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3日訊 為加快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青島市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實施方案》近日印發。青島將以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突破口,探索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尤其要在工業互聯網、智能軌道交通、智能家居、超高清視頻、智慧醫療等優勢特色領域“趟出一條路子”,形成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青島模式”。
根據方案,青島目標到2022年,培育10家國內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領軍企業,建設20個左右人工智能創新平臺,形成50個左右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場景,建設100個以上人工智能應用示范項目;到2025年,我市人工智能在生產生活、社會治理等方面應用的廣度和深度極大拓展,成為國內外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應用與服務產業高地,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青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于去年底獲批。人工智能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基礎型產業,更是城市競爭的焦點之一。國家開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創建,旨在建成一批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應用試驗場,不斷放大人工智能新技術、新產品的“賦能”效應。上海(浦東)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批復創建的首個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
依托自身產業特色,青島明確以“1+4”領域為先導,率先取得突破。
“1”個核心平臺。大力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構建全要素、全生產鏈、全價值鏈全面連接的新型工業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
“4”個重點產業。智能軌道交通,探索推動人工智能在軌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的運用,提高產業技術協同研發能力和增值服務,打造國際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研發制造和集成服務基地;智能家居,探索構建以孵化平臺為核心的創新生態圈,產融結合建設全產業鏈體系,打造全球高端智能家居研發制造基地;超高清視頻,探索推動產業鏈、技術鏈、創新鏈、資金鏈和政策鏈深度融合,打造國內領先的高科技產業集群;智慧醫療,探索推廣應用人工智能治療新模式新手段,加快布局精準醫療產業,打造國內知名的海洋生物醫藥研產基地。
相較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發展更加需要優良產業生態支撐。青島將實施“四項工程”,推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在產業聚集力、創新創業活力、融合創新應用等方面加快發展。
實施重點企業鏈式培育工程。鼓勵龍頭企業開放人工智能操作系統、算法框架、共性技術和數據資源,推動企業加強專利布局,牽頭或參與國家標準制定,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智能機器人、智能交通、虛擬現實等方向加快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引進孵化人工智能創新型企業,支持智能芯片、智能傳感器、開源開放平臺等領域的國內外人工智能企業,在青島市設立區域總部、創新中心、孵化基地、雙創平臺等人工智能創新機構;培育一批專業化、高端化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和園區,建立相對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推進產業鏈上下游互為應用場景、互為供求,形成整系統應用、全鏈條發展。
實施場景賦能千企千景工程。加快重點產品研發及規?;l展;發展智能控制產品,研發并應用一批具備復雜環境感知、智能人機交互、靈活精準控制、群體協同等特征的智能化設備;培育智能理解產品,加快智能語義理解、智能分析決策等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動智能硬件普及;加強人工智能在研發設計、生產運營、遠程運維服務、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應用;積極發展智慧文旅、智慧康養、智慧教育、智慧金融等智能化服務,圍繞智慧政務、智慧城管、智慧社區等創新城市管理,探索發展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等“人工智能+”新業態新模式。
實施公共平臺創建提升工程。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共同開展面向行業底層基礎技術、共性關鍵技術、應用創新技術等研發合作與成果轉化;圍繞人工智能產業數據開放、共性技術研發、資源互通的核心需求,加快建設一批技術轉移中心、檢驗檢測中心、知識產權服務中心等人工智能專業技術服務平臺;支持龍頭企業建立行業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平臺;推動智能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布局,鼓勵基于北斗導航應用的位置服務、定位導航授時體系設施建設。
實施創新生態營造優化工程。強化高端人才的培養和集聚,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開展復合型人才培養,構建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體系; 通過市場機制引導多方資本參與產業發展,引導社會資本全面打通產業發展、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生態鏈,探索產融結合的發展新模式;深化國內外交流合作,鼓勵人工智能企業在青島搭建高水平交流平臺,舉辦展示交易和會議論壇等活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欣)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