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稻谷飄香。山東青島海水稻(即耐鹽堿水稻)目前進入成熟期。全國十大主要基地陸續開始收割。
在青島市城陽區桃源河畔的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金黃的稻穗隨著微風慢慢搖曳,與其間忙碌的工作人員一起,構成了一幅金色的豐收畫卷?!?020年,城陽區上馬基地共種植了5000畝水稻,新增了150份試種材料,總材料數達200余份。目前已進入成熟期,再有20多天就可以收割了。”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項目經理徐沖說,“目前主要防止鳥害,在田間蓋上防鳥網?!?/p>
在青島市城陽區桃源河畔的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田間管理(攝影:周偉)
在7號試驗田內,工作人員正在對材料的成熟度進行調查。這塊試驗田種植的是編號YC-2003的水稻材料,含鹽量為千分之三,主要驗證植物生長調節素對水稻生長的影響,實現水稻農藝性狀改善?!霸囼炋锢铮牧嫌懈髯圆煌谋憩F,我們會進行篩選、雜交,取到高產、耐鹽性、耐堿性、抗倒伏性狀好的材料培育。預計青島基地的水稻畝產將達到350公斤左右?!毙鞗_說。
由袁隆平院士團隊發起的“中華拓荒人計劃”,在山東、新疆、浙江、陜西、青海、內蒙古等地共布局10個海水稻主要種植基地,推廣示范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實現了對我國主要鹽堿地類型的覆蓋。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國棟介紹,經過區域試驗,中心已累積了近3000個有潛力的海水稻材料,可以適應全國不同鹽堿地的氣候和水文特征。目前,已有品種通過專家評審,正在等待國家農業部門的品種審定。(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偉 通訊員 杜德樂)
(稿件原載于2020年10月2日《青島日報》1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