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視頻|17894名灘區群眾搬進村臺!灘區幾代人的安居夢在奔小康路上實現了

    金秋九月,黃河灘區上,已是遍地金黃,和煦的微風里裹著豐收的喜悅。在鄄城縣三合村村臺上,來自舊城鎮王莊村的村民已顧不得地里待收的莊稼,大車小車滿載著數十年的“資產”,搬進了距離地面5米多的“新家”—— 三合村村臺社區。

    經過三年的規劃建設,9月20日,位于黃河灘區的鄄城縣舊城鎮的三合村、大邢莊、七街、安莊四個村臺安置社區全部投入使用,首批遷建安置村民按照排號順序,統一“選房”,準備喬遷新居。

    9月29日上午,鄄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村臺社區”搬遷入住啟動儀式在三合村村臺舉行,即日起,鄄城縣22個自然村17894名灘區群眾將陸續搬進村臺,徹底告別了困住幾代人的“水窩子”。

    “沒想到,俺這輩子還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看著已經鋪設地板磚、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的自家“別墅”,今年71歲的舊城鎮王莊村村民王乃亮瞧瞧這兒、摸摸那兒,樓上樓下跑了三四遍。

    從選房那天到今天正式入住,王乃亮整整激動了9天。而能擁有一個穩穩的家,這個愿望他已經整整期盼了62年。

    1958年,洪水泛濫淹沒了整個村子,當時只有9歲的王乃亮坐著用房梁、麻繩做成的木筏,與家人一起以手作槳,迎著滔滔黃河水,劃到了大堤岸邊,才得以脫險。“房屋被淹,我們一家只能寄宿在親戚家,靠著每天不到一斤地瓜干,硬撐了一個月,才等到大水退去?!睗M目瘡痍、莊稼盡毀……,眼前的一幕幕成為王乃亮一輩子的成長記憶。也是從那時起,能有一個安穩的家,成為成為王乃亮最期盼的夢。

    看著搬進新房行為舉止略顯“怪異”的王乃亮,王莊村村支部書記郭保榮難掩眼眶濕潤。因為他知道:這一刻,村民們已經期盼了太久太久。

    在郭保榮的記憶中,1982年,黃河再次泛濫,1天漲了近兩米高,很多沒有房臺的房子就只剩下屋頂?!?996年之前,每五年中就有三年鬧洪災,于是就有了‘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賬’的惡性循環?!惫s說,半輩子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隨時會因一場洪水而付之東流,這也成為了灘區群眾祖祖輩輩的苦澀記憶。

    “黃河灘,黃河灘,洪水一來,房就淹;媳婦竄,孩子竄,竄上大堤,保平安?!币皇卓诳谙鄠鞯拿裰{,道出了灘區群眾的辛酸。而位于黃河灘區的王莊村,每一次洪災過后,整個村子滿目瘡痍、斷壁殘垣、一片狼藉?!皬奈矣浭缕?,俺們整村已經搬遷了三次。村民們搬窮了,也搬怕了。但從這一次搬遷后,就再也不怕大水了。”走在5.2米高的村臺上,看著剛搬進新居的村民燃放鞭炮慶祝,郭保榮滿臉欣慰。

    從三合村村臺往北行走不到一公里,便是王莊村。行走在村中,大大小的“溝壑”、“深坑”隨處可見,這都是黃河泛濫留下的痕跡。抬眼望去,村里幾乎每家每戶都是房臺高筑,像是一座座“孤島”,而上面的房屋低矮破舊,與村臺上建起的一排排兩層小別墅形成鮮明對比。

    三合村村臺搬遷當天,第一個入住的村民劉春明的家就位于王莊村西頭,下了房臺便是一處近3米的深坑,當初他與村民就是從這里取土筑臺,抵御洪水。走進劉春明的家,不大的院落里建有五間房屋,卻擠滿了全家11口人?!靶姨潈蓚€兒子結婚后一直在外地打工,否則根本住不下。”想起以往種種難處,善談的劉春明一度哽咽。

