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黃河入海千頃綠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觀。

    □ 婁和軍 賈瑞君 楊學瑩

    ■編者按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作出了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部署。

    九曲黃河從山東入海。做好黃河三角洲保護工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的殷切囑托。地處黃河下游,工作力爭上游。山東省委、省政府堅決落實“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要求,突出黃河三角洲保護,打造黃河流域生態建設先行區。山東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首要任務,狠抓水體、河岸、河口系統治理和修復,實施黃河沿岸濕地資源、植被、動物等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高標準推進一批骨干生態修復工程。

    為全面生動反映山東做好黃河三角洲保護工作的新進展、新成效,本報記者以黃河入海之地東營作為觀察樣本,深入采訪調研,推出此文。敬請關注。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比f里黃河,從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奔流而下,蜿蜒5464公里,從東營注入渤海。河海交匯,大河息壤,創造出年輕的土地,也是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的土地——黃河三角洲。

    黃河三角洲面積5450平方公里,其中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1530平方公里,這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這里既有滄海桑田的神奇與遠闊,又有黃龍入海的壯觀與長河落日的靜美。

    “堅決做到保護第一,堅決做到生態優先,堅決做到系統治理?!笔∥瘯泟⒓伊x的話,代表了山東人民堅決扛起做好黃河三角洲保護工作這一重大責任的心聲。

    面對大自然的慷慨饋贈,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正用心用情用力呵護這份獨一無二的寶貴自然財富!

    鳥兒戀上這座城

    【題記】水和鳥——在三角洲,盡是黃河水與鳥兒的故事。黃藍交匯處,蘆花飛雪,百鳥翔集,迎接著萬里大河。鳥兒歡叫,鳴啼比四季悠長。河海相激,三角洲是物種保育的方舟;水鹽拉鋸,三角洲又處在脆弱的邊緣。缺水嚴重、土地鹽堿,在重重制約中,這里的人們,自覺擔當起黃河入??趯θ饔?、全國乃至全球的生態責任,堅定守護著“鳥類國際機場”和“渤海魚倉”,讓全世界的鳥兒戀上這里。

    世界大江大河治理經驗表明,河流是流動的有機體,全流域是一個生命整體。江河治理,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美國在治理“大泥河”密西西比河過程中,將整個流域分干流、支流和小支流三級進行統籌,上中下游工程管理協調全線聯動,扭轉百年來“三年一洪水”的局面;曾經被稱為“歐洲下水道”的萊茵河,二戰后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多國共治一河水。萬里黃河治理,更需“一盤棋”思想。地處入??诘臇|營,在黃三角保護治理中,正彰顯了這一點。

    黃河入???,有一遠望樓。盛夏七月,登高遠眺,三角洲平坦廣袤,綠色蘆葦無邊無際。黃河滾滾,奔入大海。雄渾黃、滄桑藍、蒼莽綠,在這里涂抹出一幅天然畫……  

    畫卷之間,一只只鳥兒,飛起飛落,飄然而來,怡然遠去。鳥類是生態質量的晴雨表?!罢疹櫤昧锁B類,你就解決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環境問題?!?/p>

    黃河入??诘娜?,有多么愛鳥?

    東營市德州路與東二路交叉口,德州路在這里向北拐了個慢彎兒,繞開了一片小樹林。樹林里,棲息著6000多只白鷺。7月28日,東營市觀鳥協會秘書長單凱,向我們講起“道路讓白鷺”的故事。德州路向西建設延長線,規劃線路穿過這片樹林。觀鳥協會找政府反映,很快,施工即被叫停。接著,方案修改,道路向北移了200多米。為了這200多米,附近油田設施進行了遷移,市里多花了5000萬元。

    受呵護的,豈止是白鷺。

    單凱喜歡拍鳥,聊起鳥來,滔滔不絕:東方白鸛喜歡在高處做巢,人們就豎起水泥桿,頂端搭起碗狀的“巢托”,讓鳥兒在上面銜枝做巢;秋天,大雁等候鳥需要吃食,人們有意把稻子收割七八成,留下一些給鳥吃;鳥兒繁殖需要隱蔽場所,人們便在幽靜之處給鳥堆造了幾十個“繁殖島”;遇到受傷的珍稀鳥類,市民不惜往返百余公里,把鳥兒送到保護區療傷……

    黃河入??诘娜?,為何這樣珍愛生態?

