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國慶節,即墨古城南門游客熙熙攘攘,他們白天是游人、茶客、吃主兒、買硯人,晚上則變成歌迷、吧友,欣賞古城民謠季的歌手演出以及街角網紅歌手的獻藝。古城南門里左拐第三戶,“十三月民謠家”音樂民宿開門納客,這可不是普通的民宿,里面有酒吧、小舞臺、兩個頂級錄音棚、排練室以及紛至沓來的音樂圈名人,比如欒樹、比如今年最紅的西北民謠歌者張尕慫。老板盧中強,真正的身份是十三月文化創始人、近三屆即墨古城民謠季策劃人,他已經把公司的一半人馬從北京搬到了古城,連同他的貓,和一只名為“十三月”的鸚鵡。10月5日晚上七點半,古城主舞臺歌聲響起;客流數據統計顯示:入城游客2.8萬,與前一天持平。
即墨古城自2016年10月揭開面紗,2019年2月建設工程基本完工并正式開放;而后期如何注入內容、如何引入人流、如何賦能,這是即墨古城乃至全國同類項目都在探索的命題。有道是:“五年小成,十年大成”,2020年,運作五年的民謠季迎來“小成”之年,它不僅擁有“即墨古城民謠季”的品牌,還建成了“一座”帶有精良制作基地的音樂民宿,打造了“一張”本地專屬的原創黑膠唱片、形成了“一套”獨有的古城音樂綜合體的造城模式、積累了“一個”原創音樂的版權池,開始成為民謠音樂的重鎮。用盧中強的話來說:不僅是在北方,即墨古城即便放在國內也是為數不多的音樂文化綜合體之一。
2013年即墨古城開始復建,探討如何讓古城火起來、活起來就成為擺在古城團隊面前一個現實而緊迫的課題。所謂的“古城+”,就是在古城引入軟性的文化內容,即墨古城選擇了民謠,選擇了民謠延伸而來的音樂產業鏈,正如烏鎮有戲劇、平遙有攝影展、電影展,而即墨有民謠。再造一座古城絕非易事,持續地打造一個民謠節也很難,回顧古城與民謠季“共生、共榮”歷程,我們想知道即墨如何用2500多年歷史迎娶“青春正好”的民謠。
古城+,加什么?
2016年,即墨古城一期開城,當千年古城以新姿出現在世人面前時,建設者不得不去思考:古城要植入什么業態?賦予哪些文化內容?幾經探討,最終形成如下共識:即墨古城這個有限的空間,要做即墨人鄉愁的承載地、外地人認識即墨的一張名片、本地居民的公共會客廳,它除了吃喝還要有文化的調性。如何做好一座古城?他們曾帶著種種疑惑請教清華大學的呂舟先生。呂舟說:你把古城做活了,就算做好了。
古城團隊先后考察、接觸了國內外眾多“文化造城”的樣本,研究探討過諸如戲劇、漢服、舞蹈、雕塑、繪畫等各種藝術形式,都一一放棄了。最終形成共識,古城的物理空間不適合做大演藝、大制作,更適合民謠這種帶有街頭感的藝術形式:一個藝人、一把吉他、一個音箱就可以完成,一個街角就可以讓民謠存活。而且,民謠比較親民,演唱的人可以很快拉近跟歌迷的距離,觀眾也可以隨口就唱,身份調換。民謠的親民性、體驗性、互動性,跟古城的空間形態比較搭。
2016、2017兩屆民謠節之后,古城團隊認為,傳統的演唱會模式已經遇到了瓶頸,要想持續引流,就要升級到民謠季概念。此時,盧中強和他的“十三月文化”已經憑借“民謠在路上”成為音樂界民謠推廣的首選平臺,為民謠的民族化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推廣;而“新樂府”更是盧中強將中國戲曲、國樂進行跨界融合的范例,實現了十三月文化“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的slogan。在著名DJ立波的撮合下,雙方正式牽線,從2018年起,十三月團隊成為即墨古城民謠季的合作方,合作第一年就推出了長達三個月的“國際民謠季”,第二年更加長到四個月,民謠季把民謠概念從中國延伸到海外,從演出延伸到講座、大師課、音樂教育、大師工作室,從音樂延伸到旅游、美食、民宿等多種商業業態,古城一下子“活了”。
五屆民謠季辦下來,鴨綠池主戲臺迎來羅大佑、老狼、金志文、陳彼得等大牌造訪,馬頔、萬曉利、馬條等民謠中堅藝人紛至沓來,隔壁老樊、房東的貓、鹿先森等現象級歌手也點燃了歌迷的熱情。另一方面,即墨的音樂文化特別是它的非遺文化活化也找到了新的出口。即墨大鼓書、即墨柳腔紛紛與民謠音樂結合,變成了全新的“新樂府”。在古城團隊看來,古城與民謠相遇,讓即墨人多了一份精神生活的歸屬感。其次,古城有了文化旅游和商業的融合,豐富了即墨作為旅游度假目的地的服務業態,每個群體都能在古城找到最符合自我的感受。
古城深刻改變了即墨人的夜生活。民謠的到來,讓即墨人多了夜生活新“民俗”;晚上九點、十點,古城里弦歌不斷,氣氛正好,一條街有七組網紅歌手在直播表演,從馬頭琴到指彈吉他風格各異;有的酒吧營業到凌晨兩點,午夜之后北門封閉,大家改走東門。夜生活起來了,才有夜經濟,為夜生活配套的業態也跟著發展起來了。游客有體驗,藝人有舞臺。做音樂產業的落地和孵化,需要一種情懷。做演唱會很簡單,但是做成產業業態,讓民謠藝人在這里創作、體驗生活、交友會客,在livehouse現場演出,各種需求都要在古城小天地里實現。
民謠+,加什么?
