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教育:創造無限可能》|教育奇跡誕生于“無限相信”的努力

    圖片來自愛設計

    本文首發于2020年9月16日《中華讀書報》。

    作者李鎮西,我國著名教育家,一位深受孩子喜愛也深深愛著孩子的老師。他在語文素質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級管理方面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實踐。他的教育理念是:“樸素好看關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當好老師?!?/p>

    朱永新 主編

    青島出版社

    《教育:創造無限可能》是青島出版集團與朱永新教授2020年攜手推出的又一部教育力作。通過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深刻洞察以及大量極具感染力的教育故事的講述,展示了教育所能抵達的高度——創造無限可能!

    有人說:“無限相信教育的力量。”

    有人說:“教育不是萬能的。”

    這兩個似乎都有道理卻又彼此矛盾的命題,在朱永新老師主編的新作里得到了統一——“教育,創造無限的可能?!?/p>

    既強調了教育的無限力量,又沒有把話說絕對。

    在本書的序言中,朱老師這樣寫道:

    “我一直認為,人的潛力是巨大的,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被賦予了成功的潛能和無限發展的可能;每個人都應該而且可能做到最優秀、最卓越。這就是古人經常說的‘人皆可成堯舜’。世無棄人,只有自棄之人;世無完人,每個人都應該努力接近完美。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地成為更好的自己?!?/p>

    也許有人會不以為然,以為這不過是“專家”的“紙上談兵”。不,本書并不是一本理論著作,作者不是用雄辯的道理而是以大量真實生動的教育故事告訴讀者,教育的確能夠創造無限的可能。

    本書所呈現的故事分為三類—— 

    一是教師具有突破自我的可能:用生命鑄就輝煌的孫維剛老師、用心成就教育奇跡的劉京海校長、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蘇靜老師、拒絕當教育部長的馬文·柯林斯老師……

    二是學校具有超常發展的可能:清華附小的“成志教育”、十一學校的“學生舞臺”、人大附中的“加速時代”……

    三是家庭具有創造奇跡的可能:張海迪的家庭教育、愛迪生的成長道路、卡爾·威特的早期教育、王淑貞的“教子經”……

    而這三種“可能”最終決定了教育對象——孩子發展、成長和未來的無限可能。

    其實,哪里僅僅是書中所講的這些有限的故事?更有中國無數的學校與家庭,用千千萬萬個個性成長、無限發展的孩子(當然不只是考上清華北大的“狀元”)的故事,證明了教育的確可以創造無限的可能。

    2000年秋天,我有幸追隨朱永新老師學習,見證并參與了他發起的新教育實驗。20年過去了,蓬勃發展的新教育實驗正在把朱永新老師一個基本的教育理念——無限相信教師、學生及其父母的潛力,即“人”的潛力——變成現實。

    正是基于“無限相信”的努力,一個又一個的教育奇跡誕生于新教育實驗的區域、學校和新教育人的身上:山西絳縣山坡的一間間教室、湖北隨縣田野的一座座校園、年過半百的“青春偶像”郭明曉、深情看著孩子成長的吳櫻花、沉浸于百合班幸福的俞玉萍、重燃教育理想與激情的王兮……

    教師的改變帶來了學生的改變;教育的奇跡,正是誕生于教育者“無限相信”的信念與努力之中。

    教育,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圍繞教育的爭論也從來就沒有中斷過。有的人說起中國教育就搖頭,而且直指“體制”。我也認為,中國教育問題很多,而且很多問題的確有待于教育體制的深入改革。但這不能成為我們推卸自己責任的理由。因為無論怎樣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我們所憧憬的理想的教育,最終都得靠每天站在講臺上的一個個具體的教師來實現。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人只能靠人的建樹。”

    對于教師來說,除了愛心和專業素養,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信念,核心是對人的潛力的無限相信。而“要相信孩子”(蘇霍姆林斯基語),應該成為每一個真正的老師最重要的教育信念。

    2009年的美國年度教師托尼?馬倫的獲獎感言讓我特別感動——

    最優秀的教師有一個共同的品質:他們知道如何讀懂故事。他們知道走進教室大門的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獨一無二、引人入勝,但沒有完成的故事。真正優秀的教師能夠讀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能夠抓住不平常的機會幫助作者創作故事。真正優秀的教師知道如何把信心與成功寫入故事中,他們知道如何編輯錯誤,他們希望幫助作者實現一個完美結局。

    看,在托尼?馬倫的眼中,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引人入勝,但沒有完成的故事”,這就是他心中的“無限可能”,而讓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完美結局”,正是教師的使命。

    我由此產生聯想,所謂“沒有完成的故事”,也就是孩子生命的河流。作為教師,每天都置身于孩子生命的河流,也就走進了孩子的故事。每一個孩子的故事如河水一樣不可倒流,而且每一天的風景都不可預知――或令人欣慰,或令人驚嘆。故事的原創是孩子,但編輯是教師。如托尼?馬倫所說,教師幫助孩子“把信心與成功寫入故事中”,為孩子“編輯錯誤”,并“幫助作者實現一個完美結局”。孩子個性與稟賦的千差萬別,決定了每一個“完美結局”都決不雷同。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幾乎所有師范生都熟知陶行知的這句話。但不少老師都只將它當作教育名言在文章里引用,而可能沒有意識到,未來的瓦特、牛頓和愛迪生,的確就誕生于我們每天所面對的孩子中。

    也正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著無限的可能性,教育者也多了一份“戰戰兢兢”,因為稍有不慎,我們都將毀掉獨屬于這個孩子未來的一份輝煌。

    我再次想到蘇霍姆林斯基的話——

    教育的實質就在于使一個人努力在某件事件上表現自己,表現出自己的優點來。在某種好的東西中來認識自己——善于支持人的這種高尚的志向是多么重要??!教育者往往在那么長久而痛苦地尋找的那種自我教育的強大推動力,不是就在這里嗎?應當在心理學討論會上提出這個問題:人的表現問題?!鯓硬拍茏龅?,使人盡量地努力在好的方面表現自己呢?我深信,一個人想在某個好的方面表現自己的愿望越深刻、越誠摯,他在內心對自我紀律的要求就越高,他對自己身上不好的東西就越加不肯妥協。

    是的,“使一個人努力在某件事件上表現自己,表現出自己的優點來”,這就是真正的教育。

    所以,“教育創造無限的可能”是一個已經不需要論證的常識,將這個幾乎已經被許多教育人遺忘的常識重新拾起,注入我們現在每一天的教育實踐乃至教育細節中,或許是中國教育回歸正軌的開始。

    這正是這本《教育:創造無限可能》的意義所在。

    教育:創造無限可能

    朱永新領銜教育名家,就教育的理想和使命進行深入思考和探討之作;以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深刻洞察以及大量極具感染力的教育故事的講述,展示了教育所能抵達的高度——創造無限可能!

    朱永新說教育


    朱永新教育思想的簡明讀本,其中既有對教育改革與發展深入獨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動鮮活的教育實踐案例分析,還穿插著作者對閃爍著理想主義光輝、富有人文思想和創新精神的教育情懷的詩意表達。

    教育,讓夢想成真

    朱永新闡述教育理念、激揚教育情懷、為廣大教師的成長提供理論指導與方向引領的全新之作。在書中,朱永新教授對當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進行了深入獨到的思考,并通過大量生動鮮活的實踐案例分析,對廣大教師關心、關注的問題進行了精彩解答。

    傳承文化|傳播知識|傳遞幸福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