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舊街區是一個城市的特殊文化標記,承載著人們對老城的深厚感情和記憶。
對老舊街區實施微改造,即是指在維持現有建設格局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通過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換、保留修繕等方式,優化區域功能、提升人居環境、激發老城活力。
在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街區、甘坑客家小鎮、南頭小鎮、大鵬所城等一批老舊街區、廠房在微改造后煥發新顏,并成為這座年輕城市新的“城市名片”和網紅打卡地。深圳老舊街區、廠房的微改造,給了我們許多新的思考和啟示。
啟示一運用市場力量導入資金活水
城市更新,資金問題是關鍵。深圳市通過政府主導、專家論證、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運作模式,積極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城市更新。市場讓企業既承擔了社會責任,又能算明白賬,還能實現發展壯大,最終實現了多贏。
如在南頭古城的開發過程中,公開招商引入萬科集團回租、建設、改造、運營,給予改造企業方萬科集團一定年限的經營權用于平衡投入;萬科集團通過導入文化創意產業,配套無明火餐飲、藝術品展銷、文化展覽等功能,增加運營收益。
運用市場規則,憑借市場之手,將原來一個以菜市場、餐飲店、舊品回收等低端業態為主的古城,轉變成為一個擁有多條特色街區的創意小鎮,解決了老舊街區改造“錢從哪來”、“資金如何平衡”的問題。
啟示二深挖傳統文化激活內生動力
“改造易、持續運營發展難”,這是很多項目遇到的共同難題。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深圳在老舊街區微改造過程中,牢牢抓住傳統文化這條根,賦能老舊街區微改造。注重對老舊街區原有風貌的保護與延續,盡可能避免“大拆大建”,沒有過度重視外觀形象,力度“修舊如舊”,在新與舊之間、動跟靜之間、歷史與現代之間實現了有機銜接,讓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直觀實現了完美結合。
如深圳在南頭古鎮、甘坑客家小鎮、大鵬所城等的改造中都試圖最大程度尋找或嫁接傳統文化的印記,“南頭1820”“牌匾故事館”“東莞會館”“我們的古城記憶館”“海防文化體驗館”等一批具有傳統文化的展館和物品,都在時刻提醒著游客停下來慢慢思、細細品,感受城市特有的文化傳承,增加了老舊街區改造后的吸引力、成長力和影響力。
啟示三綜合運用手段實施柔性治理
微改造項目和許多文化創意類項目一樣,同樣面臨著“一嚴管就死,一放松就亂”問題。深圳市根據各自項目實際,有針對性的“嚴”與“松”之間尋找“柔”的平衡點。
深圳市在老舊街區微改造后的柔性綜合治理,折射出的不僅是城市治理理念的進步,更是城市治理的成熟與自信。
注重調動網格員、義工、協會、業主等多元主體參與治理,自治氣息濃厚。如南頭古鎮的管理,既有街道、指揮部、企業運營管理方,還有南山區政府發動志愿者和義工,共同推動著街區的治理。
治理手段“剛中帶柔”,如華僑城創意街區,地面的清潔干凈與五花八門的門頭牌扁、別具匠心的墻體廣告、看似任性的門前區域,等等,讓人感受到,在嚴格的規范外,這里流露著對創新創意行為的包容,彰顯著對創新創意的尊重和支持,最大程度的激發了市場活力。
啟示四呼應市場需求實施精準供給
老舊街區如何改、改什么,不是簡單的行政行為,更多的是對市場需求的尊重和呼應市場的精準供給。深圳市老舊街區在微改造前大都會面向社會多角度聽取意見建議,深入進入方案論證,最終確定方案和推進計劃。
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和年輕的移民城市,相對較短的歷史文化與深圳快速發展的經濟,快速增長的人口與相對貧乏的傳統文化,讓對傳統文化載體的需求顯得格外迫切,南頭古鎮、大鵬所城等的微改造也便順理成章;創新創意之都建設與創新創業之城的時代賦予,華僑城創意文化街區等的微改造讓老廠房街區滿足兼具休閑與現代感氣息的創新創意街區成為了一種可能。
咖啡館、小酒吧、創意小作坊、展覽館等,既滿足了創業者的需求,也營造了創意文化,促進了創新創意產業;深圳日漸強大的影響力,帶來的不僅僅是大批游客的到來,更多的是他們來了之后看什么、感受什么、留下什么、帶走什么的問題,圍繞旅游經濟消費需求,在鋼筋混凝土外尋找并深挖文化載體和文化資源,或是嫁接相近有關文化平臺,特色民宿、專題展館等也便應需而生。
市場最具有評斷力,也最具有說服力,深圳日漸成熟完善的微改造做法,也充分說明了呼應市場需求,實施精準供給的重要性。
十組 王全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