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西海岸報/西海岸新聞網記者 張希文 通訊員 吳滟蔚
秋日的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逄家桃園村仍然一片蔥郁,生機盎然,近日,村支書逄境明正在辦公室里和幾個村民一起捧著一包薯片研究,“這是一包紅薯薯片,我從泰安一個朋友那拿回來的,大家看看這個思路怎么樣?!卞叹趁髡f道。
和逄境明討論的村民也是合作社的農戶,這幾年種植地瓜,大伙都嘗到了甜頭,現在逄境明想帶著大伙朝著深加工的方向努力。用逄境明的話說:“咱們的地瓜這么好,不加工可惜呀?!?/p>
逄家桃園的這一幕,是張家樓街道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以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的縮影。近年來,該街道強化黨建引領,建強基層組織,大力發展村級經濟,優化農業產業、產品結構,激發發展內生動力,因地制宜做強特色,其中逄家桃園村的土地瓜便成了致富的“金疙瘩”。
逄家桃園村曾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村里有種植地瓜的傳統,但是村民們忙活一年下來賣不了多少錢,豐產不豐收的尷尬困擾著種植戶。2014年,張家樓街道黨委主動聯系在外經商的逄境明,說服他回村帶領村民致富。回到家鄉后,逄境明帶領村兩委干部拆除違法建筑、整治環境衛生,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很快贏得了村民的信任。
硬件修好了,下一步村莊怎么發展、村民怎么致富?
有著多年經商經驗的逄境明認準做農業有廣闊舞臺,便將主攻方向放在村里傳統優勢地瓜種植上。“這里的土質、環境等天然條件好,地瓜味道獨特。”剛到村里時,當他和村民們說要種地瓜致富時,村民們都笑了,“本來指望著逄書記回來后弄個大廠子打工掙錢,結果還叫我們種地瓜!”
對務實的逄境明來說,干比說更重要,得發動更多人帶頭行動起來,讓群眾盡快看到變化才是最好的回應,于是,逄境明自己先嘗試種植。從南京引進了優良品種,收獲后賣到5元錢一斤。后來,逄境明又邀請專家來指導科學種植,地瓜產量翻了一番。村民們一算賬,按照畝產6000斤、普通品種單價2元錢計算,每畝收入可過萬元。眼看著幾位帶頭人讓土地瓜變成了“金疙瘩”,大家也紛紛擴大種植規模。
發展的路子找對了,但小規模種植難以形成產業,必須走合作社發展之路。逄境明以村兩委成員、部分黨員為骨干,在2018年8月24日,青島紅寨嶺地瓜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合作社統一引進新品種,統一對外開拓市場,讓全村的銷售一下子掀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帶火了農業,帶富了農民,小紅薯的種植更為美麗鄉村建設添磚加瓦,2018年,逄家桃園村獲評省級美麗鄉村稱號。如今的逄家桃園村,街道干凈整潔,紅薯育苗大棚內一片蔥翠,3000平方米的紅薯儲存大棚薯香四溢。逄境明說:“下一步我們不光有鮮薯,還要有烤薯、薯干、薯片,大家一起努力把地瓜產業做大做強?!?/p>
據張家樓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街道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突出重點來抓,通過“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和科技種植大戶的引領,因地制宜挖掘和培植特色產業,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