    記者了解到,三合村村臺新房分108㎡、144㎡兩種別墅戶型和36㎡、72㎡兩種樓房戶型。按照國家政策,搬遷的村民,每人補貼3.49萬元。而劉春明家花了12萬元便分到了兩套144㎡的新房。“這兩套房留給兩個孩子,我輪著住?!眲⒋好饕槐楸榇蛄恐约业男路?,水電氣暖一應俱全、二層小別墅還帶院子。村臺上還配有幼兒園、小學、商業店鋪、創業車間等公共設施?!霸瓉砜偱卤凰?,家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如今不一樣了,得好好添置一番?!眲⒋好鲗ξ磥砩畛錆M期待。

    “這是俺家的全家福,把它擦干凈了掛新房里去,等過年人到齊了,在俺新家大門口再拍一張?!迸c劉春明一樣,張發財、寧素珍老兩口一拿到鑰匙,就小心翼翼地摘下掛在老屋上的全家福,拿上用床單包起的鋪蓋、被褥等,騎上電動車向1公里外的村臺駛去?!袄霞揖叨疾灰?,住新房、買新家具、過新生活。”張發財一口氣說了三個“新” 字,話語間充滿了幸福感。

    安居不僅改善了灘區群眾的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更是提升了他們的精神狀態和對生活的信心。用劉春明的話說,現在感覺腰板都比以前直了。

    日日等,夜夜盼,隨著王莊村209戶村民喜遷新居,鄄城縣幾代人的夢想,終于在這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戰中,變為了現實。

    據菏澤市委副書記、鄄城縣委書記張倫介紹,鄄城縣黃河灘區遷建涵蓋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試點、易地扶貧搬遷、村臺建設和居民外遷四類項目,其中灘區居民遷建村臺安置工程項目,涉及舊城鎮22個自然村,戶數5721戶、17894人,共規劃建設了大邢莊、七街、安莊、三合村4個村臺安置社區,配備了標準衛生室、幼兒園、完全小學、服務中心等設施。目前,四個村臺社區全部高質量建成,完全具備入住條件。至此,全縣黃河灘區4.1萬名群眾即將告別千百年的“水窩子”,全部搬入新居。

    房子有了,還要考慮生計問題。據郭保榮介紹,作為安置人口最多的三合村村臺社區,建有兩個大型超市、兩個創業車間和一個酒店,不僅為群眾提供了工作崗位,每年至少40萬的租金全部劃到三合村臺社區集體所有,村民不用交物業費。

    最近,郭保榮經常會繞著老村轉兩圈,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將王莊村復墾后的200多畝地流轉出去,不僅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村民通過打工還能掙份工資,保證人人都有活干,人人都有錢掙,不斷增強灘區群眾脫貧致富能力,降低了返貧的危險。

    鄄城縣“邊遷建、邊脫貧”的路子,切實解決了灘區群眾生產生活的后顧之憂,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夕陽西下,三合村村臺上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新房,如詩如畫。村民們正在享受著搬進新家的喜悅?!斑@么些年了,都沒有今天住進新家這么踏實?!蓖跄肆琳f出了灘區幾代人的心里話。

    記者手記

    2017年,山東省啟動編制《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計劃用3年的時間,通過外遷安置、就地就近筑村臺、筑堤保護、舊村臺改造提升、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等五種方式,到2020年底完成60萬灘區群眾的遷建安置。而三合村村臺便是屬于就地就近筑村臺。

    菏澤作為黃河入魯第一市,灘區遷建工程涉及14.7萬人、2萬畝的筑臺、造地、建房,是全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的主戰場,也是脫貧任務最重的地區。為了不讓灘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菏澤打響了一場旨在改變百姓命運的脫貧攻堅戰、殲滅戰。

    近年來,菏澤立足灘區特殊地理環境,將灘區遷建與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謀劃,實現安居與富民同步推進、生態與產業同步發展,2014年至2018年減貧170.15萬人,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2020年9月29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隨著鄄城舊城鎮17894名灘區群眾搬進村臺,一幅壯美的安居藍圖在菏澤呼之欲出,灘區百姓終圓安居夢。

    來源:大眾日報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