    1972年至1998年,黃河有21年發生斷流。單凱說,黃河斷流是從入??诼蛏馅s,河床干透,海水倒灌,大片耕地撂荒,渴死的草木,遠去的鳥鳴,那場景讓人一輩子都忘不掉。這里的人,對生態之殤,有切膚之痛。

    人們對生態的珍愛,源于這里生態的脆弱。

    在東營市墾利區,有一個路口叫“一棵樹”。勝利油田孤東會戰時,人們在白茫茫的鹽堿灘上,發現了一棵孤零零的柳樹。大家從這走,都會停下來看看它?!耙豢脴洹背闪说孛偷貥?。人們對這棵樹,格外珍愛,給它換土、澆水、砌磚保護。但這棵樹,還是死了?,F在,人們在此見到的“一棵樹”,已是第三代了。土壤含鹽量達17‰的東營,一度被列為綠化“禁區”,生態之脆弱,可見一斑。

    人們對生態的珍愛,源于這里區位獨特,責任重大。

    9月7日,黃河水利委員會原黃河河口研究院院長由寶宏說,黃河三角洲在世界河口濕地生態系統中極具特色,對于保持河海生態系統平衡、調節氣候、蓄洪防旱、提高生物多樣性、維護區域生態安全具有重大意義,其資源稟賦和生態功能具有全球性保護價值和國家代表性。全球有8條候鳥遷徙路線,其中2條從黃河三角洲經過,每年有600萬只鳥兒經此遷徙,這里被譽為“鳥類國際機場”。黃河口近岸海域還是渤黃海區域海洋生物的重要種質資源庫和生命起源地,物種數量占渤海漁業的80%。

    然而,做好生態保護,何其難也。東營是典型的缺水型城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11%。黃河來水減少,濕地淡水短缺,入海流路單一,土地鹽堿化加速。在重重制約中,如何守護好“鳥類國際機場”“渤海魚倉”,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增加生物多樣性?

    生態保護,須全局思維。山東自覺把黃三角放在全流域來審視,提出打造黃河流域生態建設先行區,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制度,編制實施黃河三角洲大保護專項規劃;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實施水環境聯防聯控聯治;以河長制、湖長制為重要支撐,建立健全運作規范、協調統一的管理體制。2019年10月,東營成立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市委半年9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與國家、省同步啟動編制規劃,站在全流域謀劃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在服從服務全國全省大局中展現東營作為,努力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示范區。

    打造示范區,要制度保障。8月10日,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茍宏水說,東營開創了全國自然保護區詳規編制的先河,為這片1530平方公里的保護區編制了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水系連通等專項規劃。2018年,東營又出臺濕地保護條例,明確建立濕地補水制度,將濕地生態用水納入市、縣(區)用水總量控制計劃。不僅如此,東營還將黃河口附近5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的部分管理權移交給保護區統一行使,三角洲生態保護進入“陸海統籌”時代。2020年,東營又賦予保護區119項市級執法權,變“九龍治水”為“一龍管水”。

    呵護生態綠洲,需真金白銀投入。各級財政對生態保護投入越來越大。茍宏水說,1992年保護區成立之初,一個黑嘴鷗保護項目,只批了4萬元;2000年前后,每年只能申請到兩三個項目,幾百萬元經費。而2018年,一個“國際重要濕地保護與修復”項目,國家撥款1億元。2013年以來,保護區僅濕地恢復工程資金,就達到3.3億元。

    為呵護生態綠洲,當地用生態方式修復生態。這些年,用水指標再緊張,山東也堅持向河口濕地生態補水。今年補水量達到了空前的1.33億立方米,首次人工控制黃河漫灘補水。茍宏水說,這是最自然的一種生態修復方式,該淹沒的地方淹沒一段時間,水該退的時候退下去,至于具體長什么,交給大自然。他們還疏通水系促進水循環、保育原生植被、構建多樣化鳥類棲息地、促進魚類等水生生物繁衍生息,這種濕地保護與修復模式,被業內認為對世界同類型濕地具有重要示范作用。近20年來,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濕地明水面積占比由原來的15%增加到了現在的60%。2020年,保護區實施了退塘還河、退耕還濕、退田還灘7.25萬畝,退出的土地將進行生態修復。目前,黃三角地區已經完成35萬畝退化濕地的恢復工程。茍宏水說,趕上旱年,農民澆地都困難,看著金貴的黃河水“白白”流入濕地,有人不理解。殊不知,這是為了保護河口生態,換來全國乃至全球的生態效益。

    生態優先,換來了蘆葦疊翠、檉柳搖曳、百鳥歡騰。在保護區,鳥類由建區時的187種增至36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2種,二級保護鳥類51種。黃河三角洲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的繁殖地、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

