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注入科技基因 融合全鏈資源!農業“老產業”挺進新天地

    秋收時節,濱州市沾化區的50萬畝冬棗陸續成熟,當地冬棗銷售企業加緊采摘、分揀、包裝、外銷。近年來,濱州市通過冬棗示范園區建設、品質改良、品牌打造等措施,助推冬棗產業做大做強?!跣氯A社發

    秋意漸涼,濱州市沾化區下洼鎮西孫村棗農丁太平,這幾天緊趕慢趕收完了棗樹上剩余不多的冬棗。20畝的棗園里有12畝種的是“沾冬2號”。“這種棗細嫩多汁、皮薄肉脆,一斤就能賣到30多元,還供不應求,一畝能掙5萬多元。”丁太平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種植冬棗,下洼鎮有著悠久的歷史。1984年,這里發現了56棵老冬棗樹珍稀資源。自那時起,冬棗產業開始發展,政府積極引導當地農民種植?!澳菚r候覺著多種樹、多結棗,就能多掙錢。”60歲的丁太平從1993年開始種棗,相比于在地里刨食,樹上結出的“致富果”讓他嘗到了甜頭。

    于是,越來越多像丁太平一樣的棗農開始擴大種植規模。冬棗園里密集栽種,化肥、農藥大量使用,棗農們一味追求產量,粗放管理一度讓冬棗品質受到嚴重影響。丁太平回憶,產量上去了,價格卻不行了,一斤低到只能賣一兩元錢。

    見不到效益怎么辦?幾年前,就在丁太平一籌莫展的時候,村里另一位棗農打開了他的思路。“種得多,不如種得好!”丁太平說,“人家一畝地收入比我多好幾倍,去‘取經’后才知道,他種的是沾化冬棗研究所推薦的‘沾冬2號’這個新品種。”

    如今,丁太平的棗園不僅換種了優良的冬棗品種,還用上了水肥一體化、太陽能殺蟲燈、誘蟲罐等先進的設備。經專家指導,他對果園進行了疏密間伐,一畝地里棗樹數量由原來的200棵減到了110棵,改善通風、透光等條件。同時限產提質,一個棗吊就留下幾個棗,過密的都要去掉?!艾F在這思想轉過來了,在以前可沒有這么干的?!?/p>

    丁太平近30年的種棗歷程,正是沾化冬棗產業升級發展的生動縮影。而在山東廣袤農村,不少地方有著特色鮮明的傳統優勢產業,但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有些面臨著品種老化、品質下降等困境。我省注重強化創新驅動,省農科院基本形成覆蓋全省優勢主導農業產業的技術支撐體系,各地也大力支持科研院所開展技術研發,為農業“老產業”發展增添新動力。

    與此同時,有些產業由于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弱,效益不高,對農民增收的帶動力有限。難題該如何解?

    “保鮮蒜儲存時間短、附加值較低,一個集裝箱柜子25噸的保鮮蒜出口利潤也就幾千塊錢。企業加工成蒜片、蒜粉、蒜粒后,能儲藏兩年以上,碰上行情不好的時候還可以等等再賣,且利潤能比賣鮮蒜翻倍。而加工成黑蒜利潤更驚人,能賣到50塊錢一斤?!鄙綎|鑫諾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曉彬說。

    金鄉有“世界蒜都”的美譽,常年種植大蒜70萬畝。當地在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過程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大蒜及食品加工區——金鄉經濟開發區食品產業園,匯聚了包括鑫諾在內的眾多龍頭企業,年加工能力達120萬噸。不少農民在農忙時種蒜、收蒜,農閑時變身工人,參與加工、銷售等其他產業環節,享受多重收益。

    產業要發展,服務得跟上。在金鄉縣國際蒜都中心大數據中心,大蒜種植面積、倉儲、出口、行情等大蒜大數據一目了然,讓全縣大蒜貿易公司做起外貿生意來更加得心應手。不僅僅是全產業數據,金恒冷鏈物流、凱盛國際農產品物流園、國際大蒜交易市場……當地著力提檔升級現有的大蒜交易市場?!拔覀冃陆穗娮优馁u交易大廳、結算大廳,大蒜交易實行封閉式運營,全程電子‘刷卡’自動交易結算、電視監控、電子銀行結算等現代化服務系統已經上線,完成了線上線下交易的融合?!必撠焽H大蒜交易市場管理的山東蒜都農產品物流園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杰說,“二期還要建設2.4萬噸冷鏈物流基地及大數據等配套服務商網。”

    “生產+加工+物流+科技+服務”,金鄉實現一二三產深度融合。今年上半年,金鄉大蒜及其制品出口額同比增長100.33%。

    放眼全省,包括金鄉產業園在內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已創建7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已創建52個……各地把眼光放長,在做強“一產”的基礎上,不斷做優“二產”、做活“三產”,著力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把“老產業”做成“大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來源:大眾日報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