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收獲小麥一樣收獲玉米,直接在田間地頭把玉米籽粒裝袋,是很多農民夢想已久的事情。觀海新聞記者了解到,玉米生產實現機械收獲籽粒在青島已不再是夢想,而是實實在在的落地技術。日前在萊西春曉家庭農場,青島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召開全市大田作物全程機械化新技術新裝備現場觀摩會,將這個夢想變為現實的籽粒收獲機引起農民的極大興趣。
據悉,2013年起,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被農業農村部遴選為我國北方地區春玉米主推技術。不過,由于夏玉米生產有著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黃淮海地區實現玉米全程機械化一直存在著機械收獲籽粒這一瓶頸問題,青島市等黃淮海北部地區的問題尤為嚴重。因此,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專項設置了 “黃淮海區宜機收夏玉米品種篩選及其配套栽培技術” 課題,吹響了玉米籽粒機械收獲的進軍號角。國家重點課題負責人、青島農業大學楊錦忠教授介紹,自2016年以來,青島農業大學聯合安徽農業大學、河南省農科院、河北農業大學、山東省農科院,開展了黃淮海區夏玉米宜機收品種的篩選和配套栽培技術研發,同時配合重點專項玉米籽粒收割機研發課題,共同驗證、測試、改進高水分玉米低破碎率收獲技術,在項目區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主動參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積極配合下,取得豐碩成果。
為達到夏玉米籽粒機械收獲目標,針對黃淮海夏玉米區實行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種植制度,具有世界唯一的生態、生產條件,課題組提出了“以熟期換水分,以密度保產量”的思路。楊錦忠說,一是要培育、篩選、種植早熟而且熟后立稈性好的夏玉米品種,把收獲時籽粒水分大幅度降下來;二是合理增加種植密度500-1000株/畝,通過增加密度彌補早熟品種單株生產力偏低的不足;三是研發、示范、使用高水分低破碎率玉米聯合收割機及糧食烘干設備,做到當水分在28%以下時,破碎率不高于5%,入庫玉米水分不高于14%;四是通過示范田現場會等形式,引導農民改變過早收獲玉米、浪費寶貴光熱資源的不良習慣;五是嚴厲打擊偷竊田間玉米等違法犯罪行為,消除因為玉米晚收可能失竊的隱患,為玉米籽粒收獲技術保駕護航。
玉米籽粒機械收獲技術順應了我國農業土地流轉和農民增產增效增收的歷史潮流,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解決農業勞力結構性短缺問題,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新突破提供了青島樣板。觀摩會現場,有農民當場表示明年也要種植籽粒機收玉米新品種,而且還要擴大土地流轉面積,獲取更大效益。
來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