    生態美了旅游旺。東營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常光興說,2018年起,東營緊扣“黃河入?!钡赜驑俗R特色,擦亮河海交匯、新生濕地、野生鳥類三大世界級生態景觀,“黃河入海、我們回家”文化旅游品牌越叫越響。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不動搖,治理不松勁。山東正高標準籌建陸海統籌的黃河口國家公園,對多個自然保護地整合歸并優化;東營正加快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的“三線一單”編制……

    尊重每滴黃河水

    【題記】水和土——在這里,黃河水和土的故事,是年輕而又永恒的話題。黃河攜帶泥沙在此入海,年復一年,滄海變桑田。這里,如同神話中能自己生長的息壤,生生不息,最多時每年新增土地3萬余畝,成為一塊不斷“生長”的土地。黃河三角洲雖然土地遼闊,但大多是白花花的鹽堿地,是世界鹽堿地的典型代表之一。

    江河治理是人與河流的對話,只有尊重河流,對話才能和諧。從世界大江大河治理歷史看,人類往往更多關心自身需求,忽視江河的生命和個性,為此常受到河流的反抗與報復。亞馬孫河,曾因森林過度砍伐引起流域內嚴重水土流失,沿河民眾苦不堪言;科羅拉多河,曾一度因沿線水權之爭,缺水斷流。每一條河流都是獨一無二的,江河治理須因河制宜。黃河三角洲的治理,越來越順應自然,尊重每一滴黃河水,敬惜每一寸土地,找到水與土和諧相處之道,讓荒原變為綠洲。

    黃河三角洲,草木最懂腳下的土地。

    海邊十幾米,是堿蓬的領地,它們赤紅如血,不懼土中鹽堿;海邊一二百米,是蘆葦的領地,這里的土壤最適宜,它們長得密密麻麻;海邊三四百米,是檉柳的最愛,它們喜歡腳下的土壤……

    草木布局,源自水土。水和土,在這里相生相克:缺水,鹽堿上侵,草木盡枯,土地荒涼;水足,鹽堿沖走,土壤肥沃,草木生長。黃河水多一分,土里的鹽堿退一分,大地上的綠色增一分。

    8月30日一大早,河口區新戶鎮永合村,種糧大戶鄧文博來到自己承包的500畝玉米田中,看著鼓起肚子的玉米,眼中流露出一絲喜悅。這片玉米田曾是重度鹽堿地。幾年前,區里在這一帶實施了暗管排堿技術項目,地下2米埋入了帶孔的暗管,暗管通到地頭,把土壤表層鹽分溶解排走,并且節水率提高30%。這片土地又活了過來。

    “夏玉米比較節水,凈灌溉定額為105毫米;冬小麥吃水是玉米的兩倍多,為270毫米;水稻喝水最厲害,為973毫米?!碑數剞r業和水利部門的同志,對每種莊稼耗水量熟得很。

    為何如此敏感?

    農業用水,是東營用水大頭,占用水量的60%以上。

    如何用好黃河水,他們曾有痛苦的經歷。

    黃河岸邊生,黃河岸邊長,工作在黃河,退休研究河,71歲的利津縣黃河河務局原副局長崔光被人稱作“老黃河”。9月1日,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利津河段沿著黃河大堤上行25公里,來到博興縣黃河右岸,有個叫王旺莊的村子。1956年,村子落成了山東第一個大型引黃灌溉工程——打漁張引黃灌溉工程。滔滔黃河水穿過十二道巨大閘孔,順著密如蛛網的渠道,流向農田……荒灘變綠洲似乎指日可待。然而短短6年,1962年引黃閘閉上了“嘴巴”,灌區停灌了。這是因為,灘區地下一米多就是鹽堿水,工程只灌不排,片面地大引大灌,鹽堿隨水返上來,耕地成了鹽堿地。灌區里的北隋村,1961年一畝地只收了21斤麥子。崔光說,沒有認識三角洲土地鹽堿特點,照搬外地灌溉方式,黃河很快就給人以教訓。

    這次挫折,讓人們對這方水土有了新認識。經3年調整改建,1965年灌區恢復運行。尊重鹽堿地的水鹽運動規律,人們探索臺田改堿、盲溝排堿等多種改良方法,鹽堿地變成糧田。

    復灌好景不長,黃河斷流了。首次斷流是1972年4月初,當時崔光作為知青,正在利津縣石家營村下鄉。黃河露出了淤泥底,鄉親們惴惴不安地等到了第19天,村里老會計激動地跑來喊:“好消息!黃河來水了!”頓時,地頭上掌聲雷動,人們一蹦三尺高,“黃河來水了,我們有糧吃了!”但沒想到,這僅是個開始。1972年至1998年,26年間有21年出現河干斷流。1997年,斷流達226天,人可步行過黃河。好多土地,水稻不能種了,只能種玉米;玉米不能種了,只能撂荒。斷流讓人們看到這片土地對黃河的極度依賴,治理黃河必須真正尊重黃河!

