嗎?
辟謠:
感冒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包括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通常癥狀較輕,多由病毒引起的。最常見的病原體是鼻病毒,其他還包括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而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毒力強的流感病毒引起的。
近些年來,隨著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中藥被證實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活性,通過改變病毒生存的環境,抑制病毒在體內生長,同時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從而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目的。從傳統功效來看,以清熱、解表為主,如清熱藥中的金銀花、板藍根,解表藥中的柴胡、薄荷等。
中醫大體上將感冒分成五類: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外感(胃腸型感冒)、氣虛外感、風溫熱毒襲肺(西醫所說的流感)。對于不同患者,治療時要兼顧季節、寒熱的因素,辨清病因,并根據一系列相關癥狀,進行分型治療。
風寒型感冒,為冬季受風寒所致,表現為怕冷重、發熱輕、頭痛、無汗、流清涕、痰白清稀、舌苔白等,一般使用發散風寒的辛溫解表類藥,如正柴胡飲顆粒、感冒軟膠囊、小柴胡片等;風熱型感冒,為春季或秋冬季升溫所致,表現為發熱明顯,汗出口渴,鼻流粘涕或黃涕,咽喉腫痛,痰黃稠,舌苔黃或薄白,一般使用清熱宣肺的辛涼解表類藥,如維C銀翹片、貫黃感冒顆粒、雙黃連口服液等;暑熱型感冒,為夏季濕度大、溫度高所致,表現為頭痛身重、胸悶、發熱等,一般使用清熱祛暑類藥,如藿香正氣膠囊(水)、保濟丸等。
抗病毒中藥并非都能治感冒。不同的感冒證型,選錯抗病毒中藥,不僅“無益”還“有害”,可能導致疾病加重。患者體質不同,病癥不同,證候不同,應在中醫師的診治下,通過專業的辨體質、辨證、辨病,進而組方配藥或選擇復方成分的中成藥,針對不同證型感冒來進行辨證論治。
辟謠專家:崔小嬌,四川省人民醫院藥學部主管藥師
復核專家:童榮生,四川省人民醫院藥學部主任、主任藥師
本文由“科學辟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