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學思踐悟】深圳精神——深圳奇跡背后的成功密碼

    深圳經濟特區四十年快速發展,不僅收獲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孕育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盤點在深圳的收獲,感悟最深的是深圳精神,青島“學深圳、趕深圳”最應該學的也是深圳精神。深圳精神,復雜而統一,共同形成了這座現代化年輕城市的靈魂,成為影響全國、被廣泛討論的熱點,可為我們學習借鑒。

    什么是深圳精神?我們看到聽到最多的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12個字,實際上,這是指特區精神,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等經濟特區共有的精神。官方對深圳精神的凝練、概括和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987年,深圳特區第一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把深圳的拓荒牛精神概括為“開拓、創新、獻身”6個字;

    1990年,深圳市召開第一次黨代會,把深圳精神提煉為“開拓、創新、團結、奉獻”8個字;

    2002年,深圳市開展了“深圳精神如何與時俱進”的大討論,最終確定將深圳精神概括為“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16個字,沿用至今。

    而在深圳體悟實訓一個月來,我感受最深的深圳精神,主要有四個方面:敢闖精神、創新精神、契約精神、法治精神。

    敢闖精神

    “青深學堂”第四季第一講,袁曉江教授講到“闖和創成就了深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時就指出,“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從“敢闖敢試”的經濟特區到“先行先試”的先行示范區,40年來,秉持這種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殺出一條血路”的路上,深圳不斷自我超越,創造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探索出一系列可復制推廣的寶貴經驗。

    深圳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績,離不開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寬容失敗的精神支柱。來深圳20多天里,先后認識了近百位企業家,聽到最多的故事就是,他們經常發現有個朋友突然聯系不上了,創業失敗回家鄉去了,但是沒過多久,又會在深圳出現,繼續創業。創業失敗在家鄉會招人白眼,但是在深圳創業失敗從頭再來,不會有人看不起。正是深圳寬容失敗的創業環境,廣大創業者在特區里有了歸宿,華為、大疆、騰訊、比亞迪等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相繼涌現引領行業發展。

    青島要打造創業之都,就要著力營造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文化和社會氛圍,不斷激發全社會的創業創造激情。

    創新精神

    “改革創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實訓上班第一天,適逢《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有關內容發布,實訓單位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陳俊鐸院長給了我條例全文,拜讀之后非常震驚。作為我國首部覆蓋科技創新全生態鏈的地方性法規,條例9章101條,作出了不少鼓勵和保護科技創新的制度設計。比如,基礎研究投入不低于市級科研資金的30%、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70%以上歸屬科研人員、“同股不同權”保護創新企業穩定發展等,力度非常大。

    要說深圳的改革創新開放,就不得不提蛇口和前海,深圳改革開放的“開山炮”是1979年在蛇口打響的,新一輪改革開放“橋頭堡”的是前海,被譽為“特區中的特區”。學習借鑒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創新經驗,加快推進青島自貿片區創新發展,是此次體悟實訓西海岸新區實訓隊承擔大課題,先后3次前往前海調研考察。2015年以來,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520項,其中,在全國復制推廣51項、粵港澳大灣區復制推廣5項、全省復制推廣69項、全市復制推廣165項,平均三天一項制度創新成果,被譽為“前海模式”,這里已經成為創新高地。

    深圳敢于創新,一個重要原因是不斷健全完善容錯免責、盡職免責制度。早在2006年3月20日由深圳市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改革創新促進條例》,就有免責條款。第四十一條,改革創新工作未達到預期效果,但是同時符合以下情形的,可以免于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改革創新方案制定和實施程序符合有關規定;個人和所在單位沒有牟取私利;未與其他單位或者個人惡意串通,損害公共利益的。剛剛公布的《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也有專門提出“建立科技成果決策盡職免責機制”。

    青島學習深圳創新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完善容錯免責機制,并形成具體案例,真正打消基層顧慮,避免決策和執行時瞻前顧后,錯失發展良機。

    契約精神

    來深圳體悟實訓第一次聽企業家講的故事就是關于“契約精神”,這位深圳企業家在北方城市要投資建設一個項目,協議內容他們逐字逐句認真研究,最后與當地政府簽署了協議,但最后項目落地時,具體合作單位要求把協議明確規定的一些內容重新評估,說“協議沒有人看的”,這在深圳是不可想象的。

    到底什么是契約精神?所謂契約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經濟社會,而由此派生的契約關系與內在的原則,是一種自由、平等、守信、救濟的精神。契約精神不是單方面強加或脅迫的霸王條款,而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礎上的守信精神。

    對契約、法治、規則的遵守與敬重,是深圳得以成就自身傳奇并持續成長的最大奧妙。敢闖精神、創新精神、實干精神等等,都建立在契約精神之上。

    而深圳之所以能夠催生出較為成熟的契約精神,與長期以來奉行的打造小政府、大社會的現代服務型政府理念有關,“有事服務、無事不擾”,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

    從實訓以來參與深圳有關項目談判情況看,在“雙招雙引”效率方面,深圳并不比青島快,但是深圳不管是企業還是政府都更講契約精神,協議條款一定會反復、認真地研究,只要協議簽定了,確定的事項嚴格執行,扶持政策清單化推送、一鍵式申請,獎勵、扶持資金靜悄悄到賬,不用到處找關系。

    這方面非常值得青島學習,一方面,政府一定要講誠信,去年以來,青島就政策兌現做了很多工作,落實了很多以前招商引資時承諾但未落實的事項,兌現了很多政策扶持資金,今年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正式印發了《關于依法推進公共政策兌現的指導意見》,將公共政策兌現納入法治框架,關鍵在于落實落地落細;

    另一方面,青島也有很多企業沒有兌現招商引資時承諾的事項,建議政府司法、法制部門牽頭,對各類協議進行全面梳理,在嚴格兌現政府承諾的同時,嚴格督促企業兌現承諾,沒有兌現承諾的,嚴格依法處置。

    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也是最好的營商環境。2019年12月,中國社科院等單位聯合發布《中國營商環境與民營企業家評價調查報告》,其中在法治環境指數得分方面,深圳位居全國第一。

    自1992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以來,深圳以敢為人先的精神開展立法工作,截至2019年年底,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共制定法規231項,現行有效法規169項;市人民政府制定規章319項,現行有效162項;今年又制定了個人破產條例、改革創新促進條例等條例,健康條例、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公開征求全社會意見。深圳初步形成了與國家法律體系相配套、與國際慣例相接軌、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法規制度框架。

    在很多深圳企業家眼里,法治化和市場化已內化為深圳最顯著的城市特色,是他們選擇深圳、扎根深圳、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青島學深圳、趕深圳,必須更加重視法治建設,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以立法創新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在改革開放更寬的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形成新的突破,特別是最近市委市政府聘任了高層次的法律顧問團,關鍵是做實,真正發揮作用,切實為改革開放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支持和保障。

    五組 張家兵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