    經全流域系統治理,1999年以來黃河再未斷流。不過,崔光注意到,看到鹽堿地改良辦法越來越多,有些地方似乎“好了傷疤忘了疼”,又盲目發展苜蓿、蓮藕等高耗水作物。但黃河水資源是剛性的——近年來黃河來水偏少,而用水指標固定,很多地澆不上,最終只能棄種。

    黃河治理,水是最大剛性約束,必須以水定產。

    我們見到東營市水務局水利灌溉管理處副處長劉韶華時,他正忙著引黃灌區節水工程的事情。這項工程估算總投資近15億元,計劃2020年10月開建,2021年6月完成主體工程?!敖窈笠延盟嬃吭O施安到農田里,實現用水精準計量?!眲⑸厝A說,因為鹽堿地需大水壓堿,噴灌、滴灌節水方法在這里行不通。減少土渠跑冒滴漏,是灌溉節水的最優選擇。2009年至今,東營投資7億元,完成360公里土渠硬化和防滲處理,水利用率提高20%。

    綠色節水,要靠科技。東營發揮黃三角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平臺作用,聯合高校院所,圍繞鹽堿地農業開展創新研發、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為黃河流域乃至世界鹽堿地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示范。

    不僅如此,人們還將目光放到調整種植結構上。東營計劃2022年年底前完成壓減高耗水作物面積30%,預計2025年農業需水量比現在減少1.2億立方米。

    莊稼懂這里的水土,草木也懂。

    河口區孤島鎮,有10萬畝槐林,綠樹成蔭,鳥語蟬鳴,這是亞洲最大的人工刺槐林。“孤島本無人,居者皆移民。大戰渤海灘,造起萬頃林?!惫聧u采油廠文聯副主席劉慶堂說,刺槐抗旱抗鹽,能在這里扎根?!胺N活一棵樹,難于養娃娃。”挖深坑,放堿管,鋪沙石,用稻草隔堿,貼隔離膜防鹽堿滲透,再用運來的好土填坑栽樹。數十年匆匆而過,當年的知青、軍馬場官兵已青春不再,但他們手植的幼苗長成了一望無際的槐林。40年前,劉慶堂來東營時,夏天聽不到知了的叫聲。而今,孤島鎮春來滿眼綠,夏到一樹香,還有不絕于耳的知了聲。這是草木生靈對河水和大地的吟唱。

    尊重每一滴水,敬惜每一寸土,核心要義是“以水而定”,促進經濟社會“量水而行”。2020年4月,東營開始統籌推進水資源配置、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水災害防治和水文化傳揚體系建設;8月,東營出臺節水型社會建設實施意見,提出取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項目規劃建設前期先開展節水評價,到2025年主要高耗水行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降到50%以下。“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東營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用好每一滴黃河水。”東營市水務局水資源科科長梅仲河說,到2022年,全市萬元GDP用水量將較2015年降低18%。

    綠色經濟入畫來

    【題記】水和油——在黃河三角洲,水和油是繞不開的話題。這里是我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勝利油田所在地。東營因油而建、因油而興,石油及相關產業一度占到其工業總產值60%以上,多數都是高耗水行業。水和油,相“殺”相“愛”:油不溶于水,采油煉油又離不開水。處理好水與油的關系,實則是處理好生態和發展的關系。

    江河問題,表在河流,根在岸上。從世界大江大河看,江河治理早已進入綜合治理時代。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河治理,涉及農業土地資源、文化遺產及旅游娛樂等十多項內容;美國密西西比河治理,兼顧防洪、航運、漁業、文化娛樂等多重目標,實現沿河經濟帶提升。好的江河治理不是排斥發展,而是要高質量發展。黃河三角洲綠起來,不僅需要草木之綠,更需經濟社會發展之綠。

    見過這樣的油井嗎?