除了即墨古城,十三月文化也接到了景德鎮、江蘇海門等古城合作邀請,在蘇州、南京也有過類似音樂園區的合作,然而即墨古城是堅持時間最久、影響力最大、合作層次最深的項目。盧中強表示,即墨古城有它的優勢所在,“第一,要離北京特別方便。我們到即墨北站二十分鐘,三個小時到北京;第二,要有好的氣候、好的朋友;再就是要有音樂的人文基礎。這幾條即墨都覆蓋到了?!闭f這話的時候正是國慶假期,古城“十三月民謠家”小院里暖陽和煦,這座音樂民宿被盧中強稱為“音樂人的終極夢想”:明清四合院風格,加上蘇州“右見”民宿團隊的現代美學,配以小小的戲臺;樓下“藏著”兩個國內頂級錄音棚、專業排練室,整個“民謠家”七個房間加一個小酒吧,正好容納樂隊從創作、排練、制作到生活、休閑的需求,“樂隊在這里心無旁騖,在小院里聊天、排練、錄制,出門去哪兒都方便,對音樂人來說這里很容易形成專注,是一個很烏托邦的地方?!眳⒓?020民謠季演出的泰山樂隊一進小院就被迷住了,他們向盧中強表態:“下張專輯就在這里錄制了”。
即墨古城不止是民謠之城,更實現了“音樂綜合體”的理念。2019年民謠季之后,古城計劃做一個音樂的實體項目,“當時通行的是做Livehouse,但是我覺得做這個業態太重,而且在即墨Livehouse票房不一定好。我們就建議做一個音樂綜合體,音樂人在這里可以做音樂的地方?!薄懊裰{家”今年八月落成后,第一批客人就是2020爆紅的西北民謠音樂人張尕慫和他的團隊,兩個月來,包括萬曉利、陳碩子等音樂人紛紛造訪,體驗這一具有復合效果的音樂建筑。盧中強強調,“這么龐大的帶著制作基地的音樂綜合體,在中國屈指可數?!?/p>
“民謠家”除了音樂制作,更承載著即墨古城在音樂版權領域的構想。近年來,華語音樂版權價格一路猛漲,滾石唱片的版權一年授權費高達3億,而騰訊音樂也在資本市場實現了270億美元的估值。對照周杰倫一首歌付費下載收益三千萬的案例,版權池的商業前景可見一斑。十三月擁有兩千多首歌的版權,在即墨古城錄制的專輯會不斷沉淀作品版權,即墨古城跟十三月按照50%對50%的比例分享版權收益。這種對音樂領域智慧產權的開發,也是古城的嘗試——即墨是全國第十個版權示范市,版權池的建設,使得古城打通了音樂線上交易、線下展示的通路。盧中強介紹,“現在是好的內容在線上有無限想象力的時代,疫情把線上業態催發得無限豐滿;直播也好、聽歌也好,甚至長音頻都有著足夠大的市場。即墨古城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內容生產基地,只要是好內容,在所有平臺上都有很好的傳播可能和話語權?!?/p>
音樂文化的注入,使得即墨古城前期規劃建設的匠心也得到充分體現。古城地上建筑17萬平,地下20萬平,地下面積比地上還大,設計了容納三千個車位的停車場;古城引入了頂級的舞臺音效舞美設計,每年近百場的演出,各地樂隊、音樂人都感受到了精良設備帶來的品質保障,而且一次性到位的投資模式大大節省了租賃設備的龐大開支。五年來,民謠季的入場人數從2016年的30.6萬人次增長到2018年的404萬人次,民謠季的內容也從演出、工坊、大師班拓展到酒吧、民宿、酒店、大師工作室,古城也迅速成為“青島文旅新十景”、景區人氣高企的“網紅打卡地”。
本土+,加什么?
