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9日訊 10月19日,觀海新聞記者從嶗山區教育和體育局獲悉,為提高嶗山區中小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生命奔涌·山海有約”第三屆中小學生山??萍脊澖裉煺絾?。
山海少年朝向未來的科技普及
在充分考慮到疫情影響的前提下,本屆科技節一改傳統的“線下市集”辦會模式,將主戰場遷移到線上進行,持續一個月,增加互聯網元素,學生將直接與多位知名科技教育專家遠程對話,同時增添人工智能應用,讓學生擺脫固定框架限制,可以面向未來,自由智造。
科技節施行校、區兩級聯動,在各中小學校校級科技節百花齊放外,統一設置了“生命奔涌”主題科幻畫征集、MVP(最小化可施行方案)設計線上賽、山海國際在線大講堂、海洋知識及繪畫競賽、環球自然日選拔賽、嶗山區少年科學院小院士推選等六項活動,覆蓋全區45所中小學。
在首次設置的“MVP設計線上賽”項目中,學生們以PBL項目制學習為主要形式,需要在八個給定的主題模塊中自由選題,包括了未來城市、荒島清理、動物園設計、火星移民、紙箱公園、海洋開發等全球發展議題,發揮創意思維,發起并響應倡議,加入到可持續的低碳環保行動中。
學生將通過搜集調查、比對分類、生成研究報告以及設計思維學習等方式,將同理心、幾何、數學、科學、經濟學、項目管理結合在同一門課程中,了解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不過度使用資源,在可持續發展中學習履行一名地球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不僅強調“學什么”,更加重視“怎么學”
本屆科技節盡管以線上為主,設定的項目和內容卻往往緊貼學生未來成長必需的生活及社會情感技能。科技節的初衷之一便是通過鼓勵學生實踐,讓概念變成感官可感知的顏色、尺寸、形狀、氣味、聲音、屬性等,促使學生在自然狀態下掌握表征、概念、技能和工具,開啟一條理論升華的智慧之路。
除了學科鞏固和技能習得,本屆科技節特別關注人文層面的引導,比以往更重視學生的態度、觀念、能力的學習,同時鼓勵發展人際間的健康互動。同時,還充分調動了學校的自身文化特色和科技教育優勢,在不同校園文化和觀念形塑下,激發不同的情感回應,鼓勵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主動做,積極投入、參與、互動,自主地做出計劃。
在科技之上鍍鑄生命的光輝
本屆科技節的主題是“生命奔涌·山海有約”,之所以把“生命”放在科技之上,是希望能引導學生們在探索技術進步的同時,更多的具備“以人為本”的同理心、共情力和健康普適的社會情感能力。
環球自然日選拔以及海洋知識競賽等項目的加入,就是在引導學生于科學技術之外,關注到生命和諧,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開展各類環保行動,服務他人和社區。
考慮到疫情的特殊影響,全區各中小學專門做了嚴格的防疫工作安排和預案,在活動區域劃分和人員安排時,將師生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科技節還幫助學校建立以科技輔導員為帶動者和連接者的各項目小組,激勵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既能熱情地投入由易到難的挑戰,也能夠主動地思考學習方法。讓具備各種學習愛好和水平的學生無差異產生合作,接受素養導向的教育、以終為始的設計,在這個過程中,被識別,被鼓勵,被協助,被督促,激發學生的人生理想以及使命感。
建立長效機制專注做“知識情境策展人”
通過科學普及,讓科學家精神成為孩子們培養正確人生觀、科學觀的重要營養,推動青少年科學素質快速提升,做新時代科學文明的建設者、實踐者,才能更好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人才基礎。
“山海科技節”以項目、熱情、同伴、游戲為核心的學習方法,希望能夠持續提供給學生脈絡化、情境化的學習,幫助他們在行為中思考,反復參與嘗試。
與此同時,嶗山區教育和體育局還在積極建設“科普智庫”、“少年科學院”、“創意銀行”等常設機制,幫助更多對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方案感興趣的1至9年級學生,為他們提供專業知識、技術與資源的幫助,提供來自各行各業的意見與支持,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通過不同的項目在校、區平臺上展示他們的成果,為擁有創意的學生提供機會,以便在未來更好地服務社群,回饋社會。(青報全媒體記者 韓星)
責任編輯:楊海濤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