    翠綠的草、清清的水、郁郁蔥蔥的樹、橘紅色的抽油機……井在景中,景在井間。

    這里是東營廣利河森林濕地公園,也是勝利油田現河采油廠六戶采油管理區。采油區怎么變成了景區?油田人說,他們是用景區的標準在綠色采油。

    對石油和黃河水,六戶采油管理區的李心明有著別樣的感情。

    李心明是“油二代”,他從小就知道:“磕頭蟲”,兩條線,涂黑漆的是油線,抹綠漆的是水線。采油需要水,注水給地層加壓,油才能隨水從地下抽上來。

    今天的勝利油田,每天從地下抽出液量80萬立方米,原油生產不用一滴黃河水。從幾千米地下采出的是油水混合液,只有10%左右是油。油水分離后,剩余液體再回注原地層,補充地層能量。1994年,李心明大學畢業分到樁西采油廠。當時打井,需引黃河水。如今,這里不僅不需要黃河水,而且早已實現采出水零外排、零污染。

    不僅水高效利用,整個油田都在追求綠色,努力實現“水不外排、油不落地、氣不上天、噪聲不超標”。

    油不落地,采出液沉積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循環利用,做到“變廢為寶”。

    氣不上天,聯合站儲油罐采用大罐抽氣措施,油井使用套管氣回收裝置,既減少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又為水套爐加熱、冬季取暖、食堂做飯提供氣源。

    噪聲不超標,環境敏感區域使用靜音抽油機,其運行聲音和一臺電腦差不多。

    剛參加工作時,李心明的工服經常要用輕質油洗。管線冒油,常染一身污。下班回宿舍,先拿輕質油洗頭,再用清水來洗澡。而今,采油區女工上下班,工服難得見一點油污。

    油田從“黑”變“綠”了。2019年11月,勝利油田首次以綠色發展為主題發布專項報告,把“環保優先”放到開發建設的重要戰略位置,建立10個專業委員會,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經營全流程、全環節。

    水和油的故事,不僅發生在勝利油田,更在整個東營石化行業上演。這里是全國民營煉化企業數量最多、煉油能力最大的地級市。

    荷葉青青荷花粉紅,蜻蜓翩飛錦鯉嬉戲。這里是利華益利津煉化有限公司的污水處理廠。利華益集團副總經理、利華益利津煉化有限公司董事長索樹城說:“這里一天能處理3.8萬噸工業廢水,污水處理后達到排放標準,經得起錦鯉的檢驗?!边@個煉化公司,一年用水800余萬噸,這些水來自十幾里外的黃河?!疤幚砗蟮乃覀兎磸脱h利用。”說話時,索樹城身邊的污水處理廠在線監測顯示牌上,跳動著處理廢水量的實時數字。

    一滴油,要讓它支撐起更大的效益,辦法就是產業高端化。在離污水處理廠不遠的地方,利華益一個投資66億元的新項目正拔地而起。索樹城說,今明兩年,集團將形成國內領先的“煉化精細化學新材料一體化”石化產業集群,產品附加值將比現在提高數倍。

    黃河三角洲發展綠色經濟,靠的不是單個企業。東營向布局要效益,將全市化工產業進行整合,構建“一區、一片、多點”的發展格局,加快打造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核心區。突出石化產業轉型升級,向上整合煉化產能,向下延伸產業鏈條,打造萬億級高端石化產業集群,志在成為國家級綠色循環能源石化基地。

    在東營港經濟開發區,2019年引進的山東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在與一路之隔的萬達集團宏旭化學和科魯爾化學“隔墻建廠”。啟恒公司生產光學鏡片、汽車塑料制品,后兩家企業生產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剛好是啟恒公司的生產原料。

    東營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楊同賢說,后兩家企業的原料通過管道直接接入啟恒公司,光運輸費用一年可省近6000萬元。原料通過管道隨用隨取,產品質量可大幅提升。像這個鏈條一樣,他們繪制了招商圖譜,確定了以煉化一體化為龍頭,芳烴、乙烯、丙烯、碳四等4大鏈條為發展方向的“油頭化身”產業格局,走向高質高效高端。

    在這里,綠色發展不限于石化行業。石化、橡膠、石油裝備、有色金屬、新材料,是東營的五大優勢產業。2019年起,東營啟動“優勢產業+人工智能”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提升產業質量效益。圍繞五大優勢產業,以及現代高效農業、文化旅游兩大特色產業,生物醫藥、航空航天兩大未來產業等“5+2+2”產業體系,東營正實施總投資1108億元的115個產業項目,讓產業更新更綠更強。

    “作為黃河入??诔鞘小ⅫS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站在全流域謀劃入海口,以入海口服務全流域。”東營市委書記李寬端說,我們堅決扛起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重大責任,努力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示范區,以高質量發展推動國家戰略落地落實。

    令愛鳥的單凱驚喜的是,今春在東營城區,離他家不遠的高壓線塔架上,來了一巢東方白鸛落戶,孵出了3只幼鳥。單凱說,環境越來越綠色,不僅保護區里鳥兒歡,城區的鳥兒也越來越多,和人做起了鄰居。

    空閑時,利津“老黃河”崔光,喜歡漫步綠樹成蔭的大堤,看看這熟悉又陌生的黃河。清風徐來,大河安瀾。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