10月7日,黑膠唱片《即墨十三月》在古城舉行首發儀式,欒樹、張栩宸等主創現身,為古城第一個唱片“碩果”助陣。這張集合“青島原創”的唱片看點頗多,老狼和青島小姑娘張栩宸合作《偷偷長大》最早在線上發布,歌詞改編自兩個山區留守兒童的詩歌,盧中強親自作曲,青島籍音樂人欒樹無償拿出了一首講述中年心態的單曲《自在·滋味》,青島說唱代表人物沙洲、原“卡奇社”主唱顆粒以及青島本土樂隊紛紛貢獻各自的作品。尤為特別的是,張尕慫與即墨大鼓書,鹿京周與即墨柳腔分別合作了單曲,成為唱片里最有即墨風情的作品。
“非遺”的活化是各地常見的難點。即墨古城的大鼓書、柳腔等非遺項目走出了一條非遺活化的新路,通過唱片介質、世界音樂模式走向全國、搬到線上,傳遞了全新的文化自信。盧中強回憶,自己在2018年注意到盲人大鼓書藝人在古城城門表演;科班出身的盧中強兩年前剛做了“新樂府”項目,敏銳地抓到了大鼓書與世界音樂結合的契機,隨即促成了盲人大鼓書與法國新銳烏德琴組合DuOuD的合作,2019年六月,《即墨盲人大鼓書》世界音樂專輯在MIDEM戛納國際音樂博覽會上盛大首發,唱片保留了大鼓書“中國說唱”的獨特韻味,又融合了烏德琴的音律和電烏德的創新,現場氣氛火爆,博覽會只得把閉館時間延遲了半小時。
《即墨十三月》黑膠大碟里,西北民謠代表歌手張尕慫與大鼓書,新銳音樂人鹿京周與柳腔分別進行了合作,在古色古香的民謠家小院里聽起來分外有韻味。即墨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宋宗軍表示,“民謠與非遺項目的跨界融合,為‘非遺活化’探索了一條新路,這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融合后的大鼓書、柳腔能夠吸引住年輕一代,把即墨本土音樂文化推廣出去?!?/p>
即墨曲藝與民謠的融合,也是十三月的強項。盧中強坦言,十三月的強項就是制作,最擅長的也是民謠的民族化,這在跟十三月合作的歌手身上有充分的體現,“蘇陽、張尕慫的西北民謠,馬條的哈薩克音階,山人樂隊的云南風情、萬曉利的呼麥、謝天笑的古箏、川子最典型的北京琴書。我們十三月的slogan就是‘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的民族音樂故事’。”從古城出發,從古城的音樂制作基地出發,民族音樂的世界化融合有著廣闊前景,“我做‘新樂府’的時候就感覺,年輕人一定會越來越關注國樂,這是血液里流淌的東西?!蓖ㄟ^大鼓書、柳腔,即墨古城給出了一個強烈的音樂人設:圍繞中國民族音樂的跨界融合。
《即墨十三月》也是對青島樂隊力量、原創音樂的再度整合;唱片里還收錄了即墨本土歌手趙海龍的作品《即墨小巷》,民謠季不斷發掘本土的優秀音樂人,他們的作品也得到了展示、制作、推廣的機會。古城的“民謠+”不止于唱片,由于民謠季的多年培養,使得原本存在的音樂吧業態迅速升級,“民謠的小屋”老板感慨,以前他很難找到好的歌手,現在古城吸引了很多歌手來表演、錄音,酒吧的演出也能吸引到優秀音樂人。民謠季打通了從livehouse到歌手、錄音棚之間的通路,同業聯盟的機會也大大增加。
2020+,加什么?
2020疫情突起,在落實常態化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即墨古城民謠季再度啟動,在國慶節期間創下了日均近三萬人的佳績,線上六大平臺直播,累計觀看人數超過200萬,單日單平臺人氣巔峰值超過34.8萬。民謠不是奢侈品,而是市民日常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古城為此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文化供給。古城民謠出生不易,生長更不容易,需要一個一以貫之的思路把它培育下去。對這種項目要有耐心,需要時間的積淀,慢慢地,它的品牌價值、產業影響力都會體現出來。
走到2020,即墨古城民謠季已經是國內堅持最久的民謠節,沒有可參照、可模仿的對象,只能一次接一次地嘗試、一個接一個地升級合作模式。在策劃人、著名DJ立波看來,即墨古城民謠季成績亮眼,更重要的是它創造了一種模式:政府主導、專家協同、專業團隊運作,開放型入口,引入多種業態,直至形成一種文化生態。
即墨古城的成功,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古城前來取經。然而就音樂風口來說,古城經歷的時間節點、市場培育和產業孵化屬于不可復制的內容。盧中強坦言,即墨古城的模式在國內是特例,圍繞古城做一張黑膠唱片,也是十三月文化創立15年來的第一次嘗試,“我們以共生的方式切入城市音樂生態,進行一個持續的打造,包括音樂IP的養成、當地音樂力量的技術加持,把我們的流量徹底賦予這個城市,做一個常態化的推廣。由于這張黑膠唱片,中唱和騰訊都加入其中,所以它的推廣有巨大的動力和渠道。”
從前期的建設到后期的文化內容注入,古城團隊耗費了大量心力,終于走出了一條內在驅動、文化引流的新路。在衡量即墨古城的問題上,需要考慮三個關系:首先是局部效益和整體效益的關系;其次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再次是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的關系??偠灾枰剂康氖?,古城對整個即墨的人流拉動多大!對市民的文明素質、對即墨人歸屬感的提升多大!對即墨的城市精神、城市文明的培養效益多大!
關于古城未來前景,宋宗軍表示“我們非常贊同陳向宏(烏鎮戲劇節創始人、城市文化學者)的一句話:專心地把事情做到極致,剩下交給時間吧”。
(梁之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