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2日央視新聞《相對論“眾城共話”之深圳》節目采訪了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王偉中在采訪中說,深圳最大的競爭力就是人才。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從曾經的“三來一補”,到現在的創新創意之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涌現。人才是第一資源,有了人才,這個城市會持續不斷地增強競爭力。對于人才,深圳有一句口號:“深”愛人才,“圳”等你來!但這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對深圳打造的一流的人才聚集制度機制的高度概括。
1.人才引進制度與科技創新制度疊加共振,向高科技人才發出高強引力
2011年深圳市出臺《關于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的意見》,評選不唯論文、職稱、學歷、獎項,強化與產業發展規劃、原始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相結合,將海外高層次人才分為了A、B、C三類,網羅天下英才,極具前瞻性和創新性。
截至目前106批孔雀計劃人才、172個孔雀團隊帶動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一系列世界級創新成果從深圳走向全球,普門科技等在科創板上市,云天勵飛等發展成為獨角獸企業。
深圳進行人才立法,出臺《深圳經濟特區人才工作條例》及“促進人才優先發展81條”“鵬城英才計劃” 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實現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全鏈條、人才布局各領域、人才發展各層面,推動人才智力轉化為創新成果?!渡钲诮洕貐^科技創新條例》創新的“先賦權后轉化”獎勵、“同股不同權”等制度設計,為深圳引進高科技人才再添助力。
2.布局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為關鍵核心技術人才團隊筑巢
今年3月,深圳市出臺《關于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集中布局建設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重點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光明科學城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引進、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等機制為牽引,探索實行“包干價”引進首席科學家及團隊成員,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沿途下蛋”,著力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的科技研發新體系,催生實現重大科學突破和引領產業發展的新成果。目前,腦解析與腦模擬等6大裝置和深圳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技術創新研究院等7大平臺已確定落戶光明科學城。
3.科研團隊管理和激勵機制“百花齊放”,人才引進“百家爭鳴”
深圳還培育發展了新型創新載體,打造不完全像大學、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業,也不完全像事業單位的“四不像”新型研發機構,成為知識產業碰撞“火花”的有效平臺。
鵬城實驗室實行“不定編制、不定級別、社會化用人”的新型事業單位法人管理體制;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采取研發團隊分享技術股權、管理團隊合法持有股權的股權激勵機制;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創新編制管理,實行“編制到崗”模式,有崗才有編;離崗編制消等多元化的科研團隊管理和激勵機制,為深圳科技創新提供了沃土,為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奠定堅實基礎。
對標深圳的人才政策,雖然青島在人才引進方面也下了很大力氣,近期也出臺了一些有較大突破的政策措施,但高科技人才需要的不僅僅是住房、落戶、醫療和子女教育,他們更需要的是一流的科研創新技術平臺和基礎設施、自由的科研創新氛圍、高效全鏈條的的技術轉化機制和激勵機制。
青島市在人才引進工作中不僅要用好的條件吸引人才,更要從平臺搭建、科研基礎設施投入、科研成果轉化和科研人員激勵等方面下大力氣、有大突破,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五組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